1月5日,朝鲜发射了一枚高超音速导弹(图源:劳动新闻)
这不是朝鲜第一次试验高超音速导弹,在2021年9月29日进行的才是第一次发射(图源:朝中社)
据报道,在1月5日的试验里,导弹检验了多种高超音速技术,滑翔体与助推火箭成功分离,多次滑翔跳跃飞行与强横向机动成功结合,操纵性与稳定性得到检验,实现了从初始发射方位角向目标方位角横向机动120公里,准确命中700公里外的目标,最高速度达到M6。
在1月11日的试验里,导弹更是达到M10的速度,击中1000公里外的目标。
9月29日的试验参数不明。
韩国军方在1月5日的导弹试验后宣称,朝鲜发射的不是高超音速导弹,而是具有机动再入能力的弹道导弹。难说1月11日的试验是不是朝鲜特意为打韩国军方的脸而进行的:“看清楚了,这是高超音速导弹!”也可能这是原来就安排的另一次试验,为了测试不同的技术参数。
在“自卫2021”中展示的一枚导弹(左二)与试验中使用的导弹很相像(图源:朝鲜中央电视台)
同时展出的还有另一种高超音速导弹,据称型号为火星-8(图源:朝中社)
为了纪念朝鲜劳动党建党76周年,朝鲜于2021年10月11日在平壤举行《自卫2021》军事装备展,展出了多种新型装备,其中包括两种高超音速导弹。对比发现,9月29日发射的是展示中高调展出的乘波体高超音速导弹,据报道型号为火星-8,外观与中国东风-17很有几分相似。但1月5日发射的是更加传统的双锥体结构,型号不明,这里暂且称为火星-高超。
两种高超音速导弹都采用火星-12助推级的改进型,这是液体燃料的,但具有长期贮存技术。也就是说,可早早加注液体燃料,随时准备发射,避免了发射前加注所需的时间和可能导致的遗失战机问题。
在不长的时间里,朝鲜接连试验两种不同构型的高超音速导弹,自然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
高超音速上是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真正有意义的高超音速不仅速度要超过M5,还要有足够的横向机动能力,否则再入的弹道导弹早就达到高超音速了。
高超音速也分三种典型模式:
1、高抛-滑翔
2、水漂-滑翔
3、大气层内滑翔
高抛-滑翔弹道就是钱学森弹道,水漂-滑翔弹道就是桑戈尔弹道,大气层滑翔弹道在关机点和滑翔段之间直接连线,不出大气层(图源:网络)
高抛-滑翔是最简单的高超音速滑翔弹,用火箭像弹道导弹一样发射到高空,通常达到大气层外的高度,然后在重力作用下返回,在进入大气层后改平,转入滑翔。由于惯性,从拉起到水平滑翔之间实际上有一段“下沉-浮起”过程,这是弹体受到过载最大的时候,也是能量控制的关键。再入角度较浅的话,“下沉-浮起”的幅度差不多可以忽略不计,如图中所示的情况。这时弹体受到应力较小,速度和射程受到的损失较小。但这也决定了离去角度较小,弹道较低,射程较短。射程较大的话,弹道必定较高,再入角度必然较大,“下沉-浮起”就接近水漂-滑翔弹道的第一段“浮起”,只是在弹出大气层之前就转入水平滑翔了。
水漂-滑翔是高抛-滑翔的进一步发展,在再入中,利用大气层边缘的密度差,像石片打水漂一样,在“稠密”的大气层边缘弹起,重回空气密度接近真空的大气层外,在两个水漂点之间是弹道飞行。水漂-滑翔在每一次再入后,继续在水漂点之间利用大气层外低阻力飞行的优点,速度高,射程远。在每次打水漂的时候,还可利用空气动力控制改变反弹方向,形成横向机动,使得飞行轨迹难以捉摸,甚至实现迂回攻击,绕过反导防御最强大的方向。
大气层内滑翔就像滑翔机一样,飞行轨迹的改变是连续的,慢说横向机动,兴趣来了,绕圈子飞都是做得到的。但与高抛-或者水漂-滑翔相比,空气阻力的作用明显,速度较低,射程也降低。一般采用大气层内起滑,也就是说,在飞出大气层前,助推火箭关机,导弹在重力作用下自然低头,在转入水平的时候,助推火箭再次开机,水平推进,直到燃料耗尽,弹体分离,转入滑翔。
从反导来说,三种高超音速模式都超过M5,都超出典型防空导弹的拦截包线。三种高超音速飞行都属于极限飞行,而且极限之处不在于速度,而在于机动性。反高超弹的机动性需要比高超弹更强大,难度可想而知。这是奥运百米冠军之间的追逐,多吃鸡腿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