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在各种网上看到这样的言论,说中国产业正在被越南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接手,说中国正在失去产业优势,或者说中国会被这些国家弯道超车,上演一遍美国和中国的反超剧本。

那么这一切真的会发生吗?

至少从数据上,很多人是很担心的。

如果你问任何一个人,“世界工厂”在哪里?TA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中国!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工厂”,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但这几年,却出现了“降温”的现象。

中国最大的鞋厂——广东东莞裕元鞋厂,辉煌时,员工多达10万人。



工厂两班倒,加班加点;机器日夜不停转。

园区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商业街、歌舞厅,甚至消防队。

但如今,人去楼空。

昔日人山人海、需要排队进入的厂区,已沦为无人区,一片荒凉。







这样一家东莞的“巨无霸”企业,从东莞搬去了越南和印尼。

今天,如果你走进一家耐克或阿迪达斯鞋店,买到的鞋很可能是“越南制造”。

来源:Manufacturing Global

根据耐克财报显示,在2010年,越南就已经取代了中国,成为耐克鞋类产品最大生产国。

2020年,越南生产了耐克50%的鞋产品,2021年,涨至51%。

中国的生产的耐克比例则从2006年的35%降至2021年的21%。

越南生产的耐克,是中国的两倍多。

图源:QUARTZ

阿迪达斯在两国的生产比例,变化更加明显。

2007年,中国还是越南的二倍,但差距快速缩小。

2012年起,越南反超;五年后,已是中国的二倍。

图源:QUARTZ

不只越南,印尼也超过了中国;

在过去 15 年中,印尼的生产份额从 21% 增加到 26%,成为耐克第二大生产基地。

从世界上最大的两个运动品牌生产地的变迁,可以看到中国发展如何重新绘制了“亚洲制造”的商业版图。

越南的一家耐克代工厂(图源:商业内幕)

想要明白这种变化,先要了解:我们是如何乘上“中国制造”的这趟特快专列的?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整体处在很低的水平,急需整改国民经济。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国外转移,为中国带来一线商机。

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那时候,中国制造想努力挤进全球产业链,也就不在乎高端低端,也没法挑肥拣瘦,做着“一揽子活儿”。

现在,中国的国情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

一方面,我们已经通过几十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家底;

基础设施、物流建设更加完善,实现了规模经济;

高技术、高素质的劳动力更多,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土地价格也越来越高,从前的生产成本优势已经不再了。

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自 2001 年至今,中国制造业工人的时薪的年平均增长高达 12%。发达国家的制造成本和中国的差距在不断减小。



另一方面,支撑几十年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人口红利,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而衰退;

人们环保意识增强,新能源成为发展趋势。

于是,中国产业升级迫在眉睫,生产的重心转移到了高科技产品。

从下游的打代工向中上游的研发迈进,从人口密集型向知识产权密集型转变。

拿河北举例。河北遍布钢厂,造就了一批广为流传的“家里有矿”标签。



的确促进了人民致富,城市建设,但也快成为过去时了。

去年,河北全面整改,大量关停高炉、钢厂等传统制造业,拆除废弃厂区,以便发展高新产业。

与此同时,浙江绍兴多家纺织厂轰然倒地。



新的浪潮中,庞大的服装、鞋类和纺织行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中国的产业转型,从对待“垃圾”的态度上也不难看出。

也许你不知道,从1992年到2008年,我国累计从外国进口了1.06亿吨垃圾,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垃圾进口国。

没错,就是这种生活垃圾。



当时,中国正在大兴发展制造业,承办了很多代工,出现了工业原材料不足的问题,例如纸张,塑料,五金等。为了弥补缺口,便产生了从国外回收垃圾的思路。

这是个“双赢”策略;

对我国来说,可以用低价买到高质量的原料,特别是淘汰的电子元件,重新加工利用,省时省力,制成新产品还能再卖到国外,挣老外的钱。



很多中国人经历了洋垃圾进口的时代,以此为生,

每个镇也因此诞生了一座造纸厂。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这条看似牢不可破的贸易产业链,也出现了裂痕。

我国国内电商、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原料的生产,整体工业实力不断提高,能够自给自足。

而一座一座的进口垃圾山,对环境污染严重,其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重金属还会渗入水体、泥土,危害人群身体健康;

“捡垃圾”的传统支配下,儿童也被雇佣,甚至无法上学。



2017年底,中国国家环保部发布一纸禁令,决定自2018年1月起,全面禁止进口包括废塑料、废纺织原料、未分类的废纸等24类洋垃圾。

2020年11月,中国发布了史上最严格的洋垃圾禁令——《关于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有关事项的公告》。规定从2021年1月1日开始,中国全面禁止固体废物的进口。



结果,欧美国家产生的垃圾再接不到“订单”,甚是愁,

最后也是都运到了印度尼西亚、越南,以及马拉西亚。



现在,东南亚国家迎来了最好的机会,走起了中国的老路——

凭借广泛的廉价劳动力,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并留住外资。

如今,不仅是美国服装品牌,日本最大的时尚连锁店优衣库,也将生产线转到了越南。



一些厂子关闭,并不是直接对成本的考虑,首先是因为商品竞争力下降了。

比如三星,在中国接二连三关闭工厂,因为已经连续亏损多年,被五花八门的国产手机挤得市场份额不到1%了。

这种情况下,多余开支就变得极为致命。



类似的还有日本东芝,由于业绩不佳,陆续把业务转卖给其他企业,并关停了1991年开设在大连的工厂,决定搬到越南。



话又说回来,罗马不是一夜建成的,

中国仍然主导着服装和鞋类制造业。

中国拥有熟练的劳动力,更完善、高效的基础设施,以及全产业链的支撑。这些都是东南也新兴制造中心短时间内无法比拟的。

此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依旧是跨国产品不可或缺的一个链条。



近年来,中美的贸易竞争,西方对新疆话题的烹制,也让中国人越来越理智:我们不仅需要“中国制造”,还要“中国智造”,才能争取到话语权,才能保证独立自主,而不是被动地“上车”,被动地“带路”。

外企工厂陆续关闭,短期内给了我们一定压力,但换个角度思考,未必是一件坏事:在产业升级和转型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行业出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来弥补低端制造业外流带来的空挡。

这些变化,也是资源合理配置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