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原标题《小米吃了印度65.3亿元的税单?呵,少见多怪。》,作者:亚郎,编辑:面线,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这几天,雷军应该头疼了。


呐,小米吃了印度财政部一张 88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6 亿 )的税款账单。



之所以会拿到这张账单,是因为印度税务部门认为小米逃税。


小米印度会向高通等企业汇付特许权使用费和许可费,但这些费用没有计入小米印度进口货物的交易价值并缴税。


于是,小米印度被要求补交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至 2020 年 3 月 6 号期间相关税款。


目前小米回应,特许权使用费是否应计入进口商品的价格在各国都是难题,后续会积极跟印度相关部门沟通。



在印度税务部门突击搜查小米等在印中国企业当晚,中国驻印度使馆发言人就对这一事件做了回应。


在看完上述新闻后,你应该能了解,为什么聊突击查税,咱们的发言人最后转到了中印经贸,点出印度应该为中国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从制造业再到互联网,这两年印度接连不断的 “ 封禁 ” 与 “ 查税 ” ,到底是不是在排挤中国企业?你品,你细品。


不可预见的税单与不确定的监管,某种意义上算得上印度的传统艺能。


就拿发税单来说,别看中国企业各种吃税单,早在十年前欧美企业也饱受其苦。


2008 年,微软被印度税务部门要求缴纳 70 亿卢比税款。



2013 年诺基亚在印度被征税 3.6 亿美元。



其中印度税务部门认定的偷税漏税行为,包括诺基亚印度公司向诺基亚母公司支付的软件授权费,这笔收入的税率为 10% 。


而诺基亚坚决认为自己没有偷税漏税,认为印度税务部门的做法非常 “ 荒谬 ” 。


这让诺基亚在 2014 年成功收到了印度当局的一张 4.14 亿美元的欠税单。


同年,三星也收到了 2.07 亿美元的税款账单。



印度要如果真根据当地法规查税,好像也无可厚非对不?


这里世超就不得不给大家讲一个 2007 年的事儿了。


2007 年沃达丰收购了和记黄埔( 现属长江和记 )旗下印度移动通信业务的股权。


由于这笔交易是建立在两个非印度企业之间,按理说无需向印度政府纳税。


而事实上 2012 年 1 月,印度最高法院也判决该收购事项无须在印度缴税。



最高法院都判了,总没事了吧?


别急,骚操作来了。


印度国会同年 5 月修改了印度的所得税法,且追溯适用,试图推翻最高法院判决,再税上一税。


而更为 “ 魔幻 ” 的是,直到 2017 年,此时这项交易已经过去了十年,长江和记还能收到印度政府 400 亿港元的税款单。


长和公告截图
长和公告截图


此时的长江和记在印度都没有业务了。


沃达丰税务事件背后展现出来的印度政府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让跨国公司们多少认清了印度政府。


2011 年前后,当年冲着印度人口红利们来到印度的跨国企业们,有相当一部分从印度跑路。


2009 年跨国企业撤资 31 亿美元。


2010 年撤资额为 72 亿美元。


2011 年,撤资额达到了 107 亿美元。


现在,也许只是又一轮历史的重演。


印度一直期望能够用 “ Make in India ” 替代掉 “ Make in China ” 。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印度一度想要借着国际上对中国供应链断供风险的担忧,借机取代中国成为全球产业链中必不可少的那一环。


可惜抗不过疫情的,却是它自己。


现在在疫情支出带来的生存挑战下,又拿着自家不确定的监管和难以预料的税单来搞事。


但,仅凭这两招拿着放大镜去找跨国企业的茬,能完成 “ Make in India ” 的目标么?


又或者,只是眼睁睁看着大量资本流出,当地劳动机会减少呢?


‍‍‍‍‍部分图片、资料来源:

Stephen's Sausage Roll 

微博:财经网;

reuters.com 《分析:印度政策僵局令外国企业纷纷撤离 》

环球时报、搜狐科技、新浪财经、凤凰科技

in.china-embassy.org/chn/sgxw/202112/t20211223 _ 10474984.ht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作者:亚郎,编辑: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