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原文标题:《急了,河南真急了》,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河南,苦科创实力不强久矣。


从常年位居高考“地狱模式”榜首,到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愈发捉襟见肘的科创实力,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作为这个中部人口和经济大省的“最大短板”,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举目四望,湖北“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瞄准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发力;安徽凭借量子科技产业,频频站上世界科技舞台;山西实施“1331工程”,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数字经济全力加速……


眼看周边兄弟省份相继突围,河南的危机感更甚。


继去年11月河南省委书记带队赴京连用三个“恳请”向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寻求支持后,日前,河南省委机关报头版刊发署名文章,进一步强调创新于河南发展的重要意义、叩问河南当前的短板和差距。



如文中所言,这是一场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变革,“成不了创新高地,就会沦为发展洼地”。


尽快补上这块短板,河南才可能真正具备“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底气。


一、三个“恳请”


“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扪心自问,创新要素不足是我们的突出短板,科教质量不高是一大痛楚”……


不久前,《河南日报》头版刊发的署名文章《高峰起中原》金句频出,毫不讳言当地面临的发展困境。一系列直戳痛点的接连发问,更是发人深省——


“看看成都,比比郑州,我们的省科学院在哪里,有多少人能一口说出来?”“看看吉林,比比河南,除了少数几张牌,我们手里又有多少真正叫响全国、闪耀世界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如文中所言,“今日之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渴求创新人才。”


如此坚决的表态,实则有迹可循。在新一届河南省委班子履新之后,“科技创新”与“高等教育”成为关键词。


去年6月11日,刚刚履新的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河南省委常委会会议,强调“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紧接着7月中旬,河南省先后两次赴科技部汇报省部会商有关议题,争取科技部在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及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载体建设方面给予支持。


同年9月,河南省委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十大战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被放在首位。同月,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宣布成立并召开第一次会议,明确了“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规划图和路线图。


更为引人注意的是,去年11月23日,一天之内,河南省委、省政府在北京与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分别进行会商会谈,内容都是希望对河南“多一些帮助”。


面对教育部、科技部、中国工程院主要领导,楼阳生连用三个“恳请”为河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寻求支持——


“恳请教育部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河南发展,在‘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布局优化调整、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等方面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恳请科技部一如既往关心支持河南发展,持续深化省部合作,就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给予更多指导帮助”;


“恳请中国工程院一如既往关注河南、支持河南,在重大战略咨询、重大决策及项目论证、顶尖人才培养、一流创新生态打造等方面,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注入强大动能”。


对此,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通过此次会谈,更加深刻感受到河南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加深刻感受到河南党员干部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教育部将持续推动部省合作走深走实,助力国家创新高地和现代化河南建设。


二、连锁反应


补科创短板,河南为何如此迫切?


一方面是存在已久的发展差距。


从与“两部一院”的商谈内容来看,高等教育无疑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也一直是无数河南人心中的“痛点”,对此城叔已做过分析。(详见:《换道领跑?河南正在“苏醒”》


由此衍生出的,是区域创新能力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连锁反应”。


以院士数量为例。两院院士作为顶级科研硬实力的象征,每两年增选一次。根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去年11月公布的最新增选名单,河南新增1名院士,全省两院院士总数达到25名。


与中部几个兄弟省份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湖北新增8位院士,两院院士总数上升至81位,居全国前列;


安徽新当选3名院士,院士总数达39名;


湖南新当选5位院士,两院院士共44位。


根据一份题为《中国科技精英的地域分布——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两院院士数据的分析》的期刊文章统计,在1955-2019年两院院士籍贯分布中,河南籍院士数量为72人,排在第14位。排名前两位的江苏、浙江,两省院士总数分别是豫籍院士的5~6倍多。


而从“院士当选时的工作地”这一指标来看,河南院士总量仅占全国的0.79%。


上述《河南日报》署名文章还列出几组数据:在全国综合创新能力排行榜上,河南居第13位,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占全国比重均不到3%,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202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2.54个百分点,本科高校占全省高校总数的比例低于全国8.63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面对眼下不容错失的历史机遇,河南亟须提升发展能级。


去年以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重磅文件相继出台,中部地区再一次站上崛起的风口。


对于人口和经济规模长期居中部六省之首的河南而言,这无疑是其参与新一轮区域竞争、争夺中国经济“第五极”地位必须要抓住的机会。


三、目标升级


观察河南近期密集部署,其最新瞄准的重点是“一院一城”融合发展——即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在高校方面,则提出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大力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


决心与共识已经达成,关键在于如何行动。


从2020年开始,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两年明确将“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在不久前河南省政府召开座谈会听取对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时,河南省省长王凯再次强调,明年将“把创新驱动作为首要战略”。


梳理河南省级层面历次相关部署及关注重点,其中既有传承延续,也有新变化。值得关注的是对河南创新地位的目标升级。


202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曾明确提出“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相关部署包括“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动郑洛新自创区提质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百里创新创业长廊”等。


去年6月,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河南省委常委会会议,首次提出“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4个多月后,“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重要内容,正式写入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


从中西部创新高地到国家创新高地,目标提法改变的同时,行动力也在跟进加码。


就在“两部一院”商谈归来后,2021年11月24日,楼阳生第一时间赴郑州调研河南省科学院、中原科技城规划建设情况。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河南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的融合发展成为楼阳生强调的重中之重。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河南省委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第二次聚焦河南省科学院的重建重振工作。其背后传递的信号是: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为河南发展打造一个吸引、容纳和培养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作为创新人才诞生摇篮的高校,则是“水源”和“泉眼”所在。从公开报道来看,自去年6月以来,河南接连出台多份重要文件,调整省内高校建设格局。


河南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此前透露,“十四五”期间,河南将投入50亿元引导资金支持郑州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投入25亿元引导资金支持河南大学一流学科大学建设,打造河南高等教育“双航母”。此外,还将大力支持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11个学科开展一流学科创建工作,打造“双一流”建设第二梯队。


赴京商谈归来后的第二天,也就是2021年11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其中,明确提出“吸引行业创新龙头企业和高端研究院所共同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等具体计划。


这也意味着,此前《郑州市新基建建设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提出“借鉴浙江西湖大学、广东南方科技大学办学模式,在郑州市谋划筹建1-2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构想将加速实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程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