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美院到陈漫,再到三只松鼠和奔驰……一段时间来,“眯眯眼”被置于反对西方审美霸权和刻板印象的讨论涡心,在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中逐渐失焦。这轮舆情将退潮时,英国广播公司(BBC)又发文,试图将“眯眯眼”和小眼睛混为一谈。

1月3日,BBC挑起话题“为何在中国有人觉得‘小眼睛’不美”,引用三只松鼠争议广告的模特 @菜孃孃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问“我眼睛小就不该是中国人?”着重报道了她最近在网络上遭受攻击。

其实在三只松鼠的广告在国内引起争议之后,并未引起外媒的广泛注意。此前也只有英小报《每日邮报》等零星报道。英媒报道后,一些外国网民在评论区表示诧异,“大多数中国人不都是眯眯眼吗”“她们看起来很中国人,有什么问题吗”。今天BBC一发声,果然开始模糊议题。

BBC在开头便定性,@菜孃孃的“罪过”就是“长了一双狭窄的眼睛”,偷换了小眼睛和“眯眯眼”的概念。随后,报道把重点引向“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情绪”。

BBC报道截图

BBC将中国网民反对西方长期以来塑造的“眯眯眼”形象曲解为“反对审美多元化”。报道援引香港浸会大学教授、媒体人闾丘露薇的话称,拒绝‘眯眯眼’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现象,因为它是对多元审美的拒绝。这扼杀了不符合一定标准的美。”报道还进一步模糊议题,引用专家的话称中国在古代,例如唐朝时,更青睐小眼睛。

BBC的报道一言以概括,即“狂热民族主义的中国网民反对小眼睛,导致小眼模特遭受网络暴力,多元审美进一步丧失。”这无疑是转移了矛盾的焦点,为占据审美霸权的西方长期设置刻板印象、利用视象符号矮化丑化中国的行为辩护。

国内关于“眯眯眼”的讨论已足够混乱,为什么还要看BBC说了什么?

通过观察外媒竭力想要偷换什么概念,正好能够找准问题的症结——除了在片面引用《中国日报》(CD)社论和专家发言的时候,BBC报道完全不提“slanted eyes”(眯眯眼),而用“long, narrow eyes”(狭长的眼睛)或“small eyes”(小眼睛)来代替,这值得引起注意。当然,BBC也只为@菜孃孃“鸣冤”,并没有提及她曾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拉眼角”的舞蹈。在西方,这个动作也是公认的“辱华”行为。

“slanted eyes”直译为“被歪斜的眼睛”,被动语态突出了“拉眼角”这个动作的刻意性。

“眯眯眼”问题的核心,不在眼大眼小,而在于西方刻意型塑了东方主义的“眯眯眼”符号系统,以及支撑起这套符号系统的西方文化霸权。从陈漫的“艺术广告”,到三只松鼠的广告图,都涉嫌在这套体系之下进行“自我东方化”行为。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表示,人民群众抨击的“眯眯眼”并不是中国人当中常见的自然的单眼皮小眼睛,而是那种西方世界刻意打造出来的宽间距、吊眼角、眯眯眼,被称作“猪眼”的傅满洲式“阴间眯眯眼”。

“人民日报评论”在12月28日针对“眯眯眼”争议也曾指出,我们要培养健康审美趣味,涵养强大审美自信。但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恶意的丑化和不怀好意的污蔑,要保持足够的警醒并予以反击。在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于中国人就有“傅满洲”“查理陈”“苏西黄”这样的刻板印象,“眯眯眼”甚至成了一种辱华符号。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给带歪了。

互联网上,“眯眯眼”问题的讨论正在逐渐清晰。微博上个月封禁了28个“借题发挥,泛化矛盾,制造对立”的有关账号。前方的路还很远,不能早早地在“眼睛大小”的讨论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