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晖

作家,《盂兰变》、《古画里的中国》

最近,随着《风起洛阳》的播出,网上涌起了关于“以倭代唐”的争论。我个人感觉“倭”字有贬义,因此就换为“以和代唐”,也发表一下我的看法。

“以和代唐”,确实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出现的现象,不仅影视剧,建筑、园林等多个领域都有同样的风气。如果想要梳理该现象,会发现各个领域情况不同,需要仔细研究,不是短短一篇文章可以承载的。

比如说和我们日常生活最接近的影视领域,“和风”造型其实更多是受港台古装武打片的影响。上世纪的港台片很推崇日本美学,有诸多借鉴,而大陆影视则是追随港台片,因此对和风的模仿转了一道弯,打了折扣。比如对披散头发的热衷,对抹布一样松松垮垮、看去像是麻布料的白色服装的热衷,也不算是典型的日本艺术的因素。





从香港60年代和80年代两个版本的《倩女幽魂》中聂小倩的造型对比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和风”对港片造型的影响(图片来源:网络)


以和代唐的根源在哪里?

港台与大陆受日本美学吸引和影响,我觉得此一现象要分为两个层面分析:

首先,我们对和风着迷,自发模仿日本文化,有合理性。

人都喜欢新鲜感,厌倦现状。更何况,任何文化系统、国家和民族也都需要不断引入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突破成规,激发出新的活力。

还有一点不可否认,当一个国家在国力上占优势的时候,自然会引发追慕心理。上个世纪后半叶,日本一度称雄世界,财富、工业能力、科技水平、文化水平都位居前列,于是西方人就把日本当作东方文明的最高代表,在各方面加以赞赏和借鉴。近年,中国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以及全世界又转而仰慕中国,开始推崇中国文化。

典型的例子,网飞红剧《路西法》讲的是基督教里的魔鬼路西法的故事,可是这位地狱之王的台词里会提到“阴阳”,与他的忠实女魔鬼随从都是功夫高手。实际上,从上世纪起,“风水”学在西方就非常兴旺,近年烧纸钱居然又火遍了全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我国知识界与民众都延续着五四时代的激情,深知与欧美发达世界相比,当时的中国处于全面落后的状态,大家抱着开放的心态,决心引进一切优秀的异国文化。那个时期,日本文化确实处于鼎盛期,在各国文化中,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关系亲密,中国人最容易领略并被打动,因此,即“熟悉”又“陌生”的日本,以其独特的美感,触动了中国人的心弦。

那个时代,我们真的相信,日本比我们“先进”,不仅在工业和科技上,而且在文化上,甚至在审美能力上,都更先进。其实也是事实。

在那个以学习为荣,以“拿来主义”为健康心态的时代,谁能够在中国建一所模仿和风的亭子,那是勇开新局,是为改开做贡献,自己很自豪,别人也夸奖。某种程度上,那是一种好风气,说明一个国家在心态上很健康,充满热情、冲动、梦想。在任何文明和国家,追慕异国文化的风潮,都会反复出现的。

但是,单纯的审美问题、单纯的文化借鉴或曰“拿来主义”,往往与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纠缠在一起。而这种借推崇日本文化和日本审美而散布的意识形态实质是:

日本军国主义者,日本右翼,甚至西方帝国主义分子,为了将日本侵略中国合法化,进而把一切帝国主义行为合法化,极力把日本树为中国文明的正统。说白了,就是“夺嫡”、“争大统”。

他们鼓捣出的基本话术非常荒唐,早已被中国网友识破和嘲笑,那话术是:非说今天的中国早已经不是当初(宋及其前代)的中国,然后进一步宣布不是当初的中国就不是真正的中国,再宣称今天的日本才是当初的中国,所以才是真正的中国。

这一套话术,又牵连到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明的诠释,因而错综复杂,斗争格外激烈。比如如何定位元、明、清?多方赶来参战,而参战的每一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西方人就发明了一等非常荒谬的历史叙事,如今成了全世界的常识:

哥伦布的船一到美洲,中国就衰落了。随后西方文明领先世界五百年。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包括很多西方历史学家在内的研究成果表明,欧洲拿着美洲白银来参入古老发达的印度洋贸易,结果之一是让明清时代的中国空前富裕——因为当时的中国太先进了,出口能力太强了。

在史学与意识形态的绞杀与混战中,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形势被动,毕竟,从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任务是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总之,在建立新的历史叙事、新的历史学、新的历史观的过程中,中国文化界建立起一种观念:汉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

这一观念没错,但,糟糕的是,该观念被与另一种洗脑观念捆绑在一起: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是盛世。其他的朝代,其他的时期,要么分裂,要么衰弱,要么异族统治。

几千年历史,只有区区两个朝代是盛世,如此巧妙地对中国文明进行了矮化。

在唐代,日本开始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形成了跨越式进步。历史编造者们便就着那一段历史操作,宣扬日本保留了唐代文化,所以日本才是唐朝的真正继承者。中国一共就两个盛世,而日本是其中一个盛世的正统传人,而且还是两个当中更为强大的那一个的正统传人,这一把鼓捣,就让日本夺嫡成功,获得了入继大统的合法身份。

可悲的是,中国文化界的一部分人,没有察觉“以和代唐”是一项战略忽悠行动,反而被忽悠了,真的相信,今天的日本文化体现了唐代文化的风貌,和风的东西,保留了中国历史上唯二的两个盛世之一的精髓。

日本没有能力与唐代相像


既然打上门儿夺嫡,我们也就聊聊,日本文化,是否真的能等同于唐朝文化?

有种流行说法宣传,在今天的日本更能看到唐朝的原貌。此说法的严重错误之一,是否认了日本人民的创造性,否认了日本文明的独立性。把日本当作唐朝的冷冻室,说人家学习到中国文化之后,一千多年僵滞不变,没有任何进步。

但是,实质上,日本是气质独特、富有创造性的民族,连西式甜点和咖啡都能发展出和风的流派(对精神法国人和精神意大利人来说妥妥是“异端”)。同类的工艺,无论是金漆,还是瓷器,日本与中国都明显不同,风貌鲜明。因此,日本不可能是某个时代的古文明的冷冻室。

从中国的角度来考虑,中、日之间无论在历史长度、文明厚度、空间体量、财富能力等方面都不在一个量级,所以日本根本没有能力具有唐代文化的形象。就像一家中等公司不可能拥有一家跨国企业的形象一样。也就是说,中国与日本,根本就不匹配。

这个大问题,可以很容易地具体到细节。

随便举例,中国发明了丝绸,从先秦起,一直拥有无与伦比的先进丝织工艺,因此中国有纱,有罗,非常轻软,薄到半透明。但是,在近代以前,日本没有纱和罗,因此和服里没有使用纱和罗的情况。那么,唐代服饰大量用纱罗,根本没有纱罗的日本传统服装,又怎么能呈现唐代服装的风貌呢?一个民族再天才,也不可能体现它没有的东西吧?

我们都明白,纱和罗多么能塑造气场,据说杨贵妃曾经为舞者张云容写诗,称赞其舞姿的妙曼: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日本艺伎没有轻薄半透明的罗衣,怎么能“保存”唐代舞蹈的那一种魅力?



新疆出土的唐代屏风画(图片来源:网络)


再举个瓷器方面的例子,我的亲身经验。我曾经买了一只很漂亮的日本瓷盘,有次盛了点儿食物放在蒸锅里加热,结果瓷盘一下碎成两半儿。我先是惊讶,然后就笑了。在我小时候,正是共和国艰苦创业的时期,日用品都非常简朴,然而,那时可能一两毛钱一件的瓷碗瓷碟,放到蒸锅里大火加热都没问题,因此,在我的人生经验里,只要是瓷器就一定顶得住高温,就没想过还有不耐热的瓷器。但是日本的瓷器居然挺不过蒸锅里的温度。就在瓷器的基本指标上,日本都达不到中国的最低标准,它又有什么资格“代唐”呢?

再说一个更复杂一点的情况。日本传统建筑基本全部为木构,轻灵绰约,有种特别的美感,十分迷人。确实,一直到宋代,中国传统建筑情况类似,几乎整体采用木构。但是,到了明清时代,砖这种材料全面进入中国建筑,大江南北,只要是经济发达地区,都是烧砖筑墙,结果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面貌发生了截然的变化。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建筑始终没有引入砖,于是乎,和风建筑看去确实与唐宋古画里的表现更其接近。然而,砖有诸多优点,保暖,隔温隔热,增强房屋的牢固度,延长建筑寿命,让安全指数升高。如果以进步为指标,甚至仅仅以舒适为指标,是明清建筑更好呢,还是日本和式建筑更好呢?没有利用砖,所以没有变化风貌,除了证明日本建筑僵滞不前,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又能证明什么呢?

滑稽的是,假设事情颠倒过来,和式建筑引入了砖,而明清仍然如唐宋那样始终采用全木构形式,那么,对某些人来说,则是证明日本人善于革新,能够不断发展,中国人固步自封,缺乏创新精神了!

明清用了砖,是“崖山之后无中国”的证据;但倘若明清没有用砖,那就会是“停滞帝国”的证据:如此蛮不讲理的诡辩,是西方专门用在中国身上的诬陷手法,多年来,却一直迷惑了很多人。

总结起来就是,日本文明诚然有其成就,其独特的风貌非常动人,然而,它没有能力复制唐代文明,相反,它就是它自己,并因其独特而魅力无限。

日本文明与中国历朝文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些因素固然与唐、宋、明、清有镜像的意义,但是,它并不能反应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刻。

所以,在当代中国的各个领域热衷“以和代唐”的创作者,是对古代中国文明的庞大体量、辉煌成就、发达富有缺乏感觉。

借用西方近代流行的概念,中国是一个庞大的陆地帝国,而日本是由一组岛屿组成的王国,二者在各个方面都不一样,后者哪有能力去复制一个大帝国的气象呢?

鼓噪“到日本去看唐朝”,等于说到阿根廷去看西班牙帝国,到宏村去看明朝的北京。宏村非常美,但和明朝的北京有关系吗?



唐代装束复原对比日本艺伎(图片来源:网络)

通过历史学展开反夺嫡战

日本如今国势平平,光环在消退,中国却强势崛起,成了一个新的世界神话,形势自会驱使人选择,因此,文化界“以和代唐”的谬误风气大概不会持续太久。

这一风气,可以看作为当代中国奋力打造新生的热情儿女,无数次“试错”中的一次而已,是被诱入了误区。人非圣贤,哪能保证一出手就是对的?

然而,终于可以平视世界的一代,要清楚,仍然有着“天下”展开在他们面前。

暗搓搓想要入篡大统的,远不止一个国家。说到这个话题,大家一般会想到韩国,实情却是,有一些我们根本料想不到的国家,也跳入了那一角斗场。

确实,我们怎能想到,位于遥远的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竟然也敢对中国生了非分之心。但,同胞们粗心大意之下忽视的是,西方人花一两个世纪编造了一套“突厥语族”的假历史,把匈奴、突厥、蒙古、满族与今天的土耳其国(突厥国)都归成同一个民族——土耳其(突厥),由此,给今天的土耳其人颁发了到中国“夺嫡”的资格。

土耳其人(其实就是突厥人的意思)还真被彻底忽悠了,有的如今是真梦想着在不久的将来“杀回”中国,继承忽必烈大汗的皇位,然后,顺理成章地,向全天下强势索取当年广大的帝国领土的主权,那片领土包括元朝以及四大汗国,是历史上最大的陆地帝国,从朝鲜半岛一直延伸到俄罗斯,有三千三百万(一说四千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

你被逗笑了吗?你笑的时候大概想不到,还有一个做着春秋大梦的国家,那就是美国。

美国是自有一番心思,它有个心病,那就是没有贵族底子,所以,它一直有种冲动,梦想通过和中国“合并”,从而“拥有”中国,获得“天子”的至高尊位、“帝国”的合法身份。你以为我在说昏话吗?美国人约瑟夫·古尔登于一九八一年著成的《朝鲜战争——未曾透露的真相》里明明白白:

“杜鲁门表示同意,然后便琢磨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他希望考虑‘台湾重新划归日本’的设想,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状态,并且将其置于麦克阿瑟的控制之下。杜鲁门接着透露了一桩出乎意料的政治事件。他说,大约一个月前,他收到蒋介石的一封密信,蒋在信中提出要‘置身事外,如果这样做有所助益的话’——也就是说蒋要辞职,让另一位较少引起争论的人物接替对国民党人的统治。……他认为,蒋介石会接受麦克阿瑟做他的接班人。

这样的接班将大大有利于麦克阿瑟将军。如果蒋介石把统治国民党中国的大权交给麦克阿瑟,那么麦克阿瑟将成为两个而不是一个亚洲主要地区事实上的总督。蒋介石的这一提议也为麦克阿瑟后来企图把国民党人拖进战争时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英国、印度以及其他地区自由派的‘第三世界主义’人士因为蒋介石极端保守的形象而反对国民党人参战的话,那么麦克阿瑟不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吗?”(80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杜鲁门表示同意,然后便琢磨从根本上解决台湾问题的办法。他希望考虑‘台湾重新划归日本’的设想,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状态,并且将其置于麦克阿瑟的控制之下。杜鲁门接着透露了一桩出乎意料的政治事件。他说,大约一个月前,他收到蒋介石的一封密信,蒋在信中提出要‘置身事外,如果这样做有所助益的话’——也就是说蒋要辞职,让另一位较少引起争论的人物接替对国民党人的统治。……他认为,蒋介石会接受麦克阿瑟做他的接班人。

这样的接班将大大有利于麦克阿瑟将军。如果蒋介石把统治国民党中国的大权交给麦克阿瑟,那么麦克阿瑟将成为两个而不是一个亚洲主要地区事实上的总督。蒋介石的这一提议也为麦克阿瑟后来企图把国民党人拖进战争时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如果英国、印度以及其他地区自由派的‘第三世界主义’人士因为蒋介石极端保守的形象而反对国民党人参战的话,那么麦克阿瑟不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吗?”(80页,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

看见没有?杜鲁门曾经认真地考虑,让麦克阿瑟兼祧两房,成为整个儿东亚的美国总督咧!



“兼祧两房”麦克阿瑟(图片来源:网络)


艾奇逊等人否决了总统的荒谬设想,但是,入承中国大统,从而向全天下包括欧洲达成“夺嫡”,是美国人从来没有中断过的梦。几十年来,美国屡屡单方面加戏,尼克松和基辛格坚持认为中美建立了准军事联盟,奥巴马宣布他是美国的第一位太平洋总统,以及Chimerica——中美国或曰中美共同体,还有G2等等,中国人全都莫名其妙,是没有察觉美国人的微妙心思。

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无比狂热,原因当然很多,不过,如果加上意欲入承大统的维度,是不是就更好理解了呢?因此“独派”真的很傻,美国哪会真的想让宝岛“独”了呢,人家真心要攥在手里的是“中华民国”好不好,而且绝对死死不撒手。所以,真正想要在文化上“反攻大陆”的倒未必是国民党,而是美国!

由此说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半起,文化界兴起了一股思潮,宣扬传统文脉在大陆式微、民国大师都去了台湾、台湾保留了国学云云。依照我们的脉络,那股思潮的内涵只是自家人儿叙大统,论一论谁才是中国文明的嫡长子。然而,一旦发现美国想借道宝岛同时承祧东亚的大小两房,事情是不是就变味儿了呢?

另外,台湾地区颇推崇和风美学,改开以后,大陆文化界虚怀若谷,诚心向宝岛文化界学习,执弟子礼,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和风拐个弯儿流入大陆。文明间的流动本属正常,对外界封闭才是最要不得的。不过,考虑到美国的心思是将中日融合为一体,让这两个国家都居于美利坚总督之下,然后再挟天朝以号令天下,我们是不是该多琢磨琢磨呢。

你觉得上述思索都很荒谬,因而发笑?你尽管笑,但在今天世界上人的眼里,中国人就是地主家的傻姑娘傻儿子呀。

这一场觊觎“天朝大统”的围剿与厮杀,历史叙事是最重要的战场。一两个世纪以来,西方包括日本,一直在争夺对中国历史的话语权,建构符合他们愿望的中国历史,不断对中国人的历史和文明进行剥夺,“中国历史上只有汉唐两个盛世”便是剥夺行为之一。

随着中国复兴,各个方面入篡大统的野心反而更其炽烈,围绕中国历史的话语权的激战也更凶猛。因此,对平视世界的青年一代及后来者而言,澄清“以和代唐”的误会,不过只是打一个局部小战役而已。更为宏大的历史叙事,整部中国史,牵连着中国的昨天与今天,甚至牵连着天下,才是今后几代青年的严峻使命,而那将是一场寸土必争的激烈搏杀。

敞开胸怀学习异国文化

今天的青年该理解,那前几代已然老去、甚至已经仙去的前辈“青年”,有一种最宝贵的优点,就是对世界充满激情,对异国文化真心向往和热爱。这是最宝贵的品格,一定要传承下去。

以影视和摄影为例,镜头是西方的发明,是西方文化的逻辑催生了它,因而,它始终遵循和发展着西方文明的肌理。所以,如果想要用镜头重新诠释中国古典文化之美,仅仅靠复原传统形象是不够的,必须要掌握支撑起镜头的全部西方艺术史。当你面对镜头的时候,必须要么是伦勃朗、鲁本斯转世,要么是他们的画中人转世。

上个世纪的日本电影那么让世界佩服,就是因为他们有那个能耐,并且将西洋美学与浮世绘等本土艺术融汇在一起。



小津安二郎《浮草》的镜头(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就我们这里的情况来说,举个例子,现在很多创作者总喜欢把画面搞得很昏暗,以为在黑乎乎里半掩半现就是“沉静”和“幽雅”。但是,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欧美电影曾经有一个时期,画面总是明度极高,所谓“高调镜头”,并且里面一切服装道具都采用作为当时工业成果的明亮化学染色,可效果极其雅致。那是西方的黄金时期,如今,欧美影视一塌糊涂,瞎凑合,所以画面都是黑乎乎,丑到不成话,故而,中国创作者必须上溯到那黄金期,摆脱今天西方劣质品的沼泽。

另外,就算迷恋阴影效果的话,那么,欧洲油画史上尽有与光共舞的大师,达芬奇、卡拉瓦乔、拉图尔、伦勃朗、夏尔丹……各家的光与影都不相同,只有从他们的水平上起步,才可能真正走向艺术。有没有人敢挑战一把,模仿拉图尔的光影空间,拍摄魏晋汉服形象?那与模仿杂志上洋广告画面,结果绝对不会一样。



中国妆束展示走秀(图片来源:中国妆束)


再举一个小例子,近来,古装剧对仙袂飘飘的大袖白袍特别青睐。那么,1962年上映的鸿篇巨制《阿拉伯的劳伦斯》,就通过一身带轻纱的白衣白袍,对男主人公进行塑造,那身白衣极美,镜头用心展示其质地的精致,并加以艺术性的运用,使之成为表现人物命运和性格变化的手段。此般珍贵的经验积累,都应该成为后来者攀登向上的台阶。

讲真,那部名片让我沉醉的特色之一,是在表现阿拉伯部落战士时,刻意模仿德拉克洛瓦的浪漫主义风格,精细到颜色的搭配。最触动我的颜色,则是老酋长奥达外袍上的蓝色。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就在欧洲绘画里永恒的颜色呀!摄制组就是有办法,让奥达在动作中,其蓝袍从造型到色泽,都再现文艺复兴绘画的效果,动人极了。很显然,在奥达这个形象上,那一抹强势的蓝色才是本体。我们都知道,蓝色,多种的蓝色,在中国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在西方传入的镜头中,蓝色却很难处理。那么,电影大师大卫·里恩及其剧组当年的发挥,是否能对我们今天的创作有所助益呢?



《阿拉伯的劳伦斯》(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唐代之所以气象开阔,正是因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新中国之所以气象开阔,也是因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今后的一代代中国人也该有同样的气势,同样的襟胸。

我把当年曾经点燃了世界的名言献上: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每一代中国人都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才有了今日生气勃勃、无限希望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