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作者:刺猬,编辑:小鑫鑫、面线 ,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看到这么一个新闻:


美国一个叫“ Substack ”的订阅平台,付费用户超过了 100 万。


本来差评君觉得这也没啥,但发现它和微信公众号有层奇妙的关系。


Substack 创始人叫 Chris Best,据说他是张小龙的死忠粉,做 Substack 的灵感也是来自微信公众号。


巧的是,当初张小龙做微信的灵感是来自一个叫 Kik 的软件。


这个 Kik 的创始人之一,正好也是 Chris Best。


这波啊,就叫互相学习,互相成长。



和公众号差不多,当读者在 Substack 上订阅了某作者后,作者更新的文章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过来。所以 Substack 也被称为美国版的微信公众号。


只不过,这个平台里的一些“ 公众号 ”,是需要付费订阅的。



这年头花钱看电影还行,要是花钱看文章,可能不少人还不乐意。


但你别说,人家 Substack 从 2017 年推出,2021 年就有 100 万人愿意付费看文章了。


今天差评君给大伙儿简单分析下,这其中的“ 小秘密 ”。


就好比对胃口的 OnlyFans 主播,大伙儿愿意花钱去订阅。一个平台有足够优质的作者和文章,自然也有一大波愿意掏钱的读者了。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这美国公众号里写文章的人,用“ 优质 ”形容都含蓄了。


他们有的是美国历史学家,麻省理工教授,普利策奖获得者,什么《 华尔街日报 》《 xx 时报 》的编辑更是占据了一大部分。


那有的差友可能有个疑问, Substack 凭啥能吸引这些作家入驻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国外传统媒体的编辑,目前面临的一个问题:要没饭吃了(夸张手法)


好比我们都在微博上吃瓜看新闻,老外获取最新的消息,也都是通过推特和脸书。


这就意味着,国外新闻媒体的官网是没人逛,报纸也没人买......加上疫情发生后不能乱跑,整个新闻行业只能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自然就有了一波嗷嗷待哺的编辑。


这时 Substack 找上门来了:小老弟这个月没多少工资吧?文章阅读量还不如标题党?又被领导指指点点了?要不抽空来我们平台写文章?有人愿意付费看你文章,你就有钱赚。


举个例子,你的订阅费是 10 美元/月,只要 500 个读者订阅你,那你一个月就能赚 4500 美元。( 我们只提取 10% 的点 )


看到这,有的人可能会说:


我不是傻子,我有实力为什么不自己写博客赚钱,还没人拿抽成。


话是这么说,但据差评君所知,一个人要写博客赚钱可真不简单。自己搞域名,搞数据分析不说,你能保证写了文章,就一定有人买单吗?


但是加入 Substack ,它可以帮你一条龙服务到位,排版工具、数据分析样样都有。



另外只要你实力够强,被 Substack 认可,他们还会提前预付你一年的收入。


比如他觉得差评君不错,等我入驻了,他会先给我 5 万美金,等我有收入了再从里面扣。要是差评君没收入呢,那这 5 万 Substack 自己认了。


除了能省去成本,保你不亏,Substack 还是关键时刻可以抱住的大腿。


创作者写文章时,偶尔会遇到一些版权流氓,又或者是喷了某个无良企业后,会收到“ 诽谤警告 ”,要求删帖。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不想惹是生非。原本一篇有价值的好文章,可能就被这么吓唬没了。但是入驻 Substack,它可以给你请顶级律师,分析案件,甚至白纸黑字写明了垫付 100 万美元都没问题。



退一万步说,创作者以后不在 Substack 写文章了,读者的邮箱地址也在他手里,也根本没啥损失呀。


这种把编辑当宝贝儿子待的平台,你说创作者不愿去,差评君都不信。


当然,国外其实有好几个平台和 Substack 类似,它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差评君认为还有个关键因素——去TD算法。


在 Substack 的首页,只有一个搜索框,一个订阅榜、一页精选文章。


和算法平台不一样,想看什么你得自己搜,平台不会给你推荐个性化内容。 



有的差友可能会说,不搞算法有啥好的,我就喜欢平台把我喜欢看的送到脸上来。


别急,大家不妨跟着差评君从另一个更熟悉的角度分析下:


平台使用算法,真的好吗?


对用户而言,有了算法,平台会投你所好,让你方便刷到自己感兴趣的品类。但你可能没发现,你接收到信息永远只有那么一类,你看问题的角度也只有一种( 你自己喜欢的角度 )


久而久之,你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产生偏差。


举个例子,食堂师傅知道你喜欢吃烤鸡腿,每次去食堂,他都给你塞上烤鸡腿。于是你每天都吃,你也很喜欢吃,更懒得去尝试新的菜。


但你不知道,食堂里其实还有更美味的狮子头,啤酒鸭,腊香肠。而你还以为烤鸡腿是最好吃的食物,产生了认知偏差。


同样,算法对创作者而言,有利也有弊。


先说利吧。


差评君有个表弟,三年前刚做自媒体时,在今日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上投了同一篇文章。


在公众号上,他的文章只有几百阅读量,和他寥寥无几的粉丝数牢牢挂钩。但在今日头条里,因为被算法推荐到首页,文章获得了几十万的阅读量,粉丝也涨了几千。


算法好就好在,它可能会挖掘一些有潜力的新人作者。


那这样也有个弊端:


App 首页只能出现那么多内容,为了尽可能被观众看到,每个创作者都必须顺着算法来做作品。


发微博带的标签比原文都长;作品能短则短,节奏能快就快,生怕别人中途退出;为了引导三连,啥文章都能给你灌一口鸡汤。因为不这么做,数据就不好看,算法就会判定你的作品不够优质。别说被推荐了,不进你主页,粉丝都看不到你的作品。


于是越来越多创作者,被迫成为了算法的奴隶。


这种趋势下,人们创作时最关注的还会是内容本身么?



所以现在 Substack 说它拒绝算法,那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人们的加入。


当然了,差评君认为完全拒绝算法也不行。适当用用算法推荐,对读者、对创作者都有好处。


但平台可不答应。


因为算法除了能绑住用户,还能美其名曰“ 提供便利 ”。这么好的事情,怎么能适当用用?


这就出现一个的趋势。


一个平台通过大量的算法推荐内容,把用户绑得牢牢的,其他平台为了保护自己,也加入了算法机制。


就比如月活 12 亿用户,在订阅制上走了很久的微信,也开始在公众号内推荐内容,搞起了信息流。



以后 Substack 会不会也跟着微信的脚步,我不清楚。


倒是作为一个用户,我是不想看到所有平台都去追寻算法,过度使用算法。


因为咱们天性懒惰,有人把喜欢的东西送到脸上来,都很难拒绝。


可如果每个人都只看他们想看的、愿意看的、喜欢看的东西,这真的对吗?


是,算法是科技发展的产物,是可以提供便利。但滥用起来,它就是一个糖衣炮弹。


图片、资料来源:

https://substack.com/

substack:Why we pay writers

substack:Why we have a leaderboard

substack:Legal support for Substack writers

The Rise Of Substack—And What’s Behind It

Wikipedia:Substack

Out-of-work sportswriters are turning to newsletters, hoping the economics can work

极客公园:受微信启发的美国版“公众号”,怎么就值 6.5 亿美元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差评(ID:chaping321),作者:刺猬,编辑:小鑫鑫、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