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要:
1. 北约在乌克兰问题上“步步紧逼”,普京回应“退无可退”,并“将采取适当的军事技术报复措施”,这被理解成普京要动手的信号。但对比解读其中重要信息,这或成俄罗斯加速研制新中程导弹的“催化剂”。
2. 上世纪80年代,欧洲担心美苏之间局部核战争会让其深陷战火。再加上苏联情报机关克格勃出现误判,认为美国在西欧的导弹部署将威胁莫斯科,但苏联却难以制衡华盛顿。最终,美国也迫于欧洲盟友压力,在苏联解体前跟其签订了《中导条约》。美国销毁中程导弹800多枚,苏联销毁1700多枚。其实当年美国在欧洲导弹部署,并不是以苏联城市为主要目标,克格勃急切的战术误判助推了苏联解体。
3. 自美苏1987年签署《中导条约》以来,双方一直在中程导弹领域保持空白,直到特朗普政府在2019年退出条约。时过境迁,北约更是已经把前线推进到了乌克兰,目前俄罗斯急需保持对西欧的震慑。特朗普撕毁协议正好解开了俄罗斯的“封印”,让其能顺理成章地在欧洲部署中程导弹,增加对抗北约的筹码。
4. 当年《中导条约》达成的阶段性战略平衡已被打破,美俄或将迎来新一轮的军备竞赛。但大国间的博弈绝非小事,不会轻易开战。美国和北约仍然希望与俄罗斯继续会谈,尝试缓和当前战云密布的俄乌局势。

俄罗斯总统普京12月21日在国防部会议上说,在乌克兰冲突问题上,由于北约“步步紧逼”的扩张,俄国已经“退无可退”。
如果西方继续挑衅行为,“我们将采取适当的军事技术报复措施”。

一时间,舆论哗然。
许多媒体、自媒体(包括像法新社这样的大媒体)都在宣布,普京要动手了,乌克兰战争就要开始了。
哎,阅读要仔细啊,是“适当的军事技术报复措施”,不是“军事报复措施”。
漏了技术两个字。是军事技术,不是一些人脑补的军事行动,也就是说,离动手还远着呢。

而究竟是什么样的“军事技术报复措施”?
其实,俄罗斯副外长谢尔盖·里亚布科夫在20日已经提前说漏了嘴,那就是俄罗斯可能会在欧洲重新部署中程核导弹,以回应北约的行动。

毕竟,美国川普政府已经在2019年8月退出了《中导条约》。束缚早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以美国的军工体制,研制新的中程导弹还要一段时间,所以俄罗斯也不着急启动自己的新中程导弹。
但这下一来,俄罗斯方面的行动显然是要加速了。

《中导条约》全称《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英文缩写INF(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于1987年12月由美苏两国领导人签署。
条约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

所以30多年来,美国、苏联和继承者俄罗斯在这个领域都是空白。让第三个国家成为先进中程弹道导弹的独家拥有者。
2018年10月,美国总统川普以俄罗斯违反《中导条约》以及条约限制美方研发新武器为由,宣布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

签署中导条约的背景
在80年代,最频繁出现的国际新闻关键词之一,就是《中导条约》。

▎ 美国MGM-31“潘兴-1A”(射程740公里)
当时美国已经部署和计划部署到欧洲的MGM-31“潘兴-1A”(射程740公里)、MGM-31A“潘兴-2”弹道导弹(射程1800公里)和BGM-109G“战斧”陆基巡航导弹(射程1800公里),能覆盖苏联的欧洲部分。

▎ 苏联SS-20“军刀”(РСД-10)中程导弹, 射程4000~5500公里
同样,苏联射程4000~5500公里的SS-20“军刀”(РСД-10)中程导弹,更能覆盖欧洲全境。 这是苏联首种固体燃料、公路机动的核导弹,生存能力大为提高。
当时的美苏双方军事理论家和高级将领们,都在研究不仅仅把核武器作为“末日选择”的最后威慑手段,而是各种“灵活可行”“有限核战”的战术区域核战争的可能。

这下最急眼的显然是欧洲人了。如果美俄互打“互相毁灭”的核大战,洲际导弹都集中在互射对方本土,欧洲不至于单独完蛋。
但若是被偶然挑起的局部核战争,这意味着有可能将只使用中程导弹,限制在欧洲范围内,美苏可以远离核战火,朵朵蘑菇云将盛开在欧洲。

1979年12月,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倡议,北约组织理事会通过决议,敦促美国和苏联举行军备控制谈判:
一方面消除苏联中导对欧洲威胁,另一方面阻止美国在欧洲再次部署中导。
从1981年开始,美苏双方进行了多轮包括战略武器、中程导弹、太空武器和中欧裁军在内的一揽子裁军谈判。

▎ 美国MGM-31A“潘兴-2”弹道导弹,射程1800公里
但谈判不顺,1983年美国将“潘兴2”部署到西德,“战斧”部署到英国、意大利等北约二线,作为谈判筹码。
苏联愤而退出谈判,欧洲各国民众则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潘兴游行。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1986年双方重启谈判。 1987年11月,双方外长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在日内瓦拟定《中导条约》草案。

1987年12月8日,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白宫签订了《中程导弹条约》。这时离苏联解体还有4年。
该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均销毁、不得再生产、实验、发展射程范围为500到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只各保留15枚样品。双方都拥有实地核查的权利。协定在全球范围内无限期有效。

▎ 保留在博物馆的SS-20,可携载三枚15万吨核弹头,用于威胁欧洲各大城市,以及中国
根据条约,美、苏双方到1991年5月销毁了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中程导弹,其中美国为859枚,苏联为1752枚。
苏联解体后,美俄仍承认《中导条约》的效力,因此条约一直延续至2019年,直到川普撕毁协议。

当年谈判,谁更迫切?
最希望达成《中导条约》的,自然是被美苏双方中程导弹当目标的欧洲人。但直接当事的美苏双方,谁更想达成这个协议?
当然是苏联。

美苏谈判的重点,其实聚焦在“潘兴2”型导弹上。它的前身“潘兴1”属于“野战炮兵导弹系统”,射程740公里,属于中近程战术导弹。
马丁公司1973年开始研制“潘兴2”,1977年首次试射。“潘兴2”长10.6米,直径1米,重7.5吨,携带1枚W85核弹头,当量5~8万吨。

最特别的是它还是首款具备主动雷达末端制导的导弹,末端打击精度可达30米。
在70年代出现这样的技术,完全就是黑科技。直到2013年东风-21D东风26亮相,“潘兴2”都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程导弹。

至于“潘兴2”的射程,美国宣布为1770公里。这恰好能在汉堡等西德最靠近冷战对峙前沿的少数地方打击莫斯科,但发射区域很受限。
实际上,3个“潘兴2”导弹营的驻地都位于在西德西南部的纵深区域,只能打到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 1800公里大概就是这么远。潘兴驻地在德国西南,还要更偏一些。
但苏联情报机关克格勃坚持认为,美国在骗人,导弹射程在2500公里左右,从巴黎就能打到莫斯科,这样可发射范围就大得多了。
苏联的同类型导弹却无法直击华盛顿,这种状况极不利于战略平衡。

因此在谈判中,美国主要是迫于欧洲盟友的压力,苏联则希望消除莫斯科受到的威胁——说白了,本质是克里姆林宫怕被欧洲美军指挥官早早核斩首。
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戈尔巴乔夫在谈判中的作为——
在谈判最后阶段,他加码表态,愿意把苏联陆军射程900公里的SS-12“薄木板”(ОТР-22/9M76)和射程500公里的SS-23“蜘蛛”(ОТР-23/9K714),也纳入裁撤范围,换取里根签署协议。

▎ 等待销毁的SS-23
SS-12和SS-23是苏军打击北约各军用机场、反制北约战术空军的撒手锏。这下在苏军高层遭到了激烈的反对——这两种战术核导弹是对北约空中优势的巨大威胁。
可是旨意难违,最后双方签署协议,销毁范围从中程导弹(射程1000-5000km)增加到中近程导弹(射程500-1000km),美国销毁800多枚,苏联销毁1700多枚,比美国多一倍不止。
美国也搭上了几百枚陆基“战斧”,但是美国有钱不在乎,再说还有海基移动的呢。

苏联中近程导弹全废,苏联显然吃了大亏,至今俄罗斯人还在指责戈尔巴乔夫在这个问题上卖国。
但也得想想,倘若不是克格勃高层向苏共领导人过度渲染“潘兴2”导弹飞抵时间之短(只有6-7分钟),以及苏军情报机关高估“潘兴2”射程,克里姆林宫会做出这样的战略妥协么?

其实,冷战后的解密文件证实,美国在欧洲部署的中程导弹并没有真正将苏联城市纳入主要目标。
“潘兴2”的使用思路还是和苏军的战术核导弹一样,针对对方部队集结地、机场、交通枢纽等高价值战区内设施的打击。
而且美国和北约一开始部署“潘兴2”,就是希望和苏联做交易,换取苏联裁撤SS-20。

没想到苏联自己做了过于急切的战术误判,美国不仅用“潘兴2”导弹换掉了SS-20,还拿到了SS-12、SS-23这两个添头,赚大发了。
而且,“潘兴2”的射程的确真的是不到1800公里,很难打到莫斯科。美国没有说谎,是克格勃多疑自己误判了。

说实在话,克格勃在70年代80年代犯了不止一个错。误判阿富汗局势、误判“潘兴2”射程,一次次的战略战术判断失误,成了助推苏联解体的一道推力。

中导条约的意义
但不管怎么样,中导条约的意义,就是美苏的阶段性战略平衡。
你不在西德部署“潘兴”让我无法从克里姆林宫跑路,我也不会用“军刀”毁灭欧洲。
让核武器不要首先用于欧洲范围内的偶发局部冲突,只作为世界大战中互相确保摧毁的“最后选择手段”。
这就是中导条约在冷战末期的战略平衡意义。

有人会问,消除了中程导弹,不是还有远程战略导弹么?一样可以打得到啊?
洲际导弹毕竟昂贵,中短程的则便宜很多,可投掷的弹头数量级一下子就上去了。
而且中程导弹发射快,射程短,飞行时间短,借助地球曲率,可以让对方的预警时间完全不够用,精度还比洲际导弹高。
这种突刺的短刀谁都难防范,不利于达成战略平衡,为了维持彼此的安全感,最好取消。

有人会问,怎么不限制远程导弹呢?
因为所谓的“远程导弹条约”已经存在了。它就是美苏限制战略武器条约SALT-I、-II,还有后来的美苏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I、-II。
这些战略军控(SALT,START)里面规定的控制范围,其射程下限是“5500km”。大于5500km射程的战略投送工具都由SALT来进行限制。

这就是冷战时代导弹危机的标准过程。当一方开始研制某种新型武器,另一方面就会针锋相对部署同类武器,最终双方被部署新型武器带来的经济压力搞得精疲力尽。
在需要缓解军备竞赛压力时,双方才有可能签约进行裁军。
而反过来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加大对抗力度的时候,军备竞赛自然升级。

核中导将重现欧洲
《中导条约》的形成是美苏之间实现战略平衡的结果,在当时被认为是国际稳定的基石。
但时过境迁,1987年签署的中导条约已经过去34年了。

当年华约和北约是在德国中部对峙。2004年北约收纳了波罗的海三国,从拉脱维亚到莫斯科才600公里,从爱沙尼亚到圣彼得堡更是只有135公里。
而现在北约更是已经把前线推进到了乌克兰。俄罗斯如果再守着500-5000公里的弹道导弹不用,就没有能有效威慑欧洲的利器了。

说到底,普京巴不得美国出面撕毁协议,这样俄罗斯才好放开手脚,大搞特搞各种中程导弹,威胁欧洲,对抗北约。
相反,美国官方长期以来一直支持维护INF,包括在小布什时期的2005年,普京就提出两国共同废约,美国当即表示拒绝。
而俄罗斯也不好撕下脸单独毁约,就这么耗着。
2007年2月,普京在慕尼黑发表讲话中指出,许多其他国家在生产中程导弹,只有俄罗斯和美国被禁止拥有该级别武器。
尽管俄专家找了各种理由,呼吁俄罗斯退出《中导条约》的文章连篇累牍,但克里姆林宫还是不愿承担毁约的道义责任。

这下好了,川普2018年跳出来做了恶人。俄罗斯才好放开手脚,大搞特搞各种中程导弹,威胁欧洲,对抗北约。
在俄罗斯势力撤退上千公里后,又可以重新威胁西欧了。俄罗斯早就盼着这一天了。

可以料想,用不了多久,俄罗斯的新中程弹道导弹就要矗立在欧洲部分——或许还有远东。
有道是穷国玩导弹,富国玩飞机。搞弹道导弹带来的战略威胁,费效比可是高多了。

这下好了,北约内部的分裂将会更大。对远去冷战的恐惧回忆,还将很有可能会让欧洲大陆领导人缓和与俄罗斯的态度。
至于现实的乌克兰局势,美国和北约方面均在21日透露,美国和北约还是希望在下个月与俄罗斯举行会谈,继续尝试缓和俄乌边境的紧张局势 。

俄罗斯外交部12月17日则公布了俄罗斯与北约和美国关于安全保障的条约草案,草案有如下要求:
北约部署退回1997年以前,不允许乌克兰加入北约;
北约放弃在乌克兰、东欧、外高加索、中亚的任何军事活动;
美国应承诺北约不再向东扩张,并不得吸纳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谈得成就谈,谈不成就斗。部署中程导弹,军备竞赛搞起来。
至于打?还早。大国之间哪那么容易打起来。
冷战时期,北约华约上千万大军、几十万辆坦克装甲车、近万枚核导弹,对峙了46年,天天枕戈待旦、摩拳擦掌,最后不也没打起来吗?

而对于媒体和读者,这件事说明几个问题,一、阅读要仔细,二、不要动不动就大惊小怪。 三、历史一般要比现实更精彩、更透彻。 多读点书,多看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