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超音速飞行的概念最早是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目前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最为前沿的新兴领域之一,在这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是中美俄三国,美国研究起步最早,但我国已经隐隐领先。
2、 高超音速飞行是空天结合的领域,相比已经研制了几十年的运载火箭,这个领域的门槛非常高,真正有经验的人也非常少。
3、 凌空天行现在主要有三大业务板块:高超音速飞行试验平台、亚轨道太空旅游、全球高超音速点对点运输。
4、 凌空天行推出的天行系列高超音速飞行试验平台,为国内航空航天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提供全系统的解决方案与飞行试验服务。天行系列飞行试验平台成本低,周期短,从方案设计到到生产、试验、测试,再到完成发射任务,一般需6-9个月的时间。
5、 目前凌空天行在做的飞行试验平台以及未来的太空旅游、点对点高速运输这条商业航天细分领域,在国内仅我们一家。
6、 我们希望在2023年能够完成中短距离的点对点载货运输;2025年完成亚轨道太空旅游载人首飞;2030年完成全球点对点高速运输的首飞。
7、 在太空旅游方面,布兰森现在是45万美元一张票,我们可以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也就是45万元人民币一张票。
正文:
“我们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去做一件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事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实现跨大洲的飞行,未来的我们可以早上去欧洲开个会,晚上就回到家里与家人共进晚餐。”
2018年10月,凌空天行成立,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从事商业高超音速飞行产品研发和应用的企业。据透露,公司名称凌空天行的“凌空”两字取自航天领域经常提到的“临近空间”的“临空”的谐音。
来自公开资料的解释,临近空间是指距离地面20-100公里的区域;其下面的空域是我们通常称为“天空”,是传统航空器的主要活动空间;其上面的空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太空”,是航天器的运行空间。由于其重要的开发应用价值而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
凌空天行开发的高超音速飞行产品就是在临近空间中飞行。“大部分人可能认为只有进入太空才是火箭的最终归宿,这才是航天最酷、最难的事儿。但其实并不是,高超音速领域在某些方面比传统进入太空的运载火箭更难也更酷。”沈海滨解释道。
他用“打水漂”这个大家儿时都玩过的游戏解释了高超音速的概念:传统的火箭是类似抛物线的形式,而高超音速飞行是从地球上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飞行过程中会维持在一定高度,经历一段长距离的无动力飞行,有点像是小时候玩的打水漂的样子。
那么,高超音速飞行到底门槛高在哪?沈海滨给出了他的观点:在技术层面,控制会有一定难度,因为在大气层内无动力飞行,需要很强的控制力,才能保证火箭的持续与稳定。
另外因为长时间的高速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会导致火箭表面温度非常高,如何保证火箭耐高温,未来可以载人重复使用,对于防热材料有了很高的要求。
在人才层面,国内具备此领域经验的高水平人才非常稀缺,远少于研制传统运载火箭的科研人员。
“高超音速飞行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目前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最为前沿的新兴领域之一,而目前在这方面处在领先的还是中美俄三国。美国研究起步最早,但我国已经隐隐领先。”沈海滨表示。
今年7月份,维珍银河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抢先贝索斯,早了9天进入太空。布兰森乘坐的就是自家公司的VSS Unity太空飞机,这一举动在当时名声大噪,也由此也引起了大家对太空飞机的关注。外界也有人认为凌空天行的高超音速飞机与布兰森的太空飞机相似。
不过,沈海滨解释称凌空天行的高超音速飞机与布兰森的太空飞机还是不一样的。布兰森的太空飞机更多采用了航空的技术,其飞行器也看上去更像个飞机;而凌空天行的基因是航天技术,采用的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起飞,在达到一定高度与速度后进行无动力飞行,达到降落点上空,发动机再次点火,反推垂直降落。
按照公司规划,凌空天行将在2023年完成中短距离的点对点载货运输;2025年完成亚轨道太空旅游载人首飞;2030年完成全球点对点的首飞。
当然,在实现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之前,凌空天行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活下来。他们搭建了高超音速飞行试验平台,可以提供全系统从设计-生产-试验-测试-发射的全流程服务,其服务对象主要是航空航天企业、科研院所、高校。
据沈海滨透露,凌空天行虽然仅仅成立了三年,但整体业务发展非常快,业务收入平均每年增速在500%,今年收入预计突破1亿元。
“我们这个赛道,前面没有标杆,后边没有追兵,只能自己一边走一边探索。”沈海滨表示,“在公司成立初期,项目还是挺少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去争取,但现在我们已经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口碑,经常会有些项目主动找过来,整个市场也在被逐渐打开。”
在目前商业火箭公司都还处于亏损、烧钱的情况下,凌空天行已经实现了过亿元的收入,实属不易。
凌空天行为何选择高超音速飞行这个领域,在创办过程中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一个创业企业凭什么能够想着改变出行?请看网易科技《逐梦星空》对话凌空天行副总裁沈海滨的部分内容: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请您先介绍一下凌空天行,虽然你们也是做火箭,但跟其他商业公司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凌空天行沈海滨:咱们国家商业火箭公司大概有十几家,除了我们其他家都是做运载火箭。
火箭其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往上飞,往上飞就是做卫星或者载人业务。他们要把载荷投到轨道里,或者进行深空探测;另外一种则是平着飞,从地球上这个点飞到另一个点。
可能大部分人以为只有进入太空才是火箭的最终归宿,认为这才是最难最酷的事儿,但其实不然。像高超音速飞行是在临近空间20~100km内飞行。因为是在大气层内,和传统火箭出大气层的飞行模式不一样,带来的技术难度也是不一样的。
高超音速概念最早一九四六年钱学森钱老提的,他那时候提出的概念,就是上万公里的载人或载物高速飞行模式,后来我们都称之为“钱学森弹道”。
传统的火箭是类似抛物线的形式,而高超音速飞行是从地球上一个点到另一个点,飞行过程中会维持在一定高度,经历一段长距离的无动力飞行,有点像是咱们小时候打水漂的样子。
在这个领域,美国研究起步最早,但我国在高超音速领域已经隐隐领先。
这个领域很独特,与传统运载火箭不一样,因为它的飞行模式不一样,带来的技术难度不一样。现在全国这方面真正有经验的人也非常少。这是未来空天结合的一个领域,就是航空与航天结合领域,因为传统航空是20km以下,然后航天是100km以上,这个领域是20km~100km,正好是航天航空的一个结合点。
而且这个领域门槛也比较高,从某些角度看比火箭还高。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具体是指门槛高在哪?
凌空天行沈海滨:运载火箭,传统体制内很多单位都已经研究了几十年,积累了很多人才,但是在高超音速领域只有零星的几家单位,而其中真正有飞行经验的人就更少了。
在技术层面,控制会有一定难度,因为在大气层内无动力飞行,需要很强的控制力,才能保证火箭的持续与稳定。
另外因为长时间的高速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会导致火箭表面温度非常高,如何保证火箭耐高温,未来可以载人重复使用,对于防热材料有了很高的要求。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防热的相关的难点跟其他运载火箭也不一样?
凌空天行沈海滨:运载火箭是短时间扛住很高的热就行,但高超音速飞行需要长时间,同时考虑未来载人或者重复使用的话,就需要像类似民航飞机那样使用耐用耐高温的防热材料。
所以我们跟其他公司做的虽然都是火箭,但不是一个细分领域。他们的火箭主要业务是打卫星,我们的业务则主要是飞行试验。
我们第一块业务就是要做一个试验平台,为大家提供一个成本低、高效的试验平台。
比如像高校老师,他们在研究一个新的材料,一个新的设备,或者说一个新的先进航天发动机,他需要走出实验室进行上天飞行的试验,以往在成本、周期上是几乎没有可能实现的,而我们则是解决了他们的这个痛点。
我们的试验平台,不仅成本低,而且周期也不会很长。从接到一个合同开始设计到最后发射基本上仅需要6~9个月。
如果是传统的情况下,一般研制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成本上也是我们的几倍。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凌空天行成立的初衷就是第一不能跟国家竞争,第二要做差异化或者可以帮助到科研院所?
凌空天行沈海滨:我们是2018年成立的,当时大环境首先是具备的,我们觉得出来自己出来做的话效率可以更高,可以做更多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选择了从体制内出来创业。
我们从一开始出来,就想要做太空旅游和载人的全球点到点运输,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有这个梦想。
公司最早一拨人有七八个人,那时候觉得七八个人成立公司去做这样的事情还是感觉很大胆的。
公司成立前我们大概筹划了两个月的时间,最早我们找了一个朋友的公司,每天去别人家的会议室里去讨论,后来融到钱以后就租了办公地,开始了我们的创业之路。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目前公司发展情况如何?
其实,在公司成立初期,项目还是挺少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大的努力去争取,现在我们已经在行业内有了一定的口碑,经常会有些项目主动找过来,整个市场也在被逐渐打开。
而且我们选择的这个赛道,前面没有标杆,后边没有追兵,只能自己一边走一边探索。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您刚刚提到公司到目前为止已经有收入了,凌空天行业务收入来源是?
凌空天行沈海滨:我们现在主要有三大块业务:高超音速飞行试验平台、亚轨道太空旅游、全球高超音速点对点运输。
第一块业务是我们起步的业务,就是提供试验服务,从设计到生产到到测试到发射全流程的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科研院所、高校,未来我们也会要继续做,这个一年的市场大概有几十亿上百亿。
在试验这块我们主要有两个系列:天行I和天行II。这两款产品是以速度区分的,天行I基本就是5马赫速度以下,天行II则是5~10马赫(1马赫就是一倍的音速)。
第二块和第三块业务是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我们希望能够在2023年完成中短距离的点对点载货载物;2025年完成亚轨道太空旅游载人首飞;2030年完成全球点对点的首飞。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您提到我们的太空旅游与布兰森的维珍银河以及贝索斯的蓝色起源是有差异的,主要体现在哪?
凌空天行沈海滨:布兰森是维珍航空的老板,起源是航空,起点是飞机,其第一代产品以及第二代采用的是混合动力。它的很多技术更像是航空的技术,而且它的飞行器看着感觉也更像一个飞机。
蓝色起源更像是从航天的方式做太空旅游。人们从太空返回是通过返回舱开降落伞的方式落回地面。而我们的基因是航天技术,采用的是液体火箭发动机,垂直起飞,在达到一定高度与速度后进行无动力飞行,达到降落点上空,发动机再次点火,反推垂直降落。
在太空旅游方面,布兰森现在是45万美金一张票,我们基本能把美金换成人民币是没问题,也就是45万元一张票。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高超音速客运飞机的话如果能够实现航班化,费用需要降到什么程度?
凌空天行沈海滨:基本是2-3倍的头等舱价格。
其实高超音速客运飞机是我们比较远的梦想。因为飞机的飞行速度几十年就没变过,但周围其他东西都在改变,比如火车已经发展到高铁,以后甚至可能更快,手机也从2G到了5G,汽车也甚至有了无人驾驶或者飞行汽车,但飞机还是那个样子,它总是要改变的。
我们一开始只是单纯的想去做一件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事情,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实现跨大洲的飞行,未来的我们可以早上去欧洲开个会,晚上就回到家里与家人共进晚餐。这是最早的一个梦想,但那时候刚出来就几个人,没人敢想哪年能搞出来这个。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虽然没有时间规划,但当初设立的时候就已经确定最终的目标是这个?
凌空天行沈海滨:是有这个设想的,包括我们最早给投资人讲的时候,是没人相信我们的,但是我们一直还是坚持讲这件事。
网易科技《逐梦星空》:在成立的这三年当中,有没有比较艰难的时刻,或者印象深刻的时刻?
凌空天行沈海滨:我们第一发火箭发射的时候,当时时间很短,我们人很少,整个公司才二十多人,火箭去靶场之前那三天,大家都在厂房测试,赶时间,那三天我们有一个电气的负责人就睡了不到八个小时,很紧张,这个是让我印象特别深的。
我们现在有两百多人,研发人员已经占到了70%左右。
虽然看似我们现在人很多,但今年要飞的火箭就十几个,简单的加减乘除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这儿一个人可能要负责好几个项目,没日没夜的干,很多研发人员周末来加班,晚上干到两三点,我们厂房里最多的时候四个火箭同时在总装测试。
我们早期融资的时候,其实没什么经验,也学着一些企业去讲故事,但是往往效果不太好,后来发现效果好的时候,都是按照我们做了什么,想怎么做去讲,完全没有掺杂故事情节的说出来,没有去编故事、吹牛,反而效果很好,投资人也比较喜欢。
我们还有个梦想,就是能像华为一样,在国际上树立一个中国的标签,希望有朝一日,我们也能做到足够好,在国际上成为另一个中国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