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邮报》17日发表艾利森的评论文章,配图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伯恩斯
艾利森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曾任克林顿政府国防计划助理部长。他提出了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词(意为“新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遭到对方回应,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他在文章开头便提到,尽管美国政府将中国列为最严峻的挑战,但却花了11个月的时间来决定新任驻华大使的任命。这种系统性问题依然存在——今天,美国近200个大使职位仍有93个空缺。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答案是0。
艾利森认为,拜登政府之所以在大使任命上步伐缓慢,与其国内两党斗争不无关系。比如共和党参议员克鲁兹(Ted Cruz)和卢比奥(Marco Rubio)一直在滥用参议院“建议和同意”的宪法权力(指总统对职位的提名必须得到参议院批准,否则不生效),有意拖延数十项大使的提名,包括驻华大使等最重要的职位。一些被提名人甚至在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作证并获得赞成票后,还要等上数月之久。为克服这一“阻碍”,限期结束讨论的申请被提出,参议院最终被迫通过对伯恩斯的提名。
格雷厄姆·艾利森参加TED发表演讲
文章提到,在哈佛大学中国工作小组即将发布的一份关于中美两国外交对抗的报告中,美国政治的这种荒谬只是其中诸多因素之一。这份报告称,中国过去25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外交浪潮。现在的中国要求与美国进行平等的对话,今年3月中美外长在安克雷奇的会晤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对未来的预期。
2019年,中国拥有276个外交职位,超过了美国的273个,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外交网络。半个世纪前,中国首次向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而在今天,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会费的第二大出资国。从2013年到2020年,中方领导人会见外国领导人的次数,相当于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总和。
“这些数字已经说明了一切。”艾利森指出,中国的外交支撑了其成为各大国不可或缺的经济伙伴的宏大战略。自2001年以来,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包括日本、德国在内的130个国家,以及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主要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从医疗产品、电脑和太阳能电池板,再到用于先进技术的稀土矿物,中国已成为大多数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艾利森警告称,阻止大使任命可能有利于共和党国内选举,但将导致美国不必要地向中国让出地盘。在“911”事件后的二十年里,美国政府减少了对专业外交人员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外交领域。从2017年到2020年,美国国务院有四分之一的外交事务官员离职,其中包括60%的职业大使。
艾利森在文中呼吁,美国需要自己的外交官应对中国,夺取失去的地盘。如果在外交战场上,美国200名“大使战士”中仍有一半缺额,那我们就不必对结果感到惊讶。参议院有理智的人应当向他们的同事解释,虽然他们可以自由批评政府的外交政策,但不应该以美国国家安全为代价。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同样注意到了美国外交人员任命速度的缓慢——美国说自己回来了,但他的驻外大使哪去了?
文章同样认为拜登之所以人事任命上步伐缓慢,与参议院的拖延脱不了干系。文章点明,就算如拜登喜欢宣称的那样,美国可能“回来了”,但在大使的任命上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外交政策“是个人关系的合理延伸”。大使越早到位,双方就能越早知道谁是真正的“玩家”,从而开始建立信任。而美国过于缓慢的外交任命节奏,可能会对其外交政策的实施造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