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现年 72 岁,曾是洛杉矶的一名税务律师,至今已经吃遍美国近 8,000 家中餐馆,而且数字还在持续增加中。
图源:David R Chan
想想看,如果你每天去一家中餐厅,要达到陈老现在的数量——7,812 家,还需要 20 多年的时间。
不仅吃,陈先生还把40年来吃过的每家中餐厅都整理在了一个电子表格中,记录了数以千计的餐厅名片和菜单。
从菠萝包、五花肉到鸡爪和茶熏鸭,这位中餐“收藏家”几乎每天都在他的社交媒体账户上扩展他的美食版图。
陈先生不是传统的美食评论家,他甚至坚称自己不是个“吃货”。他说自己连用筷子的天赋都没有,还为了躲避咖啡因而放弃了喝茶,并坚持低糖、低胆固醇的饮食。
但这并没有阻止他成为“中华美食收藏家”。
陈先生说,他的美食之旅始于寻找自己作为美国华裔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但多年来,这件事本身已成为记录中餐兴起和中国文化在美国不断变化的动态编年史。
陈先生是三代移民,祖父母从中国广东省移民到美国加利福尼亚。但陈先生小时候并不吃中餐。当他第一次尝试中国菜时,甚至没留下什么印象。
“食物并不精致。”回忆起1950年代吃的第一顿中餐,陈先生说:“我会在米饭上浇酱油,没有别的。”
早期在美国的华人移民大多来自广东台山。中餐最早是在19世纪中叶加州淘金热期间,由中国移民带入美国。1849年,第一家有文献记载的中餐馆Canton Restaurant在旧金山开业。
当陈先生第一次尝到“杂碎”(chop suey)时,在美国的华裔移民还很少——仅占总人口的 0.08%——其中大部分是台山人后裔。因此,早期的美式中餐趋于同质化,不得采用当地的食材,迎合美国口味。
但一切在1960年代后期开始发生变化。随着新的法案取消了对亚洲移民的限制,美国开始接收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移民。这不仅带来了现代粤菜,还带来了来自中国各地的各种地方美食。
与此同时,美国民权运动如火如荼,这激发了当时还是大学生的陈先生去探索他的美籍华人血统。1960年代,他开始在当地黄页所列的中餐馆用餐。
“一开始,这只是为了寻找身份。”陈先生说:“我对美国华人历史的兴趣驱使我去吃中国菜,看看在这个国家的不同地方,做为一个中国人是什么感觉。”
而这使得陈先生了解了中餐的多样性。从前,他并不知道中餐有多么的多样化。
在陈先生担任税务律师的职业生涯中,他经常前往美国其他州以及加拿大、亚洲。在旅途中,他也经常品尝中国菜。
他说,在美国,能找到种类最丰富的正宗中餐的最佳地点是洛杉矶的圣盖博谷(San Gabriel Valley),这里全是中国移民。但对于港式点心,旧金山是最好的选择。
图源:GETTY IMAGES
他还曾在密西西比州的克拉克斯代尔(Clarksdale)吃过“出乎意料的好吃”的炒面。这里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区,可以追溯到 200 年前。
陈先生认为,随着大批大陆留学生的涌入,中餐在过去十年里在美国变得“民主化”。现在,任何大学城都会有一家不错的中餐厅。
在此之前,让中国菜进入美国公众意识的事件可以追溯到1972年的美国总统访华。时任总统尼克松(Richard Nixon)在北京与当时的总理周恩来共进豪华宴会。
这一画面通过电视转播进入美国的千家万户,数百万美国人亲眼目睹了他们的总统用一双鲜有人听说过的筷子品尝菜肴。菜单上有北京烤鸭,还有炸内脏和莲子甜粥。
图源:GETTY IMAGES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历史学教授、《杂碎》一书的作者Yong Chen说,尼克松访华“为中餐在美国的新发展阶段做好了准备”。
尼克松“筷子外交”5个月后,《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发表了一篇题为《外交解冻后中餐馆遍地开花》(Chinese Restaurants Flower Following Diplomatic Thaw)的文章。
据中美餐饮协会估计,如今,美国有超过 45,000 家中餐馆,超过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和温迪(Wendy's)的总和。
由于中餐馆是少数能在感恩节、圣诞节等公共假期开放的地点之一,因此已成为那些不喜欢做家庭大餐的人的避难所。
图源:GETTY IMAGES
如今美国的中餐厅已发展为涵盖中国各地不同菜肴的精致场所。在美国的主要城市,高档中式餐厅纷纷敞开大门。
对陈先生而言,这一趋势为他的新的“收藏清单”提供了更多素材。目前他还没有设定去多少家餐厅的目标,只是希望尽可能多的去尝试。
退休后,他将继续吃下去,继续分享美妙的中餐美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