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摄像头拍摄到的“康涅狄格”号核潜艇画面
一场6000多英里的马拉松
“战区”题为“资深潜艇艇员说,受损潜艇经历了返回圣迭戈的噩梦之旅”的文章称,从关岛到圣迭戈的航行是一项重大任务,因撞击受损的潜艇行驶了6000多英里,这对其艇员来说是一场耐力马拉松,而且是在事故发生后该核潜艇领导层迅速被取代的情况下进行的。考虑到“康涅狄格”号遭遇的碰撞和受损情况,它将无法安全潜航,不得不以水面状态从关岛航行到加州。整个过程中至少有一艘支援船伴随,平均速度为10节。
文章称,即使在最平静的海面上,水面上的潜艇也不断左右滚动。这会导致一些人晕船。如果这种滚动幅度很大,人在艇内就很难移动,甚至很难在铺位上睡觉。大多数铺位都有一个毛巾架,艇员不得不把前臂伸进去,以防止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被扔到地板上。睡眠不足,甚至水手们几乎没有睡眠,在20多天的旅程的头几天,可能会导致过度疲劳。由于该核潜艇只能在水面航行,潜艇上的很多传感器、战位不再需要人在位,一些船员可能飞往目的地,在航行过程中船上的骨干成员会减少。不过,由于“康涅狄格”号因撞山遭遇损伤,可能派出额外的值班员监视耐压壳体的前舱壁和低于水线的船体部分。
在起航之前,他们会储备大量容易操作的饭菜,也许甚至是野战口粮,以防无法在高海况的情况下做饭。如果厨师不能将食物放在烤炉中加热,那么提供“冷餐”是很常见的。“冷餐”只是切片面包配上预先切片的肉类和奶酪。
乏味、疲惫和痛苦的旅行
报道称,“康涅狄格”号由于在南海发生的损害而无法潜航,低速水面航行将使至少持续超过6000英里的旅程变得异常艰苦,这次旅行对潜艇上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乏味、疲惫和痛苦的。对于任何晕船的人员来说,这都是一次噩梦般的航行。不过,对于美国海军而言,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顺利、安全抵达。
文章称,由于该潜艇只能水面航行。航线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无法下潜的受损潜艇如何成功进行转运。天气状况与海况,将对从关岛到美国西海岸的航行产生重要影响。核潜艇可能不得不绕过一些大的风暴。在航行之前,艇员会详细了解旅程,绘制一条路线,从潜艇中队获得“水域”(类似于飞机航行的“空域”),并与护航支援船进行协调。天气情况对于该艇何时离开以及如何穿越太平洋影响巨大。航行中,为了通风,艇员可能一直打开通往指挥台围壳的舱口。如果是这样的话,雨水很容易进入潜艇内部。
碰撞是和平时期潜艇进行水面航行的最大风险。水面航行的核潜艇的速度不如同吨位的水面舰艇快,机动性也更差。这就要求指挥官提前考虑潜艇如何机动,并作出计划,以避免“密切接触”。指挥台上人员的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指挥台上的值班员可能会掉到甲板上,恶劣天气会导致中暑或冻伤。在这种情况下,指挥台上至少会有一名军官和一名士兵瞭望。如果任务繁忙,可能会增加一个额外的话务员来负责与艇内的通信,但这只在极端情况下。
文章认为,该艇航行过程中肯定有护航舰艇。至少应该有一艘武装护送船只提供额外的安全、传感器和通信支持。空中护航可以是护航的一部分,但不是“必需的”。“最好是一艘潜艇支援和救援船在整个旅程中在潜艇附近航行。”但尚不知道是否有支援舰随行。
恢复服役需要漫长等待
报道称,10月2日,“海狼”级“康涅狄格”号潜艇在南海撞上一座水下山脉,随后依靠自身动力从水面航行到关岛,在那里进行了损伤情况评估。虽然破坏程度尚不清楚,但该艇的整个前部声呐罩在撞击中撕裂。“康涅狄格”号现在将需要大修,如果该潜艇动力系统没有重大损坏,可能会在干船坞中度过数年才能返回大海。
中国军事专家张学峰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公开的有限信息,包括艇艏照片和此次撞击中造成的人员受伤情况以及能够自主航行6000英里来看,“康涅狄格”号潜艇的受损严重程度似乎不及之前撞山的美国“旧金山”号核潜艇。2005年1月,“洛杉矶”级的“旧金山”号潜艇在前往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港访问途中高速撞上海底山脉,造成1名艇员丧生,近百名艇员受伤。后来,美军耗资8000万美元为“旧金山”号核潜艇整体更换了艇艏部分,该维修是从“檀香山”号上切割超过500吨的前压载罐和声呐球体,并将其连接到“旧金山”号上。完成“换头术”的“旧金山”号2009年4月开始重新服役,最终于2016年11月退役。
张学峰表示,由此来看,如果“海狼”级“康涅狄格”号没有其他更致命的损伤,对其进行维修后重返美海军序列是可能的。不过,由于“海狼”级已经停产,目前只有3艘,且没有退役的“备用艇”,进行维修、更换的部件和设备都需要重新建造,所需的成本和时间都不会少,“旧金山”号的维修可以作为一个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