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防线为何仍出现本土病例?如何看待“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围绕公众关切,《面对面》专访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满洲里疫情防控压力很大
据12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满洲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第九场新闻发布会上的数据,该地本轮疫情已经累计报告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32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根据病毒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本次疫情是一起新的境外输入源头引发的疫情,这座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面临着又一轮疫情的冲击。在梁万年看来,本次满洲里疫情是边境口岸防控压力的又一次体现。
梁万年:满洲里作为边境口岸,面临着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压力,同时还要防止感染者再溢出满洲里以外地区。这三道防线同时要扎起来,所以挑战是很大的。满洲里是中国口岸防控的一个代表,从去年4月份以来,多起疫情都和境外输入有关联的。这也就反过来说,中国最关键的策略是外防输入。从航空口岸到沿海口岸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规范而且有效的防控措施,比如闭环管理和远端防控,但是中国的陆路口岸点多、线长、面广,防控难度非常大。另外,陆路口岸除了人还有货物,从境外到境内,虽然防控有一系列标准和规范,但还是非常难,谁都不能保证没有任何风险。你只要开放,把人管住了,很难管住物,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够期望不会发生,核心的问题是怎么快速地发现它、怎么快速地把它控制住,从而不让它扩散,不反弹,不造成社区的持续传播。
新冠病毒变异是常态
近日,在非洲多个国家发现的新型变异新冠病毒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当地时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紧急会议后发布声明,将这种新型新冠病毒变异株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并命名为“奥密克戎”。之后,世卫组织在报告中指出,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总体风险等级为“非常高”。
截至12月3日,已有至少38个国家报告奥密克戎病例,较两天前报告的23个国家有所上升。对于此次新出现的奥密克戎,梁万年认为,这是新冠病毒变异的一种常态。
梁万年:新冠病毒变化是它的常态,变异方向有三种,一个是它变得慢慢没有传播力了,没有毒力了,向好的方向变异;另外一个方向可能变坏了,传播力更强了,致病力更强了,毒力更强了;还有一种变异可能是传播力变强了,但是毒力变弱了,或者是毒力变强了但传播能力变弱了。
它到底是哪种变异方向现在我们并不清楚,但是我们已经有一种技术能快速识别它是不是变了。“奥密克戎”出来以后,我们发现它的刺突蛋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流行病学意义在哪儿,临床意义在哪儿,还有待进一步观测。
我们不能期望病毒别变异了,但是要向好的变异方向,及时监视它。发现变异后,就根据变异来研究疫苗,根据变异改善检测手段和试剂,根据变异来研发药物。我们只要具备这种能力,就不怕它变。
“动态清零”不等于“零感染”
10月17日,陕西西安新增2例本土新冠确诊病例,之后国内本轮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在本轮疫情中,各地发现疫情后,基本都在1个潜伏期14天左右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高效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动态清零”的防控策略成为中国控制疫情的“法宝”。
梁万年:“动态清零”不是零感染,我们现在不能保证一个本土病例不发生,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到发现一起扑灭一起。当一个传进来引发本土病例以后,如果我们很短的时间很快地就把它控制住,这个感染链进来没有持续传播,把这个感染链灭干净了,也叫清零。可能很多人认为这个地方怎么老是会出现病例,有些地方怎么一年多了病人始终没有清零,其实从动态上它是清零了。做得再好的一些城市也不能保证我这起处理完下起就没有了。
根据已公布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2021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总体保持恢复态势,成为疫情背景下全球少见的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国家。然而,个别西方媒体却对中国防控疫情的政策指手画脚,以一些国家放松防控,采取“与病毒共存”的做法来质疑中国“动态清零”的策略。
梁万年:其实在疫情的防控上,你要说有哪一种策略是各国都适用的,不可能,现在不可能,今后也不可能。各个国家采取策略的时候主要依据4个方面的要素判断:
·防控理念,中国的理念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还有一些理念可能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不同的理念下,采取的策略就有区别了。
·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和人口的情况来判断,ICU能力、医务人员、物资供应保障,要综合考虑。
·韧性,疫情会持续多长时间,是不是越来越复杂,必须要考虑到。
·文化,包括社会制度、动员能力,尤其是老百姓的参与度。
“你以为别国不想学中国吗?”
中国的抗疫实践表明,14亿多人口的大国守住疫情防线,就是对国际抗疫的最大贡献。梁万年强调,未来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不应该抱有任何侥幸心理。病毒可能对某些人的致病能力不强,甚至无症状,对有些人可能却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死亡。新冠病毒的感染力很强,这么强的感染力与14亿的人口基数,如果不加强防控,重症和死亡的绝对数量就会很大,就会发展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重大的社会问题和重大的政治问题。
梁万年:你以为全球不想学中国吗?但要取得中国这样的防控成果不是某一个措施、某一个策略能够起作用的,需要众多的要素组合叠加才能产生这种效果,比如中国老百姓的独特文化和高度利他主义精神,中国政府的组织能力,部门的协同能力,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协同能力。
你要看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相信很多国家很难做到上下协同,全国一盘棋,做到有效的联动。我们毕竟经历过武汉那一场战疫的洗礼,后面我们又经过了几十起局部疫情的锻炼,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甚至可以称之为还是科学的防控措施组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锻造了一个比较好的“工具包”。比如核酸检测能力、密接者的追踪能力、临床救治能力、社会动员能力、交通生活保障方面的能力,“工具包”里都有。这一块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优势,现在可以说用得是得心应手。
接种疫苗还是公认有效的防护手段
在全球疫情波折反复的形势下,多国放松管控给我国外防输入带来了新的挑战。梁万年强调,中国更应该坚定不移继续推行“动态清零、精准防控”的战略目标,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对于疫情的反复发展,很多人感觉疲惫,想早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对于疫情何时结束这样的问题,梁万年坦言,无法回答。但在采访中,梁万年再次强调了接种疫苗的重要性。
梁万年:其实人类和病毒和病原体一直是一个共生的情况,有人类就有疾病的出现,它是一个伴生的作用。科学界公认,接种疫苗对防止新冠的感染、重症和死亡都是非常有效的。当然疫苗是针对病毒来做的,因为病毒在变,那么在变的过程当中疫苗怎么有效适应它?这是一个科学问题。
至少现在已经证明,即使病毒在变,我们的疫苗仍然是有效的。针对“奥密克戎”,疫苗有效性怎么样?会受多大的影响?科学家正在研究,但总体上的理念是它肯定会有效,大家还是对疫苗要有信心。
“我们这部抗疫机器越来越润滑 ”
梁万年:要就是坚定信心。疫苗已经在广泛地接种,药物正在研发,老百姓的健康素养、健康行为、健康习惯正在逐渐养成和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体系进一步健全,还有中国特有的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这些都是我们信心所在。
和疫情的斗争锤炼了我们国家整个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尤其是卫生健康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前迈出了一大步。通过这些磨炼,我们这部抗疫的机器越来越润滑,抗疫的网络越来越密,越来越坚固,针对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在增强,所以我们一定能战胜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