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超臣
头图|视觉中国
目前来看,卖惨救不了恒大。
换句话说,恒大最终像海航一样债务重组或不可避免。当然,应该没有人希望恒大会倒掉,毕竟瘦死的大象倒下了也会砸死很多蚂蚁。
12月3日晚,恒大(03333.HK)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12月3日,该公司收到要求其履行一项金额为2.6亿美元担保义务的通知,“在本集团未能履行担保或其他财务责任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债权人要求债务加速到期”。
恒大还表示,鉴于目前的流动性情况,不确定是否拥有充足资金继续履行财务责任,并表示“将积极与境外债权人沟通,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制定可行的境外重组方案”。
这将是恒大首笔海外债务违约。自10月以来,恒大都在最后一刻支付了几笔境外美元债利息,避免了在境外美元债市场公开违约,也避免了引发境内外债券交叉违约现象。据悉,此前许家印通过变卖个人资产或质押股权等方式获取的70亿资金,来给恒大输血续命,据悉这段时间许家印急得瘦了16斤。
公告发布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12月3日晚迅速约谈了许家印,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保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四部门当晚也就恒大问题答记者问。这一系列动作高效、罕见。
恒大风险由不确定变成了确定
先来看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公告,充分显示了字少事大:“12月3日,中国恒大集团(上市代码:HK03333)在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无法履行担保责任的公告,广东省人民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当晚立即约谈了中国恒大集团实控人许家印先生。应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请求,为有效化解风险,保护各方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工作组,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督促切实加强内控管理,维护正常经营。”
“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工作组,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督促切实加强内控管理,维护正常经营”,这段话意味着,恒大问题的风险已经由不确定变为确定。这对稳定整个房地产市场的预期是重大利好。
根据凤凰网房产的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恒大各地公司已经由当地政府牵头成立了“专班工作组”监管资金和付款,此前仅有恒大总部一直没有工作组的进驻。应上级部门要求,部分地区要求恒大地方公司的法人、董监高及财务负责人必须在岗,不得无故离职。
此前,广东省人民政府怀疑恒大已经资不抵债,并指派中金再次梳理恒大的资产负债情况。显然,恒大在政府这里已经信用破产。
再看四部门对于恒大问题的看法和回应。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并强调,短期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
对于应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请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派出工作组,中国人民银行表示,这是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督促切实加强内控管理、维护正常经营的有力举措,人民银行对此表示支持。“我们将继续配合广东省政府、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做好风险化解工作,维护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证监会相关负责人也说了同样的话:“恒大集团经营管理不善、盲目多元化扩张,最终导致风险爆发,属于个案风险。”他还说,“恒大集团风险事件对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外溢影响可控。”
当前,我国房地产行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坚守主业、经营稳健。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保持市场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正常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也强调恒大问题是市场经济中的个案现象,“恒大集团全部债务中金融债务占比约三分之一,结构比较分散,其金融投资数额很小。”这与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的口径一致:“恒大负债约3000亿美元,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金融负债,债权人分散,还有抵押物,总体上恒大事件对金融行业的外溢性可控。”
银保监会还说,据了解,广东省等地方政府和部门正在依法依规指导督促恒大集团及其所属企业稳妥有序化解风险,积极推动项目复工复产建成交楼,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正在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人士的回答则简单明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向恒大派出工作组,有利于恒大风险化解,有利于恒大保交楼,有利于保护购房者合法权益。
房地产行业迎来久违的利好消息
摩根士丹利在11月中旬出炉的2022年度展望报告中表示,2021年快速去杠杆的阶段会接近尾声,政策接近拐点,明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体的宏观政策更为宽松、积极。
果然,在这个地产行业严冬里,各部门在3日晚在回应恒大问题时,释放了不少利好消息。甚至可以说是久违了。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在3日晚接受答记者问时亦释放利好消息,称近期境内房地产销售、购地、融资等行为已逐步回归常态,一些中资房企开始回购境外债券,部分投资人也开始买入中资房企美元债券。
证交会相关负责人亦表示,下一步,证监会将继续保持市场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正常融资,促进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此外,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还表示,将支持优质房地产企业发行债券,资金用于出险企业项目的兼并收购。
“监管部门始终注重交易所债券市场融资功能的有效发挥,支持民营企业,尤其是近期受个别风险事件影响的民营房地产企业合理正常滚动融资,保持债券融资渠道畅通。”据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期,龙光控股、龙湖拓展、新希望地产等民营房地产企业已启动公司债券和资产证券化发行工作。”
中国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中国银保监会将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政策,在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的前提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对房地产和建筑业的金融服务。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与此前一些业内分析人士的判断基本吻合:房地产行业紧绷期已经消逝,市场有必要纠正过紧的房地产信贷政策,料房地产信贷政策会边际调整放松;另一方面,违法违规的领域依然要严管,尤其是要防范个别房企经营风险蔓延到同行和金融企业。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在11月23日跟媒体的交流沟通中就判断:“接下来政策可能会积极地调整,跟时间赛跑,主动去防范这种传导效应。这里面,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的政策,除了已经进行的按揭额度的适度放开,对开发贷款的展批、防止挤兑,保证开发企业的再融资,允许他们在国内发债,对地方网签的进程加速,采取一些措施提振境内债券市场的活跃度和信息。还有就是,最近被诟病比较多的是关于预售资金监管程度可能也超越了一般的需要,可能部分造成了负反馈循环挤兑的风险,这块也会及时采取一些措施。”
他认为,近期中资美元债的房地产债券市场,中国民营房地产企业的高收益债的违约概率预计高达40%多,金融监管层显然要去应对。
除了相关部门释放的利好消息,市场也给出了答案。据财联社12月5日从金融管理部门和多家银行获悉,11月房地产贷款投放在10月大幅回升基础上,继续保持环比、同比双升态势,初步预计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另据Wind统计,11月房地产企业境内债券发行金额471亿元,环比增长84%。随着恒大事件短期冲击的逐步明朗化,行业预期将进一步改善,金融机构对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行为已恢复至正常状态。
邢自强判断,我国房地产市场不会出现硬着陆:“毕竟房地产直接占到中国GDP接近15%左右,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房地产的一些流动性危机,债务违约潮的传导,产生对开发商的挤兑,可能对经济的下行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看到政府部门、金融监管层已经开始应对。”
他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和机构的一刀切,叠加媒体的广泛报道,造成了市场的恐慌心理,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毕竟对房地产的调控,不管是三道红线,还是限制开发商的杠杆,再到集中度的考核,再到对地方政府的卖地、卖房的预售款的监管等等,本意上这是想建立一些长效机制,但是从去年底以来,部分举措叠加在一起,被一些机构和地方一刀切的执行,缺乏过渡,它偏离了渐进式改革的初衷。”邢自强说,随着个别开发商的流动性问题被广泛报道之后,部分产生了挤兑心理,银行进一步惜贷,市场信心趋冷,所以现在房地产确实预期变得比较冷了。
事实也佐证了他的判断。自恒大危机发生以来,北京、天津、重庆、青岛等多城强化预售资金监管,其中,石家庄的监管资金比例最高调整为监管资金总额的120%。这些毫无疑问加剧了房地产企业的流动性风险。
克而瑞研究中心在12月4日的分析文章中也强调,恒大事件并非孤例,房企资金链紧绷乃是普遍现象,2021年以来房企债务违约事件频繁爆发,更有业内专家预测70%、80%的百强房企会躺下。
邢自强分析认为,接下来这些监管框架在经过这一年大踏步推进之后,有望进入一个更为渐进、更为协调的新阶段。“明年主要就是这些比较透明的机制的落地实施,而不是再采取新的比较大幅度的监管变化了。”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此前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趋势有误判,一些金融机构认为未来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所推行的风险偏好过于谨慎,风险偏好过低。
目前来看,有关部门正在重新微调相关政策的执行落地问题,避免矫枉过正,给市场树立正确的预期,让政策回归本源。
不过,克而瑞研究中心认为:“企业切忌抱有侥幸心理,去杠杆仍是行业主旋律,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房贷管理的‘两道红线’还将继续落实下去,高负债、高杠杆经营房企终将被市场所淘汰,强化风控、稳健经营才是企业的根本出路。”
那么,迎接恒大的是什么命运?
克而瑞研究中心判断,涉房融资或将解冻,但银行业金融机构基于放贷的风险偏好考量,信贷政策松绑主要利好国企、央企及优质民企,那些“问题房企”融资环境较难实质性改善,资金周转压力或将不断加剧。
“问题房企”里显然最瞩目的是恒大。
至今,在上述各监管部门的表态中,一直将恒大与整个房地产市场进行防火隔离,一直强调恒大是个案。
其实如果你长期持续关注恒大问题,就会发现,前文各部门的回应基本和此前相关领导的表述没有任何区别——“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是个案”,“对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外溢影响可控”等。
10月20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开幕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书面致辞中就说过:“目前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个别问题,但风险总体可控,合理的资金需求正在得到满足,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整体态势不会改变。”
同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的发言及问答时强调:“总体而言,恒大风险是个案风险。”他表示,一是要避免恒大的风险传染至其他房地产企业;二是要避免风险传导至金融部门。
既然是个案,就要区别对待。对恒大,有关部门显然是抱着猛药去疴的决心。
恒大的病根子就在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尤其后者。
在2016年国家明确了“房住不炒”的政策转向,并在此后的重大经济工作会议上三令五申后,许家印在这一年却开始了“蒙眼狂奔”——像极了“下周回国”的贾跃亭。
从2016年开始,恒大开始疯狂拿地,甚至是加杠杆(负债)拿地,根据2021年1月微信公众号“征探财经”的统计,恒大拿地从2016年进入了疯狂阶段:
图片来源:征探财经
尤其,2017年许家印以2900亿元的身价首次登顶中国首富,他在恒大集团2017年工作会议上说:“我们成为世界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并跻身世界500强。”
或许,正是这次成为中国首富,让许家印膨胀到了极点,也失去了对市场的判断力。许家印真正验证了那句话:上帝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
2019年7月22日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恒大以704.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跃升至第138位,较前一年大幅提升了92位,在中国500强榜单中排名16位。这愈发让许家印在让恒大“大大大”的路上不能自拔。
但问题是,2019年是中国房地产企业自我主动调整的最后窗口期,恒大净负债率非降反增7.4%,在所有房企中负债规模第一。这一年底,就连跟许家印一样狂妄的孙宏斌都嗅到了风险,他建议房地产商“放弃幻想”,他当时给了三个判断,如今来看,基本都应验了:不让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或成为“国策”;这轮调控会持续很长时间;今后想增加负债是几乎不可能的。
直到2020年3月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才姗姗来迟地表示:“恒大从2020年开始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实施‘高增长、控规模、降负债’的发展战略,要用最大的决心、最大的力度,一定要把负债降下来。”
但,晚了。
等待恒大的最大的可能是债务重组。
“房地产是高周转行业,没有流动性,就相当拔了氧气管。”早在9月14日,长期关注房地产市场的智本社社长清和就对虎嗅表示,“恒大已经进入了债务螺旋,也就是通缩-债务螺旋。三道红线出台,流动性被限制后,上半年持续出售资产,引发连锁反应,资产价格崩盘,负债率越去越高。如果还不注入流动性,重组应该是大概率事件。”
大机构接盘,然后债务重组,许家印或许也将失去对恒大的控制权。
相关报道:许家印给恒大,下了病危通知书!
自从9月份恒大理财暴雷以来,恒大集团就直接被抬进了ICU,主治医生还是恒大的掌门人许老板。11月中旬,许老板演了一出大戏,将香港、深圳、广州的豪宅,以及私人飞机,拿去抵押、出售,凑了70亿元,借给恒大还债。
由于许老板动作自然,表情到位,演技精湛,很多观众留下了感动的眼泪。
然而,买了恒大房子的人,那颗悬着的心,还没有放下多久;许老板却画风一变,直接给还在ICU抢救的恒大,下了个病危通知书!
12月3日晚间,恒大集团发公告说接到一笔2.6亿美元的偿还通知,但不确定是否有充足的资金继续履行财务责任。集团会统筹考虑其整体财务状况,尊重全体利益相关方,秉承公平性、法制化原则,将积极与境外债权人沟通,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制定可行的境外重组方案。
意思就是说,恒大集团将来还会有海量的债务到期,其中很多债务都是还不上的。如果现在对少部分债权人还钱,那对其他债权人是不公平的。
所以恒大集团说尊重全体利益相关方,秉承公平性的原则,为所有利益相关方制定可行的境外重组方案。
但这里有个问题,只给境外债权人还钱,不给境内债权人还钱,也是不公平的。
由此可见,苦苦支撑几个月之后,恒大集团终于走到了债务实质性违约这一步。
许老板宣布放弃治疗,选择躺平不再还债,说明恒大集团已经病入膏肓。
一、
12月3日晚上,恒大集团的躺平公告发出来没多久,广东省人民政府立即约谈了许老板。
随后,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地产集团派驻工作组,督促推进企业风险处置工作,督促切实加强内控管理,维护正常经营。
一年之前,海南省人民政府进驻海航集团,牵头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联合工作组”,同样为了进行风险处置工作。
工作组进驻一年之后,海航集团正式宣布破产重整,实现债务软着陆。
如今,请求政府派驻工作组这一幕,最终在恒大上演。紧接而来的,是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连夜加班,就恒大问题答记者问。央行表示:恒大集团出现风险主要源于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境外美元债市场是高度市场化的,投资人较为成熟、甄别能力较强,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也有清晰的法律规定和程序。短期个别房企出现风险,不会影响中长期市场的正常融资功能。
大意是恒大集团的风险是自身盲目扩张导致,境外投资人既然买了高收益的债券,也是非常清楚其中的风险,一切按法律规定处置。
银保监会表示:恒大集团对一笔境外债券未能履行担保义务,这是市场经济中的个案现象。我们相信境内外监管部门会依法公平公正地处理相关事宜。恒大集团全部债务中金融债务占比约三分之一,结构比较分散,其金融投资数额很小。因此,这不会对中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任何负面影响。大意是恒大集团的境外债务违约,只是个别现象,监管部门按法律办事即可。恒大的债务中金融债务只占三分之一,不会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系统性风险。证监会表示:恒大集团经营管理不善、盲目多元化扩张,最终导致风险爆发,属于个案风险。当前,中国房地产行业总体保持健康发展,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坚守主业、经营稳健。一行(央行)两会(银保监会、证监会)针对恒大问题接连发声,实属罕见,规格之高,可见一斑。目的主要是为了稳定市场情绪,增强市场信心。
一行两会都一针见血,指出了恒大债务违约的根本原因:自身经营不善,盲目扩张!
二、
恒大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以许老板为首的高管团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许老板狂妄自大,自以为恒大可以大而不倒,企图以巨额债务绑架社会;高管团队阿臾奉承,只满足上级个人喜好,不尽忠职守,联手将恒大送上不归路。
恒大员工打“业务球”恒大高管之所以不为公司尽忠,只为许老板献媚,是因为这样可以升官发财。
从前段时间流出来的一份《恒大集团领导客史记录总表》,就可以看出,高管们在恒大这个平台上,过着奢靡的生活。
这份表格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恒大各个领导的个人喜好,比如喝红酒要奔富407,白酒要茅台;做SPA的时候,技师服务前需要沐浴更衣,更换拖鞋,准备好精油。
他们的生活档次,堪比古时候的帝王,其奢华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倘若他们是用自己的钱,再如何纸醉金迷,也无可厚非,但他们的钱,全部都是借来的。
有借银行的,有借境外债券的,有借恒大理财投资人的,有欠供应商的,有欠普通员工工资的,没有一分是他们自己的。
拿着别人的血汗钱,过着自己奢侈的生活,用了一系列合法的财务和会计手段,不用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你说气不气人?许老板和高管让恒大背负了1.9万亿的债务,从2012年到2020年,8年总共净盈利1370亿元,他们从来没有想过降负债,而是往自己兜里分红分走480亿元。毕竟债务都是公司的,分红到兜里才是自己的。
不还债,只分红,也是合法合规,不用承担责任,你说气不气人?
许老板疯狂分红,高管疯狂拿高薪。
恒大的高管数量之多,薪酬之高,让人震惊。
《恒大集团领导客史记录表》罗列了恒大集团高管56位,恒大地产集团高管319位,恒大旅游集团高管34位,恒大健康集团85位,高科技集团18位,新能源汽车集团50位,新能源汽车全球研究院19位等,这还只是不完全统计。恒大的总裁夏海均,10年从恒大领走15.69亿元工资,平均年薪1.57亿元,平均每小时挣走1.79万元,日均43万元。
夏总裁在办公室抽根烟,都能挣745元,真是贫穷限制了你我的想象力!其他高管,比如何妙玲、李钢、潘大荣、史俊平等,平均年薪都是数以千万计。
恒大集团被打造成了一个合法合规的吞金巨兽,老板拿高分红,高管拿高年薪,普通员工吃土,供应商、银行、债权人买单。无论是供应商,还是银行的钱,归根结底都是全民老百姓的钱。由此来看,恒大集团的事故,不过是一个全民百姓,给一群野心家买单的故事。
三、
据凤凰网房产的消息,恒大各地公司,已由当地政府牵头,成立了“专班工作组”,监管资金和付款。部分地区要求恒大地方分公司的法人、董事、监事、高管和财务人员,必须在岗,不得无故离职。
此次广东省人民政府进驻恒大集团总部,希望能够查出其中的硕鼠,不能让社会替他们白白买单。希望这次野心家的故事版本,有点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