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2021全球银行国际化报告》(下称《报告》)发布,对42家全球性银行与35家区域性银行的国际化进行了排名与分析。根据《报告》,渣打银行凭借61.60的BII(银行国际化指数)得分占据全球性银行国际化榜单首位,已连续6年位列榜首。

西班牙国际银行、巴克莱银行、荷兰国际集团、瑞士瑞信银行和汇丰银行紧随其后,BII得分均超过50分;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国际化排名基本在第21至42名之间,国际化表现总体较弱,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体来看,中资行中,国际化排名位列前三的分别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其中,中国银行BII得分26.87分,在全球银行国际化排名中居21名;中国工商银行BII得分17.11分,居25名;交通银行BII得分8.55分,居30名。



尽管中资银行尚未迈入前20名,但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进程不断推进,中资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在稳步上升。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十年间,全球布局国家数量超60个,翻一番;境外资产总规模超2万亿美元,是十年前的3.5倍;境外营收规模超500亿美元,是十年前的4.3倍。

《报告》称,去年疫情肆虐,大批银行业务瘫痪,国际化水平降低,使得全球银行BII均值出现大幅度下降;反观中国的银行,疫情防控应对方面做的相对较好,中资银行BII均值未降反升。

据悉,最初中资银行在海外的扩张是通过开设分支机构和境外并购的“点”模式来实施其国际化战略。2006年前,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张模式主要以设立分支机构,即开设分行为主;而2006年后,中资银行的海外扩展模式以发起跨境并购为主。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至2020年,中资银行一共发生25起跨境并购活动。这种新的扩张模式加速中资银行“点”的布局模式,不仅增加了相关区域的市场份额、扩展了客户资源,也为之后“线”的国际化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布局逐步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进行倾斜,转变成为依据“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向外辐射出去,形成“面”状机构布局。截至2020年底,共有11家中资银行在2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设立超过80家一级分支机构。

“中资银行国际化步伐的推进与中国金融开放的深化进程是息息相关的。”《报告》称,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也会迎来快速发展期。

另在区域性银行排名方面,《报告》显示,区域性银行的TOP20来源更加多样,共有来自15个国家的银行进入TOP20榜单。其中,总部位于瑞典的北欧联合银行(BII得分52.14分)继续位居区域性银行国际化榜单首位;新加坡大华银行、华侨银行、星展银行均进入TOP10,反映出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南非、马来西亚、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均有银行进入TOP20,代表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国际金融力量,在未来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报告》由北京前沿金融监管科技研究院、浙江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浙江数字金融科技联合会、亚太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联合发布;这也是该报告连续第七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