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张颖,编辑:张友发,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经历了一个火热的国庆档之后,电影市场高温退去,回归平淡:十一月过了三分之二,内地电影票房大盘依旧是冷冷清清,截至目前月票房不足14亿,其中最卖座的是一部中小成本的国产悬疑片——《扬名立万》。
投资体量并不大的类型片逆袭、成为档期票房黑马,或者是在大档期的间隙补充市场、让观众依然有进电影院的理由,今年这样的影片除了《扬名立万》还有《我的姐姐》《扫黑·决战》和《盛夏未来》等,它们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腰部力量”。
“目前的电影市场头部票房特别集中,但腰部相对乏力,”资深制片人、监制刘开珞对毒眸表示,“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腰部稳定有力量的。”因此在很多从业者看来,像《扬名立万》这类影片,应该再多一些。
前不久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在电影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里提到,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这并非一个难以实现的目标,在疫情前的2017-2019年,灯塔专业版显示国产电影票房过亿的分别为46、42和44部。
但“每年”都有近50部破亿的国产片,对电影市场的内容创作还是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有足够多具备票房能力的创作者存在,并且要保持稳定持续的创作力和类型化的能力,然后用比较低的成本去找到自己影片的观众。
“需要在创作层面发力、创作出更多的好作品,还需要建设高水平的电影市场体系、壮大市场主体,保证中国电影的发展惠及更多的电影企业、电影创作者和电影观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对毒眸说道。
也只有这样,电影市场才可以在超级爆款影片之外,拥有更多“能打”的中等体量佳作,过分依赖头部爆款、档期内外冷热不均的问题才有机会得到改善。而彼时,我们或许可以在每年都有50部+的票房过亿的国产片里,想象一个盘子更大、内容供给和观众选择更多、更多人能赚到钱的健康市场的样貌。
1. 50部,甚至更多
在讨论《“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为什么把“每年”和“过亿”的影片定为50部左右之前,首先无法回避的是当下电影市场的几个“顽疾”。
“市场存在着明显的‘二八效应’,甚至在今年的国庆档出现了‘一九效应’,一些新的情况、新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努力解决中国电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饶曙光说道。过去电影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大档期只有1、2部影片拿到百分之八九十的票房,这一点并不奇怪。
但从今年的具体情况来看,对头部影片的依赖愈发严重了:原本是最有票房产出能力的暑期档,在今年只有177亿的档期票房,较2019年蒸发了100多亿,即使是在新映影片数量上并没有缩水,但由于没有超级爆款影片出现,档期只能哑火;而到了有《长津湖》上映的国庆档,大盘立刻一扫持续已久的低迷,靠着强片的拉动制造了一个火热的档期——
票房更加明显地集中在少数影片身上了。而一旦没有这样的影片出现,大盘就过分冷清、影院营收困难、一些品质还不错的小片被忽视。有从资深电影人曾对毒眸表示,院线市场头部效应日趋明显,很多中腰部影片的发行空间逐渐被挤压,很多电影的市场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延展下去更危险的是,观众如果养成了只有大爆款上映才去看电影的习惯,就会出现更加明显的档期冷热分布不均,大盘产出极不稳定的状况,这与一个健康稳定的市场相距甚远。
而从过去的经验里,不难发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超级爆款存在的同时,需要数量更多的、品质过硬的中小成本影片持续稳定地供给。像在历年11月里票房表现最好的2018年,因为有“《毒液》+《无名之辈》”的组合,和另外5部票房过亿的影片,才达到了37.36亿的高票房。
“并不是只有票房达到几十亿的影片才是好电影。”有从业者表示,票房区间在1-5亿、5-10亿的影片或许要比50部更多一些,“不能只有少数几家吃饱, 要依靠腰部的力量,做大整个电影市场,大家能‘共同富裕’、观众的观影需求也能满足了,基本盘稳了,市场才会向好发展。”
2. 难的是“长期”和“稳定”
“50部这个数字看起来不是很大,2019年就有47部过亿的国产电影(猫眼专业版数据),但每年都要稳定在这个数字并不容易,给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刘开珞认为,每年票房过亿的国产片想要稳定在50部左右,对产业在人才、类型、档期安排等问题上提出了更系统化的要求。
首先是电影创作者群体的数量,要足够庞大。如果将一部中小成本影片的创作周期按照2年计算,可以得出“粗暴”的结论是:起码需要有100个有能力的导演,和数量巨大的优秀电影演员、创作班底,才能保证每年有50部左右能拿到1亿+的国产片上映。
即使电影人才的储备足够用,但内容创作并不是机械的、可以用一个理想曲线来估算的。大多数创作者受各种因素影响,在不同时间段的创作水准和票房攫取能力并不稳定,上一部作品叫好叫座但下一部就无人问津口碑崩盘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创作上今天好一点明天差一点可以理解,所以稳定才显得格外很重要。”有从业者对毒眸表示,也正是由此才更需要电影人才数量,市场有一定的容错率,才会保证整体有稳定的优质影片产出。
不止于此,大爆款影片往往能做到像《长津湖》这样,用超大的投资体量、超强的创作班底和有观众吸引力的演员阵容来狂揽票房,而中小成本影片则不具备这些先决条件,要拿到不错的票房成绩,更多考验的是“类型能力”。
“商业电影就是类型电影,投资商业片就是投资类型,而类型就是讲述方法。”刘开珞表示,电影史上大量成功的影片,已经验证了某一类的故事用什么样的方法讲是观众爱听、爱看的,这就是类型的优势。
像动作、悬疑、犯罪、喜剧、爱情等等,不同的类型在与观众沟通时,不需要付诸太高成本,而这也是像《你的婚礼》《扫黑·决战》和《扬名立万》等中小成本影片能成为票房黑马的重要原因。
所以类型能力如何,是这类影片的创作者永远要面对的问题。曾经有知名商业片导演对毒眸表示,用类型讲好故事这一点在国内电影市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年轻的电影创作者都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改变这一点,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产业环境、电影工业化水准、人才培养等多维度的长期努力。
也就是说,一个“腰部有力量”的电影市场,需要有更长期稳定的内容产出和更高的类型化水准,这也就给电影行业就提出了除产业下游基础设施建设更合理、完备之外,在内容创作端的更高要求,要实现这一点,毫无疑问需要更长的时间。
3. 谁的机会?
投资体量在2-3千万的影片,拿到过亿的票房收入覆盖成本,越往上走收益越高,但有多位从业者表示,大的电影公司这几年已经在下调中等体量影片的投资占比了,其重点仍然是用大体量的影片去争取更大的市场和票房。
像春节、国庆、暑期档等大档期,头部电影公司基本上要保证自己的影片不缺席,做到几十亿的票房来保证营收,而自己孵化或者跟投爱情、喜剧和犯罪等不同品类的类型片,则可以在一些中小档期为公司带来不错的收益补充。
不止于此,这类公司很多已经展开对年轻导演的扶持培养与合作。年轻的电影创作者很难在第一第二部长片就用很高的投资体量去做,中小成本的类型片是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对优秀的青年电影人的“投资”也可以为日后更大的合作铺路。
而对于中小规模的电影公司或者独立厂牌来说,中小成本的影片性价比则更高。
“我们还是在类型的框架下,做一些带有创新性和作者性的东西。”电影《缉魂》的出品方铁幕真影业CEO童文群对毒眸表示,公司以投资中小体量的影片为主,票房目标并不会特别高,争取破亿吧,不会以追求爆款为创作导向。有三年做三部电影的规划,也可能会做一些新导演的低成本影片的尝试。”
“我们也看到一些知名导演的电影公司,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扎根,挖掘自己擅长的类型片市场,先做一专再做多能,也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刘开珞说道。非大体量的电影公司在某一种类型上的深耕,既能打造出“招牌”,也可以为电影市场提供稳定的优质内容供给。
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在形成类型化能力之外,腰部电影的脱颖而出,也需要内容层面的创新,像被很多观众评价为“剧本杀电影”的《扬名立万》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悬疑片的“玩法”做了开拓,而这一点也是其能成为档期黑马的加成因素。
中腰部电影打动观众的另一个机会,则是情绪。像票房近8亿的《你的婚礼》,借助青春爱情里的美好与遗憾、欢笑和眼泪,为年轻的观众群体提供了一定的情绪价值;清明档黑马《我的姐姐》,作为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在探讨亲情、重男轻女等社会话题时让当下的观众产生共情和共鸣——情绪的加持对中小成本影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总的来看,不管是头部还是中小电影公司,只要有强大且稳定的内容生产能力,在填补中腰部影片目前的市场空缺上,都有很大的空间和机会,而《规划》里提出的“每年重点推出10部左右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精品力作”和“每年票房过亿元国产影片达到50部左右”,也意味着头部大爆款和中腰部影片并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这愿景一旦能够实现,也意味着内容供给提上去了,观众在大小档期都能有进电影院的理由,不同的电影也都有自己的存活的空间和固定的受众,电影市场的蛋糕做得更大,“吃饱”的人更多,或许这才是所有人期望中的电影事业真正的繁荣。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ID:DomoreDumou),作者:张颖,编辑:张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