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作者:马丁,审稿:蟹黄捞饭,制作:8,头图来自:马丁


巴扎直译是“市场”,这个词源自古波斯语,而如今巴扎这种商业形态在伊斯兰世界早已遍地开花,我国新疆地区也很常见。


但巴扎远不止是交易场所,在伊斯兰世界,巴扎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符号、历史记忆,代表某些社会阶层和政治力量,是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的综合体,是一座城市连接各阶层和族群的桥梁。


以伊朗的巴扎为例,伊朗传统巴扎就像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城中城。


巴扎内的大部分街道都覆盖着拱形的砖顶。砖顶每隔一定距离会开一个天窗,用作照明和通风。砖顶一般离地5、6米高,足够的高度提供了空气流通的空间,即便在盛夏,巴扎内部依旧凉爽。


左:德黑兰大巴扎(左边为普通街区,右边为大巴扎,明显看出巴扎的街道都封了顶)右:伊斯法罕大巴扎,图:google map▾



左:大不里士大巴扎,世界文化遗产;右:伊斯坦布尔大巴扎。两者都是一目了然,和周围的街区风格完全不一样。图:google map▾



巴扎内部一般是封闭结构的砖顶上有洞用来采光和通风▾


若不是像伊斯法罕大巴扎、伊斯坦布尔大巴扎这种游客聚集、过度商业化的地方,普通的巴扎里出售的就是市民日常使用的杂货,在街道和巷子两旁排列着各种小商店和手工作坊。


伊朗加兹温的巴扎经过改造已成为一个景点▾


巴扎里除了零售店、手工作坊外,往往还有清真寺、经学院、圣陵、公共浴室、广场、驿站(caravansary)等设施。


近些年除了零售业之外,巴扎的其他功能都一定程度被弱化了,但在现代化之前,巴扎往往是一个城市物资集散、信息交流、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甚至不少国王和苏丹也会投资巴扎里的商店、客栈和仓库来补贴财政。


巴扎里传统浴室的屋顶▾


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伊朗的巴扎内同类型的商店往往聚集在同一片区域,比如一条街都是厨具店或者同一片区都是地毯店。


这种布局模式还扩展到了巴扎以外,例如德黑兰Shahid Mofateh地铁站附近有很多礼服店,而Larestan街上全是乐器店,Imam Khomeini广场附近的Koukab小巷是专门卖汽车轮胎的。


每个城市除了一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大巴扎外,大部分社区里也会有一些便民的小型巴扎。


德黑兰大巴扎是伊朗国内规模最大的巴扎,位于市中心,占地大约12平方公里,据说有二十多万家商铺。


虽然自巴列维时期德黑兰市内就开始兴建现代化的购物中心,但是巴扎依然在德黑兰市民的生活乃至整个国家的零售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巴扎的商品大多数没有商场里的精致,但是更加物美价廉。


德黑兰大巴扎入口,每日人流量巨大,其中也不乏一些浑水摸鱼的咸猪手,我听过很多外国女性抱怨在巴扎的遭遇。很多旅游杂志也建议女性游客最好结伴前往大巴扎▾


很多成功巴扎商人会在高档商场里开设分店,但大多数人都会骄傲地告诉你自己第一家店就开在了德黑兰大巴扎里,而且巴扎里的总店比商场的分店往往要货品齐全。


许多巴扎商店的老板会在条件更好的北城买房置业,但是每天都会开着自己的标志206去巴扎工作。


巴扎里通常不住人,周五商店基本关门。德黑兰大巴扎虽然略显破败,但整体还是很干净整洁的,巴扎里有专门的清洁工和消防站▾


一座城市的宗教中心——周五聚礼清真寺(类似于欧洲城市里的大教堂Cathedral)往往也坐落于巴扎附近,例如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旧称国王清真寺,后文均使用旧称),由恺加国王下令建造,就坐落在德黑兰大巴扎北部,紧邻古列斯坦皇宫。


在德黑兰周五聚礼祷告地变成德黑兰大学和Mosalla清真寺前,周五的祷告都是在国王清真寺举行的。除了周五聚礼清真寺外,巴扎里一般还有其他大大小小各种清真寺、经学院等宗教场所。


伊朗近现代历史上许多著名事件的策源地或者风暴中心都是德黑兰大巴扎。


例如1891年抵制烟草运动,巴扎商人和乌里玛等团体联合起来,抵制国王将伊朗的烟草特许权给英国公司。


巴扎商人罢工闭市,大阿亚图拉宣布吸烟违反教法。宗教和世俗力量的联合倒逼国王最终不得不取消了特许权。抵制烟草运动使得民众意识到王权并非不可动摇,这场运动甚至影响了20世纪伊朗国内的一系列事件。


十多年后国王下令在国王清真寺内当众鞭打17位巴扎商人,以惩罚他们“哄抬”糖价。国王的暴虐以及挥霍无度、对内镇压、对外谄媚,点燃了民众的怒火,成为了伊朗立宪革命的导火索。巴扎商人们再次策划了闭市和一轮轮游行示威。


在伊朗旧社会,为了确保宗教场所的神圣,在其内部杜绝一切暴力行为,一个人一旦进入了清真寺等宗教场所或触碰到了清真寺门口象征神域与俗世分界线的铁链,就不能被带走或被逮捕(类似进入外国大使馆寻求政治庇护)


当然,这种庇护也不是绝对权威的,不少世俗统治者在权衡利弊后还是会出动军队进入清真寺镇压。在立宪革命中,成千上万的抗议民众(包括巴扎商人)和宗教人士涌入德黑兰大巴扎内的国王清真寺和德黑兰南部雷伊的Abd-al-Azim圣陵寻求庇护。


大巴扎曾在德黑兰市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上世纪30年代,约有10%的德黑兰人在大巴扎工作。


礼萨巴列维国王推行的现代化政策,在德黑兰兴建现代化的购物商场,分走了巴扎商人的利润,人数众多的巴扎商人备感冷落,而七十年代伊朗的石油红利也没有落在他们身上,因此巴扎商人成为了支持革命的中坚力量之一。


国王清真寺在这些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抗议者提供了政治庇护,还利用周五的聚礼祷告向民众进行政治宣传,尤其是在现代生活方式还未普及,宗教占主导的年代。


国王清真寺入口处石砖拱顶,非常典型的恺加风格,库法体镶嵌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默罕默德”、“阿里”等内容▾


国王清真寺入口处复杂华丽的瓷砖,头顶蜂巢状的Muqarnas描绘着人们对天堂的想象▾


此外,游客可以坐在德黑兰大巴扎的茶馆里,点一杯伊朗红茶慢悠悠地观察德黑兰传统的市井生活。


德黑兰大巴扎内的Haj ali darvish茶馆,号称伊朗最小的茶馆,可以点一杯红茶站在茶馆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


Khayyam传统餐馆,可以坐在传统的木榻上抽水烟▾

<br>

Khanat客栈,在德黑兰大巴扎东南方,20世纪前位于德黑兰城外,由于德黑兰的扩张现已纳入市区,是德黑兰市区内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客栈,大巴扎内的客栈基本都被改造和拆除▾


伊斯法罕的巴扎更是艺术爱好者的天堂,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可以满足人们对波斯艺术的一切想象。


借用几句名言——伊斯法罕半天下,而有趣的东西,一半在巴扎。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行星球(ID:huanxingxingqiu),作者:马丁,审稿:蟹黄捞饭,制作:8,正文照片除标注外均来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