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神秘的日本财团,接受了许家印个人豪宅质押业务,收了香港富人区布力径的一栋价值20亿港币的别墅,给了8亿港元的救命钱。
据说,许家印转手就把8亿港元丢进了恒大,用于支付恒大理财的利息。9月份,恒大财富暴雷后,恒大陷入了巨大的流动性危机,中小债权人围堵公司要钱。
许家印硬气表态:“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投资人不能一无所有。”
唱高调的人多了去了,问题在于恒大是有限公司,如果资不抵债的话,许老板直接宣布破产即可免除债务,他个人财富不用为欠款负责。
这次抵押个人别墅,让外界看到了许老板的诚意,拿自己的钱堵公司的债。即使法律没有强制他这么做,完全出于自愿,许家印展现出了在中国商界颇为稀缺的“企业家精神”。
有媒体报道称,许家印已变卖了包括别墅、私人飞机在内价值70亿元的资产,来堵公司债务。
而给许家印接盘的就是这家神秘的日本财团——欧力士。
欧力士:不相信梦想,只相信资产
日本欧力士是一家玩“钱生钱游戏”的公司。1964年成立时,资金量不过1亿日元,现在已高达80万亿日元,56年的时间,欧力士资产翻了80万倍。
欧力士在中国并不知名,中国最有名的日本财团是软银。但从硬实力来看,软银实力远不如欧力士。
截至2020年,软银管理的资产规模不过3000亿美元,低调的欧力士则有7000亿美元,实力明显比软银高出一个档次。即使在全球金融中心美国,欧力士的实力也能排到前十名。
软银之所以有名,在于孙正义敢于冒险。谁也没看好阿里的情况下,他敢果断出手给马云2000万美元,后来阿里一飞冲天,跟着打响了软银在中国的知名度。
如果当时是欧力士和马云谈融资,追求稳健的欧力士不可能给马云一分钱,因为两家公司经营理念不同:
软银喜欢追求创新项目——高风险高回报,欧力士偏爱传统资产——低风险低回报。打个比方,如果软银是天使投资人的话,欧力士就是当铺老板。
想让当铺老板给钱,必须拿出抵押物来。
看看欧力士投资的范围便一目了然:
不动产——需要房产质押,要你脚下的那片土地。
融资租赁——借钱给你买生产设备,但物权归他,你只是租用。
信托管理——拿你的钱帮你投资,亏了归你,赚了分成。
银行保险——传统金融业务,挣利息。
直接投资——低价购入不良资产或优秀公司的股权。
一家企业想从欧力士身上“薅”到钱并不容易。欧力士不相信梦想,只相信资产。什么是资产?资产能在未来给你创造非劳动收入,俗称:躺着赚钱。
用“当铺思维”做生意的欧力士,自然没有软银那样“一夜暴富”的故事。
马云和孙正义只谈了10分钟,后者给了2000万买了阿里30%的股份,软银买的真的是股份吗?其实是梦想。阿里要倒闭了,2000万全部打水漂。
软银在2019年暴亏127亿美元(本金1000亿),第二年孙正义疯狂卖出股份套现,赚了400多亿美元,今年第三季度又暴亏72亿美元。投资“梦想”的软银,盈利缺乏稳定性。
欧力士有一个可怕的纪录:从1964年创立以来,除了第一年亏损,其余财年均是盈利!无论石油危机、互联网泡沫、次贷危机还是欧债危机,欧力士从未亏过,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为啥欧力士战无不胜?
欧力士的“当铺思维”能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当铺行业存在了上千年,至今不衰,原因何在?因为借钱的人要给抵押物。
就像许家印把别墅抵押给欧力士,这栋别墅市价20亿港币,欧力士当然不会用市价买,他们要减去市场泡沫,算成本,“泡沫”是风险,他们一点不承担。这栋别墅除去泡沫价值8亿港币,欧力士就给8亿。
那许老板为什么不能去找一家愿意出12亿的买家?因为欧力士给现金,直接打到你账户上。香港有钱人再多,能随时拿出8亿现金、当场交付的人屈指可数。
谁叫许家印急用钱呢!如果可以等,15亿都有可能。
欧力士能等,到了约定期限,许家印拿不出赎金,欧力士可以慢慢在市场寻找买家,高价再卖出去。
即使遇到金融风暴,市场萧条,无人购买,但别墅实际价值不会低于8亿港币。泡沫是周期性的,欧力士等到下一个周期依旧可以脱手。
所以,欧力士可以不赚钱,但绝不会亏钱。任何一笔投资都会变成等价资产。股市有涨有跌、货币有升值有贬值,唯有资产,永远具有价值——赚多赚少的区别而已。
欧力士选择做平平无奇的“当铺”,不跟风搞风投,很值得我们反思。
这些年,互联网上充斥着太多“投100万,三年后变1亿”的财富故事。尤其抖音上有很多“商业大师”非常爱讲各种奇葩商业模式,灌输“高风险、高回报”的故事。
沈南鹏、郭广昌、徐新等风投大佬的成功案例令人惊羡不已,然而他们在镜头前说的都是成功案例,失败的呢?没人说。
记得2015年时,常州有个做生意的老板跟我说:“我准备拿5000万,投50个项目,只要有一个做成了就能赚1个亿。”
5年过后,他投的50个项目是亏是赚,我不知道,只知道他现在已经不发朋友圈了,也不再圈子里露面了,估计是赔了。
风投确实能让人一夜暴富,也能让人一无所有。当铺业能维持千年不衰,具有很强的说明力——做生意的第一要务是保本,保住本才有机会谈发展。
或许,正因为如此,日本的百年企业才会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