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刚刚举行的中美元首视频会晤,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当地时间17日以视频方式参加彭博创新经济论坛时表示,这一视频会晤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两国避免冲突的良好开端。



《联合早报》报道截图

“我们走过了关隘,来到悬崖,从这里可以眺望到两个不同方向,”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基辛格今天在回答彭博社总编辑米思伟提问时这样形容中美关系,他说:“接下来就取决于双方选择哪个方向了。”

基辛格说,中美元首视频会晤是两国化解分歧的良好开端。接下来两国必须按照中美领导人承诺要前行的方向,进行实质磋商。“双方必须持有的观点是,为了人类的生存,两个能力相当的技术性大国之间不能发生冲突。因此双方必须试图将分歧保持在一定程度以内,让共存不仅变得可能,也成为必要。”

被问及美国如何看待中国,《联合早报》称,基辛格说,中美双方因科技和经济关系,势必将把对方视为竞争对手,美国舆论也朝着将中国视为对手的方向偏移。他提醒,双方有必要从这样的姿态转向适应和减缓纠纷,并意识到“不可能在不造成人类毁灭风险的情况下分出输赢”。

据报道,两人在长达20分钟的对话中也谈及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基辛格说,人工智能是人类思想上的巨变,人类不一定完全知道每项人工智能得出的结果背后的理由,只知道是由一系列的演算得出。如果纯粹通过竞争的视角理解人工智能领域的互动,而且连取得什么程度的优越性才算是具有战略效用都无法清楚定义,中美将陷入一场竞赛,竞赛中的意外可能引发无法预见的后果。

对此,基辛格希望中美双方能通过科技讨论找到出路,并且从中调整经济竞争关系。

“任何一边都不会接受长久处于劣势地位,但双方也必须理解,对方不会让出长久的优越地位。所以基于这些现实进行对话至关重要。” 报道引述基辛格的话说。

元首会晤后 中美“媒体战”暂告一段落?

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已经落下帷幕,但中美关系的相关议题还在发酵。

在今天(11月1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媒记者问了不少有关元首会晤的问题,但他们首先关注的就是,中美放宽对来自对方国家记者签证的限制。多家国际主流媒体也报道此事,认为这是“互释利多”。

在中美都有意愿管控双边关系的前提下,为什么传来的第一个好消息有关两国记者签证?



中方的主动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注意到,在以往的中美外交互动中,美媒常以“据知情人士透露”的形式放出消息,或真或假的试探中方。例如,在中美元首会晤前,美媒放出中方将邀请拜登出席北京冬奥会的消息,此事今天被赵立坚否认。

不过,这次却是中国官方媒体提前释放消息,美国国务院随后发声证实。由此可见,在议题设置方面,中方越来越主动。

11月16日,中美元首会晤结束数小时后,《中国日报》报道称:中美双方在元首视频会晤前,就媒体问题达成三项共识:

一是双方相互保障现任常驻记者在遵守防疫规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对方国家。

二是美方承诺为中国记者颁发一年多次入境签证,并将立即启动国内程序解决中国记者签证停留期问题。中方则将本着对等原则,在美方政策措施到位后,给予美国驻华媒体记者同等的签证和停留期待遇。

三是双方将依法依规对等审批新任常驻记者签证。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称,中国承诺允许已经在中国的美国记者自由离境和返回,美方计划为中国记者遇提供同样的便利。

普莱斯还表示“我们欢迎这一进展,但认为这仅仅是初步措施,”不忘补上一刀,“近年来,中国的媒体环境已经明显恶化。”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的表述是要美方先拿出诚意,“在美方政策措施到位后”,再给与美国记者同等待遇。而普莱斯的发言,依然把美国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先提中国承诺,再是美国提供“类似待遇”。而且,依然不忘指责中国的媒体环境。

赵立坚在今天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敦促,“这一成果来之不易,符合双方媒体利益,值得珍惜。希望美方信守承诺,尽快将有关措施政策落实到位。”



谁挑起中美“媒体战”?

回溯中美记者在对方国家报道受签证限制困扰的源头,可以看出,当初谁先挑事发起“媒体战”,现在谁应该先拿出行动的诚意。

仍然记得,新冠疫情暴发后不久的2020年2月3日,美国《华尔街日报》刊发恶意十足的文章《中国是真正的亚洲病夫》,利用新冠病毒疫情对中国进行种族主义攻击。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对文章作者点名批评,要求《华尔街日报》公开道歉。然而,中方的这一诉求并没有得到《华尔街日报》的回应。2020年2月19日,中方决定吊销《华尔街日报》三名驻京记者的记者证。

随后,美国将事件升级:宣布将新华社、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美国发行机构作为“外国使团”规管。

2020年3月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宣布,自当年3月13日起,美方将限制四家主要中国媒体驻美人数,上限由160人降至100人,变相驱逐60名中国驻美记者。而中方在多次交涉无果后采取对等反制:要求美国之音、《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5家美媒记者证年底到期的美籍记者10日内离境。

《中国日报》16日的报道还介绍了一些细节:长期以来,中国驻美记者持有的都只是一次有效入境签证,非常不方便,有的记者甚至回国开会、探亲就很难再回到驻美工作岗位。此次双方就彼此媒体在对方国家待遇问题进行了一年多艰苦的磋商,有斗争也有合作,可谓“不打不相识”,取得目前三点共识非常不容易,这对双方记者来说都是利好消息,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前中美对等、平视的新常态。

“一年多艰苦的磋商”,背后是中国外交官的“敢于斗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光是两国媒体签证的问题就需要一年多艰苦的磋商,不难想象中美在其它领域开展合作难度之大。

赵立坚今天也表示,这三项共识,是“经过多轮磋商,近日,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对等互惠的原则达成。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中美关系缓和,为何先从放宽记者签证限制开始?

在中美元首视频会晤后,分析认为,虽然中美竞争的总体基调不变,但从会晤开场融洽气氛以及双方会后做出的积极评价看,两国关系正进入缓和期。而在会晤结束的当天,就传来双方在会晤前就媒体达成的三点共识,也反映了中美双方由易到难的务实。

诚然,摆在中美关系面前的,有太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双方可以开展的合作事项也有很多,但能在元首会晤前就谈妥的,需要“小切口”,从简单易行、内部阻力较小的合作措施开始,先易后难,首先解决彼此都关切、都有需要的问题,推出“早期收获”,把元首会晤的“实质性和富有成效”落地为看得见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付随鑫对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分析,记者互访是中美人文交流中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记者入境本来也不是两国之间的一个大矛盾,只是特朗普政府蓄意挑起的,所以恢复起来并不难,只要美方做到善意对等就行。

“拜登政府在合作议题选择问题上比我们慎重,主要还是源于白宫没办法牵制国会”,全球化智库特邀研究员王一鸣告诉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从美国国内政治环境来看,在其它中美可以合作谈判的关键领域,拜登面临国会反华议员的挑战难以推进。而拜登面临的国内挑战,又使得他不得不去推动中美关系的回暖。

拜登的总统支持率和工作满意率,直线下跌了整整一个季度;美国的通胀率,前十个月上涨6.2%;美国政府目前背负近30万亿美元的债务,面临国家主权评级下调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市场崩盘。

“美国人现在处于一个消极的、被迫的、无奈的合作竞争状态。这次会谈是美国方面发起的,拜登政府的诉求明显强于中方。”王一鸣指出,“如果说拜登政府当下正处于至暗时刻,中美两国关系回暖就是拯救拜登和民主党人选情的一抹亮色,而且是唯一一抹亮色。”

记者丨唐萍,深圳卫视直新闻驻京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