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苦攻20年,终于打破西方巨头垄断,但在应用之路上,却被自己人使绊子,甚至直言“洋设备”用得放心!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华中科技大学谢庆国教授推出“查癌神器”后的尴尬遭遇。

要知道,从大学毕业开始,谢庆国就将肿瘤早期诊断的最佳手段PET作为研究主攻方向,花20年时间,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数字PET,已经在中国、漂亮国、日本、欧洲等多地申请专利57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21件。

经此一役,谢庆国团队一举打破漂亮国GE医疗、荷兰飞利浦、德国西门子三家西方巨头的专利垄断,更发展出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9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当年的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中国医学十大进展都有其技术成果的身影。



霸气到什么程度?全数字PET成功的消息刚传出,西方巨头同类产品价格、检查费用应声下降。

湖北鄂州市科技局局长赵德辉坦言:“过去做一套PET检查需要1万多,国产全数字PET的出现,进口设备纷纷降价,终端检查费也降到了七八千元。”

换句话说,谢庆国团队不仅技术过硬,还把西方巨头长期把控、“痛宰”中国人的价格“打了下来”。

千万不要忽视这些关键词组,包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完整的技术体系”、“申请专利570余件”、“授权发明专利121件”、“打破西方巨头专利垄断”、“西方产品价格、检查费用应声下降”等等,都是一步一个脚印、长期深耕的“战绩”。

当这些成果由中国人研发出来,却遭到中国人的“拒绝”。

据《科技日报》报道,谢庆国团队被采购PET的医院负责人明确告知,“不考虑国产设备”。当地卫生主管部门也比较无奈,坦言:“市场行为,我们也不能过多干预,他们觉得‘洋设备’用得放心。”



更令人无语的是,这并非个例。

据央媒报道,西部省份一家企业自主研发出超级电容器,同样打破日韩企业垄断,获得多项国家级发明专利,却被中企拒之门外。对方给出的“理由”,都是要应用1万台以上或应用3年以上的产品,才会使用。

然而,刚打破技术垄断的产品,都是“首台套”,以前国内没有,应用更是空白。如此一来,千辛万苦研制出来的技术和产品,被直接“抛弃”在“冷宫”里。

如果说企业要应用成绩,也是希望采购成熟产品,算是情有可原,那么,评价标准里的“国产歧视”,就是干脆排除国产品牌。

一家水泵厂总经理对媒体透露:“许多企业在招投标评分时,将产品分成三六九等,第一档是进口品牌,第二档是合资品牌,第三档才是国产品牌。”

正是中企以应用成绩或招投标排除国产、一味追捧进口设备,不少明明打破西方垄断、能造福中企的技术,得不到信赖,产品迟迟卖不出一台。



长此以往,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备受打击。面对媒体,有企业负责人直呼:“谁创新谁吃亏,早知道投入这么大,做成了也卖不出去,不如老老实实做低端产品。”

值得警醒的是,企业负责人泣血般的呼告,并不只是为了他自己或自己的企业,同样是为了中国制造。

这也不难理解,当自主创新研发的技术和产品得不到自己人的信赖和应用,努力深耕的企业就会更加吃力,变得越来越少,最终都卡在低端制造的“恶性循环”里。笑到最后的,还是西方巨头。

怎么打破这样的“恶性循环”?

首先,要从招投标等项目中,消除对国产品牌尤其是“首台套”产品的歧视,限制用应用成绩来排挤“首台套”产品,真正让技术来“说话”。

从应用企业的角度来看,和西方巨头长期合作,已经形成路径依赖乃至心理依赖,从而不愿意使用国产产品,但面对技术过硬的国产品牌,也要能给出一定空间,这对于企业本身长远发展有利无害。



另外,诚如媒体所言,在技术研发、“首台套”产品应用这一系列流程里,政府要适当引导,不只是予以资金补贴,更要帮助切入产业、激活产业,“起到‘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中国制造要走向高端,要实现中国智造,不能让创新者寒了心,更不能自己人使绊子,只要政企齐心协力,中国制造业的“大盘”将日新月异,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