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编辑:指听
东北下大雪了。
其实身为一个在北京工作的东北人,我平时最受不了的就是在朋友圈里被雪景刷屏。
“不就是雪嘛,年年都见,有什么稀罕的。”
但这次必须得说道说道。
因为东北的暴雪已经大到,连东北人自己都已经被“整不会了”。
@我吃不饱饭
事情还要从昨天早上说起,表弟说家里下了大雪。
那会北京的雪已经化的差不多了,地上只剩下了冰沙。
我看老家亲戚们各种花式玩雪,本来还很羡慕。
就连看到有学生在雪里把手机弄丢了,全班一起喊Siri,都感到很羡慕。
直到晚上,有关东北大雪的视频开始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夸张。
表弟也意识到不对劲:“这怎么还下个不停了?”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的积雪已经厚到——快要出不去门了。
我这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完了,暴雪了。
一开始是全北方都在迎接初雪。
后来其他地方停了,东北依然在下。
截止到目前,多个地区的积雪深度已经超过了40厘米,其中内蒙古通辽达到了60厘米。
什么概念呢?作为身高严重拖后腿的东北女性,我怀疑自己一脚踩下去会没到大腿根。
@我吃不饱饭
很多人以为东北每年冬天都会遍地积雪,其实是个误解。
尤其是在城市的路上,能没到脚踝都已经算是大雪了,还会被环卫工人迅速清理到路边。
所谓“东北人面对大雪永远能保持淡定”,这雪也得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至少不是这样的。
作为一个心系家乡的游子,我开始关注这场席卷东北的暴雪。
先是在某乎上刷到了一张照片,图中的车上都盖了厚厚的雪帽子。
@Aikizuki
正当我感慨“这么大的雪可好久没见了”,紧接着看到了下一张——
好家伙,连车都看不见了,停车场彻底变成大雪堆。
找到电瓶车在哪儿了吗?
问,东北人想要在雪天出门,总共分几步?
第一步,首先要顶着半人高积雪的重量,把门艰难地打开几十厘米的缝隙。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毕竟结结实实的积雪依然塞满了门缝。
那么下一步就需要出动铁锹,从门口一路挖出去。
然后遇见邻居同样拿着锹在挖,人均考古学家。
不过用在家门口的时间,很有可能通过别的方式找回来。
比如,在路上遇到一个积雪的楼梯,就可以用最快的速度从顶部滑到底部。
我还嘲笑南方同事没见过真正的大雪呢。
“唐突了,原来我自己也没见过。”
在我想象里,这样的大雪应该出现在大兴安岭的深山老林里。
过人高的雪里不时跳出黑熊瞎子,傻狍子和大老虎。
而不是落在沈阳的小区里,把住户们的小轿车给盖个严严实实。
找车仿佛是在开盲盒,如果刚好忘了前一天把车停在哪儿,那开的就是限定盲盒。
@高广豪
因为大雪持续堆积,很多城市是在今天陆续宣布停工的。
所以,昨天不少人还得冒着大雪上班。
我眼看着有个大哥因为积雪太深完全看不到地面,干脆徒手扫雪开辟上班之路;
另一只胳膊还得挽着电脑包,防止东西被雪浸湿。
要不怎么说,东北人虽然很少见到这么大的雪,但早就已经学会了跟大雪共处。
客车全线停运,那就 整座城开启走路上班模式。
不耽误,什么都不耽误。
即使公交车在大雪中抛了锚,我们也能齐心协力给它推出来。
不过在这个领域里,沈阳人民堪称是独占鳌头。
别人推的都是汽车,他们要推就推轻轨。
今天东北暴雪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榜,随之也出现了一些争议的声音。
评论区有外地朋友羡慕地感慨“大雪好浪漫啊”,结果被怒怼:“这不是浪漫,这是灾害。”
我倒不觉得他们有什么恶意。毕竟暴雪不比暴雨,会带来立即可见的伤害和损失。
甚至身边很多当地人,也都觉得“下大雪还挺好玩的”。
尤其是在规模较大的城市里,市政部门早就有一套非常成熟的应对措施。
网上以前也火过相关的视频,清雪车效率之高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东北人自己,原本也不觉得这是个什么事儿。
以前雪下的再大,该清雪清雪,该抢修抢修,很快就能恢复正常秩序。
我初中时有一次因为暴雪影响交通,停了一天课。
结果第二天就恢复正常了,甚至感到有点意犹未尽。(不是)
那么为什么这次让人觉得情况不妙?
首先是因为降雪太急,时间太久了。
从积雪程度来看,多地都突破了当地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降雪。
别说抢修电路、抢修轨道,连清雪都像是打仗—— 往往是上一波雪还没来得急清掉,下一波就又来了。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只要还有食物储备,大不了在家等着恢复交通。
但像孕妇、老人这种特殊群体,就愈发让人提心吊胆。
昨天锦州就有一名孕妇因为羊水破裂面临早产,但因为暴雪无法自行就医;
最后还是消防员用棉被把她包裹严实后送进私家车里,然后用消防车在前方为其开路。
不过随着雪越来越多,出行不便也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问题。
比如今天已经有不少地方,出现了积雪过厚导致建筑物受损的情况。
沈阳某中学的房顶被雪压得局部塌陷,多个窗户破损;
有加油站的罩棚被积雪压塌,一辆货车被压在了底下。
好在大多数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财产的损失却往往避免不了。
网上有个流传很广的视频,是二手车行的正门在雪中整个塌下来。
画外音是一位男子:“里面有二十多台车,全砸扁了。”
后续有人联系到车行的主人,对方表示“二手车无法进行车损赔偿,现在还没有办法估值,因为(车)都压在里面进不去”。
生活在城市里的东北人,往往对暴雪的杀伤力没有特别强的感知。
只觉得会影响出行和交通,大家都呆在家里就行了。
但目前来看,有两个问题比很多人想象中严重
一是 农村 。
积雪的威力毕竟有限,城市里的楼房受损不会太严重。
但农村的平房就比较麻烦。 降雪量最大的内蒙古通辽,有村民的房子干脆被大雪埋了一半。
连横穿自家的院子,都只能手脚并用。
更成问题的是牲畜棚和蔬菜大棚,这种简易建筑在冬天主要的作用是保暖。
用薄钢板、木板,甚至塑料布为材料制作的棚顶,在几十厘米的积雪面前几乎不堪一击。
截止到昨天下午,通辽已经有98座大棚、2245座棚舍受损,死亡7头猪、56头牛、113只羊;
算上其他被压垮、压坏的建筑,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000多万元。
昨天吉林白城也有个羊棚被大雪压塌。
几百只羊仿佛遇险感觉到了危险,在两秒内跑得干干净净。
虽然有惊无险甚至还有点好笑,但这不还是得归功于人家羊的风险意识强吗? (误)
再说棚都塌了,你让跑出来的羊住哪儿啊?
而像那些动不了也跑不了的蔬菜,更是只能任塌任埋。
沈阳仅一个新民地区,就有300多座蔬菜大棚被压塌。
农村地区交通不如城市便利,清雪不好操作,种植户和农业合作社只能组织自救。
比如用吹风管把积雪吹掉;
或者干脆直接出动挖掘机。
另一个问题,可能算是东北遇到的新问题, 冻雨 。
要说这场雪跟往年有什么不同,除了特别大之外,还有就是下的比较早。
东北冷,所以很少会下“湿雪”。
雪落在地上不会很快化掉,只会被路人踩实,然后铁锹用铲走。
但这次不一样,比如哈尔滨是先下雪后再下雨。
气温一降,雨水雪水通通变成冰。
也就是网友调侃的“万物皆可冰糖葫芦”。
自行车、路灯、大树……通通都被裹上了一层“冰糖”。
不过冻雨的本质,并没有那么甜蜜蜜。
无论是电线、轨道还是路面,相比于除雪,除冰可难多了。
如果你还记得08年的南方雪灾,就会明白大面积结冰有多可怕。
抢修电路的工人需要爬到电塔上,把冻在电线上的冰一点点敲下来。
路面结冰更是比雪要滑得多,也坚硬得多。
东北的低温,又加大了冰自然融化的难度。
从昨天开始,哈尔滨已经出现了不少车辆打滑导致堵车的情况。
都要靠交警和环卫部门撒融雪剂,才得以顺利通行。
今天早上,还有不少人在晒哈尔滨的“冰挂”;
树枝被裹上了厚厚的冰壳,灯光一打甚是好看。
@张先生的田美美
不过美丽的表象下,却往往这样的下场——
冰糖大树不堪重负,化身折断的冰糖大树。
@何以致扣扣lizy
敲黑板,冻雨形成的“冰挂”跟雾凇不同,后者是一种轻飘飘的乳白色冰晶沉积物,落下来像疏松的雪。
而冰挂是真正的冰,在树上重的像秤砣,掉下来又堪比大型暗器。
目前已经有当地的大学生抱怨,学校里面满地的粗树枝。
“还在不断往下掉,稍不留神就容易砸伤人。”
而如果是在大马路上,两棵树相对这么一倒——
人和车都无法通过了不说,文明世界也秒变原始丛林。
目前,东北的降雪依然在继续。
官方消息是这样说的:“ 本轮寒潮影响过程将接近尾声,但在东北地区降雪还会持续出现。 ”
事实上,就在东北地区被大雪所困的同时,其他地区的很多省市也都在感受这波猝不及防的寒潮。
就在上午,热搜上还挂着“上海气温一天内骤降15度”。
从北方的暴雪,到南方的降温,极端天气似乎越来越多。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周兵解释这次的寒潮,提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正在增加;
北极增温,使得极涡内的冷空气分裂南下,会使得相关地区气温明显降低。
国家气候中心预计,今年冬季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势力偏强,中东部地区气温总体以偏冷为主。
不止是某个城市、某个村庄,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所有人,都在真真切切地感受这种变化。
以前看到下大雪,会想到别出心裁的雪人、飘扬的雪花、红彤彤的脸蛋……
但背面还有结冰的路、开不动的公交车、被压垮的大棚。
或许我们终将面对跟从前不太一样的世界了。
也希望每个东北人都能安然度过这场大雪。
相关报道:暴雪下的东北,无法喘息
人们对雪的情感总是爱恨交织。
一方面,民间农谚「瑞雪兆丰年」广为流传,雪的出现常常意味着好事发生;
而另一方面,雪又确实给大家带来了不少困扰,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从最近的这场大雪来说,就有不少北方的朋友表示,自己的心和雪粒子一样冰冰凉……
三天前,吉林省迎来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降雪。
这场雪来势汹汹,在屋里即使隔着关闭的窗户,依然能听到外面呼呼作响的风声。
家里的羊棚也在半夜被大雪压塌了,所幸小羊们机智,提前跑了出去。
出门就更受罪了,厚厚的冬装裹住了大部分身子,帽子围巾口罩装备齐全,却依然无法抵挡调皮的雪粒往眼睛耳朵里钻。
在这种情况下,没过多久口罩就会全部打湿,令人痛苦加倍。
眼看雪没有停的意思,反而越下越密集,人们的出行也变得更加困难。
稍不留意车就会陷进雪里,在大伙儿的热心帮助下才得以“脱身”。
雪实在大太了,路面犹如溜冰场。
尽管有防滑轮胎和防滑链的加持,仍阻挡不了意外事故的发生。
虽然中小学和幼儿园均放假一天,但对于成年人来说日子还得照过。
于是许多开车的市民会选择公共交通,那些打不到车的人,只好选择步行。
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全省14个高速公路入口因路面结冰而关闭,全市班线客运、旅游包车客运都全线停运。
部分轨道交通也发布了暂停通知。
在辽宁,局地降雪量已经破了70年来的记录。
沈阳气象部门发布消息称,此次是1905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最强降雪过程,平均降雪量51毫米,平均积雪深度34.1厘米。
而在降雪中心位的辽中区,降雪量75.7毫米,24小时最大降雪量61.7毫米,最大积雪深度为41厘米,远超2007年那次半世纪不遇的暴雪。
2007年沈阳“3·04”降雪过程 ⬇️
该怎么形容雪大的程度呢。
大概就是有位网友昨天还发帖说“今天的大雪有点可怕”,今天就立刻感受到了什么叫绝望。
在这种情况下,沈阳市政府宣布校车停运,全市师生暂停到校,改为网上教学。
而需要通勤的人们,则都挤在地铁等公共交通上,面对排队的长龙无可奈何。
轻轨行驶到一半,直接“雪地趴窝”无法行进。
最后司机化身MC指挥全车人蹦迪……
与此同时,辽宁鞍山的网友表示:
想要在一片厚厚的积雪中找到自家车辆,难度基本上和开盲盒差不多。
而在黑龙江,多地暴雪冻雨大风等灾害齐齐来袭。
由于气象环境不断恶化,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已发布暴雪二级应急响应。
因此造成电力设备覆冰故障、倒杆断线,已经严重影响到居民们的生活——
有75万户家庭受到停电困扰。
在雪雨风三者的合力“造作”下,家里的透明玻璃仿佛覆盖了一层磨砂。
刚摇下车窗玻璃,结果发现外面还有一层“玻璃”。
路上的栏杆全部都冻上了冰条,看着就让人忍不住打哆嗦。
路边的树也全部结上了冰。
走在路上,随时可能碰到被冰压断掉下来的树枝。
这场初雪美丽又危险。
除了困住人们的出行外,有不少商户因此损失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在东北主要蔬菜生产区的主产地区,有300多座蔬菜大棚被积雪压塌。
雪天运输成本较高,加上大棚这种情况,势必会出现菜价上涨的趋势。
居民的生活就更不方便了。
除了大棚,加油站也顶不住塌了一边,导致一辆货车被压。
一家二手车车行的房顶被大雪压塌,车行内的20多辆车都被埋在了废墟中;
更可怕的,就连学校的楼顶都难逃一劫,突然塌陷……
内蒙古通辽是此次寒潮过程中受影响最大的地区,已经连发3次暴雪红色预警。
截止到今天早晨,这场特大暴雪已经持续约46小时,打破了1951年创造的积雪深度纪录。
雪几乎将房屋掩埋 ⬇️
在这里,积雪深度甚至达到了59厘米。
超过半米的积雪把门口堵得严严实实,让当地居民难以出行。
据@中国新闻网 报道,此次暴雪已致5609人受灾,1人死亡。
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3446.53万元。
一夜入冬,遭殃的不止人类。
据当地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桂莲表示,寒潮是对牲畜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与强寒潮伴随而来的风雪和剧烈降温,会对牲畜有严重威胁。
当温度剧烈下降,牲畜被冻死的可能性很大。
同时,还会出现患上感冒、气管炎等病症,而且容易出现“羊上垛”现象——也就是说为了防寒,羊群会互相压起来堆成一堆。
这就极易造成母畜流产的后果,有时还会压死牲畜。
这对牧区、半农半牧区来说,都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如果后期积雪不能尽快消融,后果将不堪设想。
难以想象牧民的心情该多绝望。
无论在哪儿,积雪都会是影响城市运转的大问题。
因此,有那么一群人冒着风雪的身影,值得被人们记住。
当风雪来临时,他们仍坚守一线,昼夜奋战。
感谢所有人在暴风雪中的坚守。
直到现在,尽管降雪核心时段已过,但大部分受影响地区的风雪仍在继续。
所以,身处受暴雪影响地区的朋友,请一定不要掉以轻心。
适量囤粮,保持适宜的温度环境,尽量避免长时间出门,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无论如何,安全都是第一位,祝大家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