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2021年10月27日布鲁克林8大道千人游行反对游民收容所事件发生后,人们对该项目的抵制情绪在布鲁克林华人社区中进一步蔓延开来。8大道路两旁的电线杆上,墙壁上,商铺门窗上,到处都贴满了反对兴建游民所的标语和海报。各个微信群里,居民们也持续的激烈讨论,发表不满。而这个收容所究竟是什么样的,华人社区究竟能不能得到更多透明的信息并平等的参与到决策事项中去,也是大家所关注的点。11月4日晚,纽约市游民服务局与非盈利组织WIN(Women in Need)参加了布鲁克林第十社区委员会例会,对收容所建设计划做出解释,尝试与社区沟通并希望得到社区的理解和支持。

文:纽约华人资讯网特约记者 Immanuel

对于该项建设方案,布鲁克林华人协会会长麦保罗首先对收容所的选址进行了质疑——这也是此前居民们质疑最多的一点。他说原本这个位置华社提出安置牌楼的地方,成为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地标,交通局还准备把这里改成单行道。

在这样一个人群高度密集的区域建十层楼高的收容所是否合适?也有不少居民从安全角度提问,担心游民群体会有更高的犯罪率。也有居民质疑政府的市政配套跟不上,突然搬来很多人,会导致社区发生医疗教育等资源上的拥挤。


8大道游民收容所选址围墙上贴满反对该项目的标语和海报。I 摄Immanuel

持续两个小时左右的会议时间里,市民的热情高涨问题也很多,游民服务局和WIN并没能完全解答所有人的问题,但是他们侧重从睦邻安全和资源配套等角度对收容所建案进行了详细解释。

救助者以带孩子的单亲妈妈为主

建设方案中的这个收容所是一座10层楼高,能容纳121户居民的家庭收容所。每家每户都有厨房和餐台、独立的卫生间,户外有优美的景观和娱乐设施,不是人们想象的拥挤的宿舍那样,而是与一般居民小区别无二致。


图源网络

而有资格申请入住的游民都是带着18岁以下小孩的家庭,由于运营方主要是救助家暴受害者的组织,所以来这里的临时居住的成年人以带着孩子的单亲妈妈为主。

按照WIN的估计,她们中70%都有工作或者打零工,但收入不足以支付自己和孩子的生活开支。而市政府已经有新的预算计划来帮助他们尽快的走出困境,以能离开临时的收容所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提供良好运营

WIN也承诺会提供良好的运营保障,包括24小时的保安,跨学科的管理团队提供医疗、心理健康、社区关系服务等等。WIN还承诺尽量从本地招募员工,就像他们在康尼岛经营的收容所,有34%的员工都是当地居民。



第八大道游民收容所选址东侧50米的老人护理中心。 I 摄Immanuel

消除刻板印象

市游民服务局局长乔斯林·卡特(Joslyn Carter)说:“无家可归不是一种犯罪,大家要改变看法,保持开放的心态。”

 

市游民服务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纽约华人资讯网,截至2021年8月的统计,居住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的人一共是47979人,其中儿童有14881人,占到了三分之一左右。

他说:“我们很多人都对无家可归者有一个刻板的印象,脏兮兮,摇摇晃晃,身上可能带着一股大麻味,但其实绝大多数无家可归者从外表上看起来都是跟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走在大街上你甚至不会看出来这样的人原来也是无家可归者。他们可能只是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不幸和困难。”


第八大道收容所选址地块外围的围墙 I 摄Immanuel

他在工作中发现,对收容所的偏见不仅是普通市民会有,连很多无家可归者自己都有。尤其是华裔,在收容所居民中占的人数很少。在询问一些徘徊在大街小巷的人是否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和他的同事常常会被拒绝,因为这些人即便晚上没有地方住,也不愿意去收容所,因为他们也会担心“不安全”。

他建议华社可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这些设施原本就是政府的资源投入,对需要帮助的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后,也是有利于改善治安和睦社区的。城市在发展人口在增加,这些设施也会增加,无论哪个族裔和社区,都有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华人社团,可以多关注社区自己有多少需要这类政府资源的人,可以合理利用,积极参与而不是一味的抵制这些项目。



第八大道收容所选址场地还是一片荒地,尚未施工。 I 摄Immanuel

他举例说,多年以前纽约市计划在皇后区靠近495高速路和科罗拉公园的位置建三幢政府楼,当然这不是临时性的收容所,但因为是提供给低收入者居住的福利房,因此也遭到社区居民的强烈反对。

后来经过多次谈判和协商,建设方与社区达成一致——优先安排当地居民入住,在那里同时兴建一个社区服务中心并投入相应的服务资源。这样的结果让大家都能接受,实际上也让社区受益。30多年过去后,这几幢大楼已经卖出并且已经商业化运行,已经不再是政府楼,居民也都融为了一体,整个区域的环境也都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