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上面这则小小的互联网笑料不说明任何实际问题,但上海的当代都市生活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指标。
而生活在上海的网红、探店博主们早已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以我们刚才提到的Brunch餐厅为例,“假装在xx”已经成为了博主们在推荐时的惯用语句。就如同国内的旅游景点纷纷想要打造出小京都、小瑞士、小巴黎,这样的风气在上海brunch早已如火如荼。不用费尽心思寻找,在你家楼下的早午餐餐厅里,就可以轻松体验到世界各地的异域风情。
你以为Brunch的主流还是美式、英式和澳式?拜托,卖的食物是什么风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门店装修能让食客们一秒穿越到巴厘岛、那不勒斯和马拉喀什,特色越鲜明、地点越小众(最好是上海没有直飞航班的地点),就越容易获得大家的关注。
韩系奶油色的门面加上洞穴风设计就让食客仿佛置身济州岛;种上两株仙人掌、挂一盏草编吊灯就是北非沙漠风;玻璃房加上大量绿植便可以伪装热带雨林。
至于法式就更简单了哈,一份英语菜单(是的,甚至不需要是法语的)、一个可以拍照的露天阳台,再不经意间拍下几位外国食客。只要挑好角度,在离家几百米的早午餐餐厅里,你就可以收获一张充满异国风情、几乎可以以假乱真的照片。
插播一句,最近在上海最为流行的晒照方式当属在Costco超市门前的停车场里凹个造型。蓝天、白云、下午四点的阳光、巨大的购物推车、空旷的停车场,不需要滤镜,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假装在LA。
在Costco门前摆拍的网红们不仅在小红书上赚够了目光,连CNN、NBC这样的美国媒体也对这个现象进行了报道,不过美国网友们也友好地指出,没有流浪汉的Costco早就没有LA那味儿了。
说回Brunch界的内卷现状,尽管不需要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出国,但要在上海的精品早午餐餐厅里拍一张“假装在国外”的照片,需要付出的价格也并不便宜。
以获得米其林二星的意大利餐厅8 Otto e Mezzo BOMBANA为例,从去年5月供应Brunch开始,就因绝佳的江景和东方明珠观景点而受到大家的喜爱。不过想要在这里吃上一顿Brunch,单是包含四道菜的set menu就要598元。如果你想在老洋房里吃一餐正宗的法式Brunch,那么Le Comptoir de Pierre Gagnaire可以为你提供378元的早午餐套餐。
在网红界,生活在上海的博主们几乎已经成为了行业标杆。毕竟这座城市有着全国密度最高的咖啡厅、网红店,博主们为了吸引流量,自然也是费尽心思整活,“假装在海外”不过是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
网红店蓬勃发展的另一面则是巨大的生存压力:资源集中,大部分店都集中在梧桐区和陆家嘴这样人流量大的地方;开店代价极高,同等条件的店铺,上海的租金大约是广州的2到3倍;竞争激烈,新对手层出不穷,网红店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很快,一旦口碑不佳,很难熬过前三个月。
上海网红店更新换代的速度到底有多快?以前文提到的Brunch餐厅为例,在专注上海本地生活方式的公众号“ShanghaiWow”上搜索“Brunch”,你会发现编辑们平均每半年就会写一篇“上海Brunch餐厅推荐”,每次提到的餐厅都有30家以上。而许多2019年时还高居推荐榜前几名的餐厅,现在已经停业或是深受食客的吐槽,足见这个行业更新换代速度之快。
就算是曾经的行业标杆,也同样逃不过被抛弃的命运。提到上海的Brunch,许多老饕都会想起一个名字:Win House。这个2014年时横空出世的餐厅,不仅推出了一本《早午餐圣经》,更是提出了全新的“All-day Brunch”生活方式概念。
半开放式厨房,简约的木质桌椅,设计感十足的灯饰,Win House早在开业之初就已经摸清了走红的诀窍:把餐厅打造成拍照圣地。在上海Brunch店还没有遍地开花的2014年,Win House很快就凭借这一优势和全日制早午餐这一模式红遍了上海,还将门店开去了北京、武汉、杭州等城市。
然而,仅仅走红四年以后,这家一度被称为“全日制早午餐鼻祖”的Win House就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2018年,Win House在国内的所有门店突然全部倒闭,实际经营人失联,340余名员工遭遇欠薪约330万元。
随着上海Brunch餐厅越来越多,许多老板为了留住客人也越来越拼。2014年,Win House才首度在国内提出了“All-day Brunch”的概念,但在现在,如果一家早午餐店不提供全日制brunch,它几乎已经注定会被淘汰。为了吸引更丰富的客源,现在许多Brunch店还会在晚上变身Bistro小酒馆,营业时间也会延长到22:00甚至更晚,确实很难说到底是在卖早午餐还是夜宵了。
那么为什么网红店们就算冒着短命的风险,也一定要在上海落地生根呢?
聚集效应天然地会给它们带来流量和关注。以上海永康路为例,一条几百米的路上,聚集了超过10家咖啡店,还有许多装修精致的面包店、酸奶店、日料店和服饰店,竞争不可谓不激烈。在接受中青网采访时,一位店家提到,虽然在上海,特别是梧桐区开咖啡厅竞争很激烈,“但是竞争越激烈就越有市场,也越容易传播出去”。
另一方面,许多店家都提到在徐汇区衡复风貌区,政府十分支持“小店文化”,会定期召集店主开会调研、介绍媒体来采访,帮助小店出圈。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再加上政策扶植,网红店门挤破头都要挤进梧桐区,倒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除了表层的政策扶植和聚集效应,上海会成为网红沃土,和它拥有丰富多样的城市景观同样分不开关系。而和前面提到的因素相比,这才是上海和国内其他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得天独厚的优势。
“生活感”是大家在谈论京沪两地日常氛围时常常会提到的一个词。博主@WowDaikon从北京搬来上海以后,曾在微博里分享过她对于生活在两地的不同感受:
提前体验了几天脱北生活后,我终于领悟到了上海这种“生活感”的核心来源:上海市中心实在太小了,并且所有(由消费主义堆出来的)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朋友们都住得很近,聚到凌晨也可以走路回家,打车也就十几块钱。大家随时都能聚会,甚至走在路上都会偶遇。我一直以为日剧里那种在小酒馆喝着喝着就有朋友走进来的生活不可能是真实的,但在这里,这可以是真的。
而北京,君住朝阳南,我住朝阳北,日日微信约相聚,不如去河北。
上海浓厚的生活感正是得益于商业区和生活区没有完全分开,就算是这些年被捧成超级网红的武康路一带,仍然有非常多居民生活在附近;屡屡成为网红打卡照背景的武康大楼也一直有人居住,充满“人的味道”。北京的城市规划割裂了居民区和商圈,人们的出行如同潮汐,白天涌入商圈,晚上又各自回到住宅区。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同样发挥了“城市景观丰富”这一先天优势,让大家就算是在上海市内的不同区域,也可以体会到完全不同的景致。以黄浦滨江一带为例,徐汇滨江主打亚洲最大规模的艺术聚集区,充满艺术感的建筑设计加上长达11.4公里的水岸绿道,确实很容易让人想起巴黎左岸。仅仅一江之隔的浦东滨江则搞起了骑行、跑步道,让周末想要适当运动一下、但又不想出远门的都市人有了一个好去处。
位于徐汇滨江的龙美术馆
再远一些的杨浦滨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城市煤气厂、中国最早的工业化造纸厂,政府在改造过程中将这些历史遗留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打造了一系列充满“后工业感”的艺术装置。在上海这样一座城市景观丰富的城市,要拍下一张“假装在海外”的照片的确没有太高的难度。
杨浦滨江
“假装在海外”并不是一种新鲜的吸引流量的方式,早在几十年前,国内就修建过许多“世界之窗”之类的大型主题公园,提供仿版“罗马斗兽场”、“巴黎铁塔”给人们拍照。但在因为疫情不能频繁外出的今天,小红书上的“假装在海外”里还包含了一种大众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深圳世界之窗
不过不管是假装去到多么小众的目的地,拍出来的照片多么有异域风情,这也终究不是一条长久的吸引流量之路。曾经风靡一时的“世界之窗”们也早已无人问津,不是被拆除,就是被废弃。
或许有一天,人们会发现这样的假装其实毫无意义。
因为,上海的露台,就算不装饰成北非风格,仍然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