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李根,原文标题:《王小川告别搜狗那一天》,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0年9月30日这一天,不是王小川作为搜狗CEO的最后一天。这是他来到搜狐的第20个年头,也是一手开创的搜狗分拆独立运营的第10年。但也是从这一天开始,无声的告别其实就已经在悄然进行。


在登陆纽交所IPO上市的3年之际,搜狗官宣公告,开启私有化,并且指向明确:接受腾讯的收购要约,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王小川一切如常。照旧出现在搜狐大厦,照旧以搜狗CEO身份现身公众场合。外界甚至期待并入腾讯后,中国互联网江湖,将迎来技术王小川和产品张小龙的双剑合璧。


直到一年后,一封酝酿已久的告别信对外发布。王小川在其中宣布了他的决定:告别搜狗、告别搜狐,不加入腾讯。他要重归江湖,他要再出发创业,他要再次用技术实践世界观。


谁推动了腾讯并购搜狗?


搜狗并入腾讯,符合情理,但不在意料之中。因为即便不全资收购,搜狗也已经与腾讯密不可分。但入股7年后选择完全吞下,由外而内与自身业务整合……在很多人意料之外。


“想法”是王小川提的。但这个“想法”,不是让腾讯全资收购搜狗的想法,而是搜狗要变革的想法。具体原因不得而知,但迫切程度曾引发过舆论热议。


在搜狗上市一年后,2019年底,有搜狗员工匿名在网上吐槽,称公司开始加强在工作时长方面的管理,变相优化和裁员,于是只是摸鱼敷衍应对。


没想到王小川不仅关注到了,还实名回击。他回应称,从未有过这样的要求,而且对公司有意见要么反馈建议,要么适应,背后匿名嚼舌根、得过且过……对人对己都算上负责,应该离开。



因为情绪激动,王小川言辞激烈,上了热搜。而这样的情况,在王小川成为公众人物的几十年里,都非常罕见。他以温文尔雅著称,与他相识或共事的人,也鲜能见到他生气暴怒的时刻……甚至他身上还有一股不争不亢逆来顺受的劲,不是没有过低谷,但很少对外展露。


所以那时候就有不少人困惑:小川怎么了?但现如今回过头来,连点成线,彼时彼刻的情绪和表现,也就有了解释——一切都是因为在意和不甘心。


IPO上市,毫无疑问已是搜狗阶段性的里程碑,但不意味着可以就此安心躺平。从外部的大局势来看,AI为核心的智能化技术越加深入,全方位展现出产业潜力和价值,新一波技术红利和机遇,就在眼前。而如果内部失去进取心,时代级的机遇就只是镜花水月而已。


再联系后来发生的一切来看,王小川提的这个“想法”,至少包含了:


  • 谋划更大的业务。

  • 设置更强的激励。

  • 以及需要更大的资本杠杆撬动。


但即便如此,最后会走向腾讯全资收购的结果,令人意外。


教父、太上皇和搜狗宿命


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这看起来是商业世界再正常不过的事件。更何况腾讯还早已是搜狗最大的外部股东。可不了解搜狗历史,就不太能对这种“意外”感同身受。


搜狗的情况,有点复杂。与其他独角兽公司不同,搜狗是搜狐旗下内部创新、成功独立的公司,搜狐不仅是搜狗“生父”,也是话语权最大的人。其中最根本的线索,就是搜狐的心结,或者更直白说:张朝阳的心结。


所以即便2013年腾讯带着满腔诚意和巨额资本入股,搜狗也不过是引入了外部资本和盟友而已。搜狗的搜狐所有权性质,不容动摇,从未更改。再后来搜狗业务走上稳步正轨,一切更加波澜不兴,没人再想过搜狗除了IPO,还有资本层面的其他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背后涉及三方利益的平衡和博弈——王小川为代表的核心管理层、腾讯为代表的外部大股东、张朝阳和搜狐的一致行动力量。


并且最关键的,就是张朝阳的意志。


在王小川的告别信里,对张朝阳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称其为自己的“精神教父”。但在搜狗的发展史上,张朝阳的角色,也像“太上皇”一样难以逾越。


不过如果熟悉王小川,其实不难锁定他的新方向:离不开两大坐标轴。一是他自己所说的生命科学、医学和健康。另一大坐标轴则是技术,更准确来说是AI技术,或智能化系统。


再结合当前越演越明确的AI+Science趋势,不难猜到王小川的方向——用AI揭示和发现更多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原理、认知和突破。


AI+Science?典型如AlphaFold 2,短时间内就能完成98.5%的人类蛋白质结构的预测,而在这之前科学家们数十年的努力,只覆盖了人类蛋白质序列中17%的氨基酸残基。



与作用于其他领域的“伟力”一样,AI系统正在基础科学领域,也掀起更大的风暴。并且人类科学规律的发现范式,也正在被重写。


之前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知,都是在漫长观察和经验积累之后,才由不世出的天才演绎和揭示。牛顿之于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之于相对论。


但在这些人类天才揭示之前,这些科学规律并非没有在运行。而牛顿和爱因斯坦们,最了不起的意义,就是在于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连点成线,把层层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揭示了出来。


不过现在,AI也开始展现这样的作用和价值。区别于人类大脑,AI系统可以对更加复杂的大数据,展开计算和推理,最终能够剥丝抽茧,给出纷繁复杂背后的作用力和客观规律。


也就是说,AI系统已经不止能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也可以在大方向架构中,发现规律。无论是AlphaFold 2,还是GPT-3,抑或这两年开始成为主流共识的大模型、大计算……实际都是对这条路径的认可。


如果AI系统能够像粒子对撞机一样,在大数据、大计算和大模型之下,“撞”出点什么……那何不妨让AI帮助人类先发现规律,然后再由人类去验证和解释?


有意思的是,这种近两年大模型思路上的共识,其实在AlphaGo曝光的那一天,就被王小川指出了。


2016年AlphaGo横空出世,震动全球,所有人都在惊叹DeepMind打造的AI系统,竟然能够挑战人类最高等级的智慧游戏,并且超越了人类。但让王小川兴奋的,可不止是围棋上超越人类。他当时说了一句非常乐观的论断:AI能够重演人类进化史,甚至是宇宙进化史。



那时候普遍认为,这位技术少壮派,有些过分的技术乐观主义。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完全是基于对技术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准确洞察。


除此之外,王小川还分享过另一个争议观点。他认为,AI还可能在这个时代,完成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真正衔接和重塑。


举个例子,中医。或者换个称呼:传统东方医学。在现代舆论大环境下,谈论中西医,往往容易陷入党同伐异的口水论战之中。


但王小川提出的是,基于经验主义的传统医学里,是否有一些现代医学尚未能发现、解释的客观规律?比如中医里常讲的“寒”与“热”,有没有可能是一种未被发现的“酶”或“菌群”?


而借助AI之力,如果能架构一个计算高复杂性的系统,再去围绕这个方向展开验证……一旦发现真有相关的菌群,生物史就要重写,生命科学相关的产业也会被颠覆性重塑。


药物和治疗,都会有围绕“寒\热”的二性,展开重新划分。这种发现,人类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对于光的波粒二象性认知,就是如此。


所以王小川的再出发,他已明确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那更具体落地,就可能与这种方向相关。


而且这也是王小川在清华专业上的一次延续。外界印象里的王小川,是技术天才、搜狗的开创者,国民输入法产品的缔造者……但王小川的专业,反而少有人知。


王小川在清华研究生阶段,选择的方向是高性能计算。所谓高性能计算,就是通过体系架构的设计,研发打造出计算能力更强大的计算机。


这种计算机能做什么?比如经典课题之一,天气预报。在课题中,天气预报被视为一个仿真系统,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各维度颗粒度的系统梳理,然后能够在输入和计算后,输出准确的预测结果。


天气预报为什么难?其中涉及的维度、影响因子和精度,都极具挑战,任何一项上有细微数据变化,都有可能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众所周知的“蝴蝶效应”,本质就是对这种挑战的形象化描述。


另外,翻转来看,从结果倒推,又能得出另一层大道至简的方向性规律:我们这个世界,在各种混沌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性中,背后却有着一种可靠的确定性。是不是有点形而上的哲学味道?


有意思的是,王小川曾完整表露过这样的世界观。在与许知远的那次公开对谈中,他分享过自己看待世界万物的基础架构体系。在他的架构中,主客观世界被按照三个层面认知:一是客观物理世界,二是生命基因世界,三是主观意识世界。


这与过往的科学和哲学思考都不同。


在过去,要么偏重于客观世界出发,形成的是一种唯物为主的科学世界观。要么是重视意识层面的思考,展现的就会侧重唯心的一面。但对于生命世界,由于生命科学和DNA的研究,之前没有被纳入认识世界的体系里,没有得到重视。


王小川曾在那次访谈中暗示,东西方的历史和未来、人文和科学,有得到大一统的可能性。



过去东方的历史积淀中,对于很多客观认识有着基于经验的表达,形成常识,但又无法用当前的科学原理解释。原因归结起来——可能是一方面缺少了一种更加宏观、高维的世界观。另一方面也缺乏更强大计算力、算法模型的帮助。而现在,一切似乎是时候了。


一句中国谚语,还常被王小川拿来举例: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种横跨150多天的空间维度上的远程相关性……在缺乏自然科学工具和认知的中国古代民间,又是如何被认识的?而揭开这种“复杂不确定性系统背后的确定性”,让他满怀兴趣。


实际上,也没有比王小川更适合的人。他有兴趣,躬身入局实践的是自己的世界观。而且20年里,他在江湖中积累的能力和口碑,也支撑他可以用更多的杠杆去推动这种实践。


这种杠杆包括资本,也包括人脉和信任。人品,就是王小川最好的通行证。


王小川的矛盾性和最优解


王小川有怎样的人品?一种历经20年才能看清楚的人品。


王小川似乎不难认识。在他搜狗告别信发出后,不管是搜狗高管,还是普通员工,抑或只是简单有过交集的人,都对他表达着感谢和敬意。很多人谈论起王小川,总能分享一两个关于他很nice的例子。他是如此的亲切。


但王小川似乎又很难理解。很难理解他很早就形成的世界观,很难理解他过去20年里的坚持——这与他很早就展现的最强大脑并不相配。


王小川生于1978年,正是中国迈步复兴里关键节点。并且因为那句“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时代号召,有大环境的基础,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计算机展现出兴趣。


王小川确实也兑现了天赋。1996年的匈牙利,他领衔的中国IOI(信息学奥赛)国家队,实现了全员金牌夺冠的历史性纪录,真正开启了一个属于中国的IOI时代。


后来保送清华,因实习所在单位ChinaRen被搜狐收购,进入搜狐,然后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巨头里最年轻的高管,而且以技术实力知名。


他被精神教父张朝阳引领,所以六个人的班子就想灭掉百度。他也一度被“太上皇”张朝阳放逐,一手开创的搜狗主导权被夺,冷宫面壁18个月……却又意外地在不得志的岁月里,谢绝了所有来自外部的诱惑。


这不像是少年得志、公认拥有“最强大脑”的人,基于计算后作出的抉择。俊杰都识时务,人要往高处走。


王小川的选择,不在最优解的集合里。中国互联网江湖里,所有称得上“大佬”的人,都在小川低谷时向他伸出过橄榄枝。但最终他都以“坚守”为由拒绝。理由是要把搜狗有最好的交付,要给“并肩战斗”过的所有人一个交代。


即便在外界看来,以搜狗的势能和小川的股份占比,完成这种使命,显得知其不可为而为。甚至现在完成使命交付,与搜狗划上等号的数字是35亿美元。


这一身价,与很多同时期互联网巨头、同一批天才所在的公司相比,似乎不算突出。在追涨杀跌、成王败寇的商业世界里,还容易得到轻视。


但当王小川告别信发出,他向7714个搜狐日夜、4083天搜狗CEO生涯道别时,得到的是所有人的祝贺和尊敬。


因为王小川是如此独一无二。不仅指的是他搅动过行业风云,这20年来,生于清华长在搜狐,抗百度击奇虎,断舍阿里联姻腾讯,只有这一人一“狗”。


更关键的是,在一个熙熙攘攘皆为利的时代,在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环境里,在日益职业化的中国互联网世界,他在逆境时的选择和坚守,只有结合他世界观里的东方精神底色,才能得到解释。


这种东方精神,出现在的“内圣外王”的君子要求里,出现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追求里,也出现在“知行合一”的境界描述里。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和文化的影响,才让一个IOI中国最强统治力的开山人、一个有着一颗高速运转和利弊决策的最强大脑的技术天才,一而再作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选择。


王小川或许很早就看清了搜狗的宿命,但他努力到了最后,恪守着“过时”的准则,20年来不以熙熙攘攘的外部名利而转移。于是当他的搜狗告别信发出,才让人意识到,我们如此讲求职业化商业化的世界里,习惯了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人人事事,竟还有人用了最好的20年完成最初的承诺。


王小川完成搜狗最后的交接,走出搜狐大厦,是在2021年10月15日。这一天北京的秋日光景,跟他刚来的那天,很像、很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量子位(ID:QbitAI),作者: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