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宋笛,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程刚的企业即将迎来三场硬仗:双十一、双十二和过年。


其中40%的库存建立在两个月前,平价建仓,剩余60%库存进价已经上涨了5%,而进入十月,进货价已经不是唯一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能不能进到货。


限电、原材料价格上涨。一系列因素打乱了义乌的旺季备产,一些产品的出厂价格出现上涨,交货周期也不断延长,缺货的压力开始通过供应链传导。


义乌是全球小商品的集散基地,每年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小商品,数以千亿记的从义乌发往海外以及国内市场。但这种缺货压力不仅存在于义乌,程刚企业的采购地还包括山东、河北和湖南等地,情况也大致相仿。


终端市场已经出现苗头。


西安的一位日化经销商发现一些品类的产品要等一个多月才能拿到货,厂里解释是缺少包材;一位超市的采购人员则了解到一些诸如小凳子在内的小件产品出现了较难采购的情况。


在北京剩余为数不多的小商品市场百荣国际小商品城中,这样的现象也开始出现:一家塑料制品档口提及最近塑料盆等小商品要等很久才能拿到货;一家服装档口的围巾进货价一条上涨了10元左右;一家陶瓷制品档口也刚刚被通知拿货价要上涨10%,并有可能继续上涨,而陶瓷制品的进货价已多年未曾出现大幅变动。


程刚看来,等到双十一消化完市场库存后,更大的变化有可能会出现。


一、摸不准的交货时间


许勇轻敌了。


一批应该在九月初收到的童装饰品,到现在还有一些尾货没有拿到。


许勇尝试和工厂沟通,要求在15号之前至少能出一大半的货,或者说所有款式都必须出一部分,但即使给了更宽裕的时间,工厂依然做不到,至今还有一些款式的货一件未出。“没想到搞的这么啰嗦”,许勇说。他只能和下游的品牌商解释现在义乌的情况,好在服装配饰是按季推出,现在还有一些时间。


这种交货周期是许勇在义乌从事饰品内贸多年未遇到过的。


作为国际贸易的风向标,义乌一直是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生产、贸易、运输严丝合缝的扣在一起,但现在齿轮晃动了。


许勇以往订单的交货周期基本不会超过15天。以亚克力发卡为例,一些着急的订单,工厂可以拍着胸脯承诺一周左右交货,但现在,问了一圈,已经没有人敢给出一个交货的周期。这个月底定的货,一些工厂只能承诺在年底之前出完,这意味着拿货的周期延长到了接近两个月。


在10月初,交货周期延长的情况就已经出现,不过许勇并没有很紧张,因为他做的内贸批量较小,附加值较高,不需要跑量。到现在,即使是小批量的货,也不一定能保证拿到,一些工厂不接受订制款,只能拿到工厂统一生产的型号。


程刚企业的一些定制款拿货周期也从此前的10天左右拉长到20天左右。


即使能拿到的货,价格也在不断上涨。


一位箱包贸易商最近从工厂的拿货价上涨了接近5%,7~8元的货品每件涨3毛左右,17~18元的货品每件涨5毛左右。


但尽管这样,交货周期依然不乐观,一些货品的交货周期被拖到了年底,这位贸易商尝试催过工厂,工厂只能一遍又一遍的说这“别着急、着急也没办法”,“只能尽量赶、晚了也没办法”。


二、“高速路上,突然堵了”


十月本来是鞋贸旺季,但在过去的二十天里,孟桐的公司在已经过去的20天里,却在过冬,没有产量。


孟桐经营着一家女鞋贸易、生产企业。2020年这家企业出货量约为300万双,今年出货预计只有150万双。


这家以外贸为主的鞋企在南方多地拥有工厂,大约80%商品为工厂自产,剩余20%左右为采购,自己的工厂基本处于一周只能开工两天的状态。


原材料涨价是企业几乎处于停摆的主要原因。


“基本上所有的订单都延迟了,给客人也没法交代,有些订单因为来不及出货,所以被客户取消”,孟桐说。


9月中旬,多地出现拉闸限电情况,义乌也受到波及,根据多位采访对象反馈,目前限电依然严格。


许勇所在的电商园区在9月的时候,每两天限一次电,最近一段时间变成连续停电,许勇了解到的是由于园区这个月的配额已经要用完,所以从24号到月底都可能持续停电,包括照明和办公用电。


10月20日下午三点半,许勇曾经返回园区拿东西时,发现电梯已经停了。


尽管地方政府尝试降低停电的影响,比如不会成片停电,而是有序的调度不同园区在不同时间停电,但这对于生产的影响依然突出——每个看起来简单的日用品都有一个巨大的供应链,停电对于整个供应链的扰动依然是明显的。“就像是在高速路上开车,可能每个人只是轻轻点了一下刹车,结果就是大堵车”,许勇说。


最近发电机开始成为了义乌工厂标配,甚至一些尚能协调用电的企业也不得不买一台柴油发电机放着,“如果你没有发电机,客户不敢给你下单的”,许勇说。


用发电机发电意味着企业的生产成本上涨,程刚测算,在用电这一项上的成本会上涨三倍左右。


因此产业的各个环节也受到了影响,叠接上今年上半年就已经出现的大宗商品涨价,整个原材料市场价格在不断攀升。


孟桐工厂的供应商在谈好价格一天后就提价了20%左右;许勇接触的搪胶工厂原材料也在短时间攀升了80%左右。这家搪胶企业经营者目前还在硬撑着,他觉得价格只是临时涨上去,很快会下来,但许勇的判断没有这么乐观,许勇觉得可能还会持续很久。


“几乎所有的环节都在涨价,比如快递,今年已经涨了第三次了,最近一次涨价给的解释是因为快递公司也要用发电机”,程刚说。义乌地区的快递价格已经从2020年不到一元的低点涨到了目前1.5、1.6元。


这些原材料的上涨也不可避免的波及了贸易商,在消化掉一部分成本后,贸易商的拿货价格纷纷上扬。


三、蝴蝶的翅膀


一只蝴蝶在巴西煽动轻拍翅膀,可能会在一月后引起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而义乌的翅膀要大的多。


尽管拿货价在上涨,程刚目前还不打算在零售市场提价,因为竞争依然是激烈的,对手不涨,他也不敢涨,只能先压缩自身的利润空间。不过,今年双十一程刚企业的优惠力度比往年减弱了一些,大规模的促销不敢做了,只能在一些利润空间不错的产品上做活动。


程刚觉得,上游的涨价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才会最终传导到终端市场,“我们预计到双十一,存货都卖出去后,中间一些批发商会把价格都拉起来”,程刚说。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0月14日披露的数据,9月CPI和PPI的剪刀差持续扩大,CPI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PPI比上月扩大1.2个百分点,因此,CPI与PPI的“剪刀差”又扩大了1.3个百分点,两者的剪刀差在疫情后几乎成为了中国宏观数据的持续现象。


宏观经济的研究者不断再预测这一剪刀差缩小的时间,而一些品类的商品似乎已经站在了短缺和涨价的十字路口。


双十一在即,本应处于高库存周期的电商却出现了反常的迹象。一些生活日用品的店铺型号、颜色出现短缺,同一款式不同颜色的拖鞋被分成两次发货,一些产品的预售周期甚至被拉长至45天,给出的解释均为南方的产能受限。


在价格传导尚未完成之时,一些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受到了压制,特别是在末端的中小企业。


许勇观察到了一个现象,义乌本地的一些小工厂进入了“消极怠工”的状态。


这些工厂一般以家庭为单位,旺季会雇佣临时工,淡季就是一家几口人自己生产。尽管规模小,但这些类似家庭作坊的工厂在义乌当地的生态中依然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些大品牌产品的小配件都会交给这些工厂生产。


由于价格飞涨,利润空间持续压薄,这些工厂纷纷选择停工。“现在开工,算下来可能没有比全家人出去打工高多少,那还不如在家睡觉”,许勇说。


由于外贸订单的规模和利润特征,短缺和涨价体现的更为明显。美国9月CPI同比上涨5.4%,超市场预期5.3%,连续第5个月同比增长超过5%,为2008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


持续近一年的海运价格已经让外贸采购商压力颇高,而近期出货价格的上涨则给予了最后一击。孟桐企业的一些外贸订单在海外港口被客户弃货。目前,这家企业已经基本上停止了所有的客户接单,即使有人下订单,也只能告诉客户有可能要推迟至年底才能出货。“但能等到年底的客户少之又少”,孟桐说。


四、过冬之时,重建信心


如今的情况让孟桐想起了2008年,彼时金融危机席卷全国,孟桐一个数百万的订单在到达大洋彼岸的港口后被客户弃货。这让孟桐的资金链瞬间紧绷,一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但好在和工厂沟通后,用时间换空间,度过了危机。


对于已经从事生产、外贸13年的孟桐,2021年的情况还要更难一些,此前义乌外贸冻卡风波中,孟桐的账户也被冻结了600万左右,至今仍没有解封,而进入十月,供应链又基本停摆。


但她仍然相信供应链有足够的韧性能够度过危机,“生意人还是要自己去把控一下,自己去调整,慢慢的把危机消化掉”。


疫情期间,孟桐就是通过转型跨境电商把外贸单的下降填补上了,目前跨境电商在企业的订单占比已经超过60%。


孟桐目前的打算是先稳住,把手头的订单先尽力消化掉,要准备一段过冬的时间,然后再看看有什么转机,“也许危机过后就是机会,但不能急”。


10月18日,义乌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提出深刻认识做好能耗“双控”,是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任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任务,是做好民生保障的民生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上级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要精准分析用能,科学调控细化方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增量谋划,加快光伏项目推行建设;稳妥实施能源“双控”举措,大力倡导节约用能、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守牢能源安全保障底线。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程刚、许勇、孟桐为化名)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