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丈夫已经先一步前往加拿大。最终,在加拿大众多城市中,这对“准父母”选择定居环境舒适、气候宜人的港口城市温哥华。
九年过去了,这个家庭已经迎来了两位新成员,哥哥Michael和妹妹Michelle。
在孩子两岁之前,Annie一直以为国外的教育就像大家所传言的快乐教育,“不会为择校烦恼,不会为分数劳神”,但是,在经历了孩子在加拿大的升学以后,Annie才发现,事实远非自己想的那样,比如,孩子2岁就开始为考上私校做面试准备,再比如,放学后,儿子所在的班级,几乎人人都在上培训班。
这彻底刷新了Annie对国外教育的认知,“甚至可以说,竞争压力一点都不比国内小”。
当然,除了竞争压力,她还面临着中西教育理念的一些冲突,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大小小的烦恼。用Annie的话来说,在育儿这件事,无论国内国外,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我们跟Annie详细地聊了她的育儿故事。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坚决反对盲目“鸡娃”,也不是要鼓吹报培训班,更不是要去讨论两种教育模式的好坏。
我们是希望更多的父母们能够看完其他父母的教育历程后,留一点时间来思考:
我们该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又到底希望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
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孩子都2岁了,还不开始选学校吗
与大多数移民一样,Annie到温哥华安定下来后,就投入到了语言学习中。每天一边狂补英语,一边期待着新生命的到来。
不久后,哥哥Michael出生了,Annie和丈夫沉浸在升级“新手爸妈”的喜悦中,加上两人工作比较忙,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过孩子以后的教育问题。
但一场聚会,打破了这对新手爸妈的平静生活。
聚会中,有朋友问Annie:
“你家Michael两岁了,你开始给他排学校了吗?”
“排什么学校?”
“私校啊。”
“才2岁,排什么学校,不是还早吗。”
“什么叫才2岁,都2岁了,再不准备就晚啦。”
Annie回忆,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又惊又懵:国外不都是“快乐教育”吗?怎么孩子才2岁多就要开始为读小学做准备了?
为了解开心中疑问,Annie便向这位开幼儿园的朋友请教,得到的答案更是让她大吃一惊。
朋友告诉Annie,加拿大的教育模式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公校,管理相对宽松,平时基本没有作业,即所谓的“快乐教育”;另一类则是私校,名额少,学费还贵,但却是当地家长们依旧“挤破头”都想进的学校。
那就算挤,也要等到到了入学年龄才挤呀,为什么2岁就要开始排学校呢?
朋友告诉Annie,等孩子读完小学或者中学再想转到私校是非常难的,所以如果想让孩子读私校,从Junior kindergarten(幼儿园小班)开始是最好的选择。
一语惊醒梦中人。
随后,在朋友的指导下,Annie就开始带儿子挑学校、准备面试、找推荐人,最终成功进入一所私校。
私校初体验三点十五放学,全班孩子都上培训班
Annie本以为孩子进入小学后,自己就可以松口气了。但孩子入学后,她才发现,漫漫长路刚刚开始,父母想要躺平是不可能的。
Michael上的这间私校一般下午3点15放学,基本没有作业。学校每周的作业就是让孩子们读一本书或者了解一幅画,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想。
于是,Annie就给儿子报了一些培训班,包括中文、阅读、数学等课程。“都是比较常规的课程,像中文,作为一个华裔,肯定是必选学习项目。”
一开始,Annie还担心报的培训班太多了,儿子会反抗。结果让她十分意外,儿子从来没抱怨过。
Annie觉得好奇,便问了儿子,结果,儿子相当不以为然,“班级里的同学全部都在上培训班啊”。
虽然嘴上没说,但是Annie心里还是对当地私校的这种竞争和学习氛围暗暗咂舌:孩子们都对上培训班习以为常了,因为大家都这样。
另一件小事也让Annie印象深刻。有一次,几个朋友家庭一起聚餐,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几个孩子就一起去房间做课外班的作业了,“都是上私校的孩子,没有一个孩子抱怨,孩子们都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所以除了私校自身的课程质量、管理严格以外,这种全员上进的学习氛围也是私校竞争激烈的一大原因,尤其是近几年,竞争私校的华裔越来越多。”Annie回想到,儿子最初上私校时,班上只有两个华裔,大比例还是当地人,其余只有很一小部分是其他移民。
但是现在,这所私校中的华裔比例不断增加,Annie认为,这不仅彰显了祖国的强大、当地华裔地位的不断提高,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家长对教育的重视。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Annie姨妈家的“另一番景象”。Annie姨妈在给女儿选学校时,因为担心私校可能会存在攀比风,就把女儿送到了当地一所比较出名的公校读小学,也报了一些课后培训班。
但是,上了一段时间后,女儿开始给母亲抱怨:为什么只有我要上培训班?同学们都不上,放学后就可以自由去玩了!
原因很简单,当地公校的学生中,课后上培训班的比例极少,于是,Annie姨妈的女儿便成了班里的另类。
后来的小学几年里,Annie姨妈靠着持之以恒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说服女儿坚持上课外培训班,在升初中时便把女儿转到了一所私校继续学习。
育儿新认知不是只“鸡”学习,更重视综合素养
如果说排学校、抢私校是国外教育带给Annie的第一波冲击,那么加拿大孩子的综合素养教育则再一次让Annie直呼“Oh my god(我的天啊)”。
儿子四岁那年,当时还在读Junior kindergarten(幼儿园小班),Annie和朋友偶然聊起了假期规划,朋友说孩子要去滑雪,而且是由老师带着班级里的学生一起去。
朋友还告诉Annie,是老师直接发了滑雪通知,全班都要去。Annie对此有些好奇:直接发通知,万一有孩子不会滑雪怎么办?
朋友告诉她,可以理解为老师默认了全班孩子都会滑雪,而老师的这种默认一般也不会出错,因为确实所有孩子都会滑雪。
Annie又一次大为触动,也因此更加注重对儿子的全面培养。
事实上,Annie已经算是一个十分重视孩子综合素养的母亲了。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到冬天,整个加拿大都会被白雪覆盖,所以从Michael两三岁的时候,Annie和丈夫就会经常带着孩子去滑雪、打冰球。
但经过这次跟朋友的聊天,Annie决定让儿子进行系统地学习,加上儿子自身也对冰球十分感兴趣。“现在Michael的冰球水平已经非常高了,每周都会去顶级俱乐部学习和训练”
除了冰球,Michael还学习了滑雪、足球、游泳、钢琴等课程。“关于培训课程的选择,在学习方面,像中文课、数学课这些,是由我和孩子爸爸给孩子安排。而兴趣课程,则会先带着孩子去体验,然后根据他的兴趣来选择。”
中西理念大碰撞虎爸猫妈也有育儿分歧
除了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教育理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夫妻俩还遇到了“中式”和“西式”的碰撞,以及由此带来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困扰。
与众多中国父母一样,在Michael出门上学前,Annie都会叮嘱一句:在学校要好好听老师的话。然而与中国老师不一样的是,放学时老师叮嘱的不是“回家要好好听家长的话”而是“你们要学会尊重自己,比起家长和老师的话,你们更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
时间久了以后,Annie发现,儿子Michael在步入三年级后,会开始在家里有一些小抗议了。“比如说我和他爸爸说这件事应该这样做,他就会说为什么要做这个,他就觉得老师说了要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经常在一些事情上和我们争论”。
这让夫妻俩有些纠结。加拿大老师说的也没错,一个人要学会尊重自己,但是夫妻俩又很担心,这样下去,孩子会不会变得特别自我。“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要听长辈的话等等”。因此,究竟是要孩子服从管理,还是要更尊重自己,Annie夫妇也经常会和华裔朋友交流,但目前仍旧没找到一个可以调和的好办法。
除此以外,夫妻俩在对待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有些不同态度。Annie说,Michael爸爸可以说是一位“狼爸”,骨子里很传统的中国大家长,对儿子的日常教育十分严格,算是一个中式教育的典型代表,还是个急脾气。“Michael年龄大了以后,因为学校里不是很强调尊重自我吗,他就会在一些事情上和父亲出现意见争执,爸爸脾气急,感觉有时候就很抓狂……就差上手了。”不过,加拿大法律规定,打孩子是绝对不行的,不然就涉嫌违法。
但Annie就觉得这条法律规定挺好的,自己也并不完全认同Michael爸爸的教育理念。“孩子就按照他想要的轨迹成长就好了,只要健康快乐,走正确的道路就可以。我们做家长的只要尽全力为他们保驾护航就足够了。所以有的时候我跟孩子爸爸在教育上会有分歧,比如打冰球这件事,我觉得孩子当个兴趣玩玩就可以了,但孩子爸爸对他的要求就非常严格,经常天不亮就拉着儿子起床练习,希望他比起现在的水平今后可以更好。”
虽然育儿理念略有分歧,但也有一条加拿大法律让夫妻俩的心不断吊在嗓子眼,就是大麻合法化。“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肯定是无法接受孩子接触这个的,也知道大麻的可恨与可怕……所以在这方面,我和他爸爸对Michael的管理都很严格,不希望他碰到一些不好的人或者沾染上这些不良嗜好。”
“中国根”不能丢吃苦精神更不能丢
如何教育孩子留住中国文化的根,是大部分华裔家庭都面临的一个问题。Annie夫妇也是如此,虽然移民海外多年,但Annie夫妇绝不允许孩子丢掉“中国根”,并且十分重视孩子的中文能力和中国文化熏陶。
比如,只要是在家里,Annie夫妇都会坚持跟孩子用中文交流,同时,为了让儿子全面掌握中文的听说读写,还给孩子报了一个中文培训,“我们绝对不希望孩子长大连跟爷爷奶奶交流都做不到。”
除此以外,Annie经常会给孩子讲一些中国传统故事和传统文化,也会去儿子学校里面做中国文化的分享,而且每个中国传统节日都会过,甚至过得比在国内还隆重,比如春节的时候会买中国结装饰家里,还会做一些传统剪纸送给邻居和朋友。“以前我们每年都会带孩子回国一次,但是自去年开始,由于疫情原因,这两年都没办法回去了,只能经常和父母打视频电话。”
移民九年,Annie有时候在和国内的朋友或者亲戚聊天时会发现,在同年龄段的孩子中,儿子在人际交流能力、自信心、体能素质等方面还是比较突出,她认为,这跟日常的宽松教育不无关系。
但Annie也十分清楚,不盲目“鸡娃”并不等于家长丝毫不作为,宽松教育也绝不等于对孩子完全放纵,“尤其是在接触过两种教育模式后,我认为所谓的快乐教育也是有它的边界的。就孩子的成长而言,学习永远是头等大事,而且,学习和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一样,一定会有挫折和坎坷,吃苦精神是必要的人生底色。”
这也快要成了Annie跟国内的晚辈们聊天时的口头禅,“青春年少时,正是读书的好年华,现在辛苦一点,你们才能更从容地选择自己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