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印度军方第13轮军长级谈判陷入僵局,未能化解延续17个月的对峙,看来今(2021)年冬季双方将持续驻兵。从中方新闻稿来看,僵局是因为印度的态度更为强硬。这也提醒我们,中国大陆面临的周边安全问题,不只是东海、台海与南海的三海问题,还有来自陆地周边强权的压力,这都造成中共战略压力,考验着中共高层的定力与智慧,甚至维系陆权实力与增强海权力量的双重挑战。

陆权海权的双重挑战

2020年6月,中印两国军队在边界用棍棒和石块发生冲突,造成20名印度军人、4名中国军人死亡,这是两国过去45年来首次因边界纠纷造成的伤亡事件。两国增兵边境的同时,随即启动了军长级会谈。

自去年对峙以来,中方在拉达克东部的实控线沿线建造了数十座大型建筑物,供部队在冬季停留。印度媒体报道也称,印度已经完成新的直升机停机坪,加宽简易机场,增设新的地对空导弹基地和雷达部署。两国都在边界上驻扎了数万名士兵,并派遣了大炮、坦克和战机以为支援。

▼▼▼被俘印军自证照曝光,加勒万河谷三角地带被解放军实控:

















拉达克前沿地区在1月左右会降到零下30摄氏度,双方军队过去此时都撤回到夏天驻守的阵地,但2020年5月开始对峙以来都继续留在这条有争议的边境附近。这次会谈失败,多少对中方边防构成牵制与压力。同样地,对于陷于疫情和财政困窘的印度也是一大负担,这背后若没有大国的撑腰,很难想像印度有和解放军对峙过冬的底气。

印度对于中国大陆的压力不仅在陆地边界,在海上也对中国大陆形成挑战。印度海军宣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4国“四方安全对话”(Quad)的马拉巴尔联合海战军事演习第2阶段,将于12日至15日在孟加拉湾举行。月初英美加澳荷日等6国才在菲律宾海举行军演,美国为首的军事盟友对中共持续施压,并未随双方同意举行中美高层视频峰会而有缓解的迹象。

印度最近的军事行动透露几个信息:第一,印度已放弃长期以来不结盟外交路线,与美日结盟制衡中国。

第二,莫迪(Narendra Modi)总理是印度教民粹主义者,但疫情处理不当重创经济,失业率1年内从2.4%上升至10.3%,支持率1年之内从66%下滑至24%,只好透过对外强势来维持他的地位以及安抚军方。

第三,印度认为中国受制于台海与南海紧张情势,无暇顾及西边问题,可以通过制造边境事端,一方面呼应美国以交换支援,另一方面可以迫使北京做出一些让步。

中印边境大增兵 将如何搅动台海战云

中印点火图延烧舆论 台湾民主却成助燃剂

被解放军机笼罩的女王:英军奔赴印太的两大盘算



2020年10月6日,在日本东京举行四方部长级会议之前,印度外长苏杰生(左一)、日本外长茂木敏光(左二)、澳大利亚外长佩恩(右二)和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右一)合影留影。(路透社)

预防比打赢战争更难

中印提高冲突的可能性不高,但是上述三点在1962年的中印边界战争中都似曾相识。1954年刚打完抗美援朝战争,又遇上“三年大饥荒”,印度趁机蚕食鲸吞中国领土。1950年代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土地改革失败,造成经济危机,为转移民众注意力,发动战争。当时印度获得美苏两强的支持,自信满满,却错估形势。

近年来,西方世界不断吹捧印度,宣传印度将会超越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不外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利用印度年轻廉价的劳动力,取代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但这次疫情重创印度的生产,迫使订单回流中国。二是扶持印度在军事上牵制中共,将中国拖入龙象两个人口大国的消耗战中。前者已经梦碎,后者仍有可为。

▼▼▼中印争斗更多照片流出:















中国需要能源进口,为了保护运输航道,需投注大量资源拓展海权力量,但面对印度在边界生事,及中亚恐怖主义活动,也必须投入地面部队维系陆权实力。而美国可以专注于维持海上霸权,中国要从传统陆权国家转向成为海陆兼顾的两权国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中共认为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和平环境,也试图证明大国可以不透过战争和平崛起,不称王称霸,习近平坚持两岸和平统一,也是这个逻辑。但以实力预防战争往往比打赢战争更不容易。中国大陆要和平,也要海权的突破与巩固,却面对美国与邻国的挤压,这对领导人的战略定力与智慧将是一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