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言咏,题图来自:东方ic


硕博士竞聘中小学老师的新闻又上热搜了,它一直是个争议话题,这次引爆的缘起是北京师范大学一位生物学硕士研究生说她参加深圳“四大名校”(即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的教师岗面试,进入面试的7人中,4个都是博士,竞争相当激烈。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悲哀,可见就业内卷的程度多么严峻。博士生都挤到中学找工作了,只能说明工作不好找。就算教师待遇提高了,体制内又稳定,还有寒暑假、子弟入学的隐性福利,那也没有互联网大厂香吧?四大名校能跟BAT比吗?再者,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吗?好不容易培养个博士,不去做研究,跑去干基础教育?


这样的评判并非全错,这一现象确实反映了中国的某些现实环境。但是,我不认为这是时代的悲哀,更不认同“悲哀论”者观点中那种把教师放在就业鄙视链底部的潜台词。这种观点背后本质上是狭义成功学的价值观以及对基础教育的轻视。


诚然,人人都想获得更高的收入,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每个人对好生活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当报酬可以满足较为体面的生活水平时,收入是不是越高越好,因人而异。因为决定求职者选择的因素中,收入只是一个权重,尽管这个权重非常大。求职者还会考虑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的强度、工作的氛围以及自身的个性、兴趣与理想。混迹互联网大厂怎么着都比当中小学老师“香”?没别的好出路才去当老师?这样的评判过于武断。如果一个社会这样的观点占据主流,那么尊师重教就只是口号,社会风气也必然是浮躁功利的。教师这个职业虽然不能让人跻身富豪,但一个正常的社会里,应该是可以满足体面生活的,如果不能,只能说明教师的待遇应该提高。


那些认为硕博士当中学老师是“高射炮打蚊子”的人,首先是把基础教育当成了蚊子。但其实,中小学基础教育甚至学前教育,其重要性不比高等教育低,因为它关乎启蒙,关乎根基,关乎最初的塑形。基础打好了,受益终生。正因如此,马云一直呼吁把教育资源向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倾斜,任正非也说,一个国家的强盛是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完成的。民国时代有许多大师级知识分子都曾经在中学任教,钱穆教过历史,朱自清教过国文,朱光潜教过美学。


在欧美,中小学教师一直是竞争激烈的岗位。比如美国,如果没有教学执照,博士后也不能当中小学老师。教学执照又分为临时、初级、专业、永久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标准。想当小学老师,要修“多科教育执照课程”;想当中学老师,则要读“单科教育执照课程”。一个想教化学的人,必须有所有“科学”课的大学学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天文,气象,海洋,水文等,才有资格就读“单科教育执照课程”,如果没有这些学分,则必须先通过单科统考才有就读资格。


在国内,以前是师范生不满足于当老师,而千方百计谋求别的求职路径,读师范只是念大学的一个跳板。现在是越来越多的非师范生也愿意当老师了,教师资格证报考人数逐年走高,说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是一件幸事。


当然,这背后确实也反应了某些值得关注的社会现实:


其一,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求职者对“稳定”的需求,尤其是当经历了新冠疫情让社会突如其来停摆之后,对不确定性的担忧更是加大了这种需求。当人们对稳定的追求超强时,势必削弱探索未知的动力,而这是创新的源泉。


其二,孩子现在想进名校念书不容易,子弟入学可是个大福利,有人调侃说相当于省了一套价值千万的学区房。就医和教育一直是社会的痛点,家有医生,家有老师算是相当让人艳羡的资源了。


其三,不要因为硕博士竞聘深圳名校,就认为中国的教育已经很强大了,别忘了这是一线城市带有光环的学校。那些偏远的乡镇学校呢?别说硕博士了,能留住老师就不错了。


其四,高校扩招这么多年,学历贬值确实是个问题,现在的硕博士数量多,质量不一定高,某种程度上的确导致向下倾轧。


但这与教师职业值不值得从事是两码事,也不能说教师职业是找不到其他工作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教育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而人,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基石,我们需要也理当欢迎更多优秀的人进入教师队伍,我们要为吸引更多优秀的人进入教师队伍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作者:言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