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热搜也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求职、月薪、转行、改业的话题。
内容都挺好的,就是看完有些许emo罢辽
毕竟,近几年来国内就业形势日趋“卷化”,让不少同学的求职压力空前巨大。
受海外疫情影响,2020年归国参加求职的留学生就高达80万。
除了选择去大厂搬砖外,去考公考编也成为了不少同学的不二之选。
就像有人说的,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面对这来势汹汹的海归考公热潮,为了能优中选优,各地不少单位就开启了新一轮招录计划,要求和标准更是一个比一个“狠”...
月初,上海各区都先后发布了2022年度定向选调生和储备人才的招录公告。
历年来,上海的市专项选调和各区定向选调竞争都是相当激烈的。
毕竟福利、补贴什么的一个都不少。
招录标准,说是人均清华北大都不为过。
进一步说,就算是清北出来的也不一定能拿到笔试资格。
所以,当各区发布招录公告后,都能引起不小的讨论。
而今年讨论最多的,莫过于是上海闵行区的招录公告。
先说国内符合条件的高校名单,为30所。
几乎清一色的985、211、双一流,这也没啥可说的,算是一直以来的老传统了。
然后是境外高校的要求:(报名选调生的话)如最高学历是从国外大学毕业,毕业院校须在QS、U.S.NEWS、ARWU、THE世界大学排名最新榜单中位列前200名。
且还有一个硬性规定,即本科学历必须是国内双一流高校,国外硕士研究生学制需两年及以上。
这么看来,以一年制为主的英国院校是要被排除在外了。
所幸,并非所有地都这样。
像上海的青浦区和宝山区,境外学校只要是排名全球前200名的都是符合标准的。
青浦区招录标准
宝山区招录标准
公告一出,已经可以想到评论区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更多的是,有同学开始担心自己的英国硕士学历是不是变相贬值了...
大家都知道,英国硕士研究生分为两种:授课型(Taught)和研究生(Research)。
前者学制绝大多数是一年,后者是一年或稍长。
相较于美国和澳洲来说,英国的一年学制,可以说是比较短的。
一年制硕士只是减去了学生在校实习和做研究的半年或一年时间,授课时的课程内容以及教授水平并没有“偷工减料”。
此外,一年制硕士默认学生在本科阶段打好了基础,因此在课程体系中不会纳入基础科目。
简单地说,紧凑且高效,可以说是是极具实用性的人才培养方式。
那么,又为什么会出现针对英国一年制硕士的偏见呢?
还是“第一感觉”的刻板印象问题,因为留学生常读的授课型硕士只要一年,这让人会产生一种会不会“过于轻松”的错觉。
除此以外,英国的一年制硕士减去了学生在校实习和做研究的半年或一年时间,使得同学们在工作经验这方面的优势减少。
对于许多用人单位来说,在进行招聘的时候,都会看学历背景以及工作经验这两个指标。
也就是说,和国内硕士相比,读一年硕士加两年工作经验,在三年过后明显起点会高一点。因为你既有学术经验也有工作经验,这也成为了不少HR的“至优之选”。
同时,还有部分海归生在面试中表现不佳,进而加深了用人单位的刻板印象。
借此前的职场综艺《闪闪发光的你》来的应聘者来打个比方。
在节目开始的面试中,有一个争取投资人意向金进行的路演阶段。
一位来自帝国理工学院的候选人就因没掌握好度“翻了车”。
因为在路演中讲述太多社会责任感的价值阐述,而忽视了较为基础的商业模式与投资回报周期,所以被面试官直接fail掉。
对于HR来说,他们要在一大群高学历面试者中百里挑一,找到性价比最高的、最合适的人才,从而完成自己的KPI任务。
而在一年的学制中,很多同学是没有经历实习的,再加上高压的课业紧张,很难预留足够多的时间来提前找工作。
综合之下,也就出现了部分海归生面试表现不佳的情况。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选择回国就业、创业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据《2020海归人才求职趋势报告》显示,去年海归人数大大增加,其中应届生的占比达到了六成,应届生的人数更是同比增加了72.9%。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似乎都在逐步走向“学历通胀”时代。
就像最近频上热搜的“深圳教育热”。
在深圳中学今年的新入职教师名单中,物理及化学学科新入职的老师几乎全为博士或博士后,仅有一位是硕士学历。而毕业院校也多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
可以说是相当人才济济了。
无独有偶,该校去年的新入职教师名单中,英语组更是云集了几乎来自QS榜单TOP10的海归留学生。
在一个“镀金”时代,我们更需要认识自己本身的价值。
当挑战向你迎面而来时,不能只是一味地逃避它,也不能终日诚惶诚恐地投鼠忌器。
要做的应该是在自身做好准备的条件下,正面迎击它。
正如你当初选择留学的原因,是希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这份初心,其实对于现在的你来说,同样适用。
在面对压力时,有的人会失控,作茧自缚;有的人则会自我调整、破茧重生。
与其面对改变不了的大环境自怨自艾,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