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文明、文博知识的科普方面,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解放孩子童年和走进博物馆、培养人文兴趣,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10月6日,著名考古学家、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复旦大学教授陈克伦先生的最新专著《瓷器中国》由上海书画出版社推出,并在上海三联书店举行了新书首发式。



《瓷器中国》


多位文博知名人士和文物爱好者、各年龄段读者济济一堂,聆听了陈先生面向公众的中国瓷器科普讲座。他交游甚广、履历丰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知名博物馆都有他考察的足迹和精湛摄影图片;科普讲座自然让听众们如痴如醉!

01 三十年藏的美酒

这本专著从一般读者而言,是了解三千年中华瓷器文明的绝好教材。于我而言,则是一本等待了三十多年的课外学术著作。因为,1985到1989这四年时间,我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阶段求学(专业是理论为主的历史学);而同宿舍四年的上铺兄弟石建邦则是实践为主的文物与博物馆专业,这个专业在当年也是国家首次开设的新兴专业。如今,石建邦的同专业学子们基本上都是国内博物馆行业的领军人物;而当年石建邦和同学们的瓷器老师就是留校执教的陈克伦!



198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期间的陈克伦考察敦煌


1951年出生的陈克伦,曾任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在1978年考取厦门大学考古学专业之前,他插队当过知青。具体地方就是小平同志也曾下放过的江西省新建县(2015年撤县为区)。插队两年后即1971年,陈克伦因各方面表现优秀被选拔进入了南昌齿轮厂工作,这是家专门制造坦克和拖拉机齿轮的中央企业。他在厂里做了七年翻砂工,专门为厂制机器配零件而每天干活的内容都不一样。对于这段经历,生性乐观的陈克伦后来和晚学说:这就学到很多技术!



陈克伦大学期间在考古发掘现场


“文革”结束后的第一件改变中国社会文化心态的大事,就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全力推进的恢复高考、且不设限制性门槛(尤其是取消了“单位领导批准报考”的原有条款)。陈克伦在第二年选择了高考。从报名到考试只有二个月的准备时间,但天道酬勤和原有文化底子的支撑,使得他的高考成绩在南昌名列前茅。后来他受到了很严格的专业训练,大学期间就走遍了当时中国主要的考古工地。大学本科毕业后,他最初分配在浙江博物馆工作并成为业务骨干。后来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他报考复旦大学文博硕士专业并于1984年录取;他的导师则是泰斗级历史学家和文博权威杨宽教授。这样,石建邦等就有缘和他结识。



上海文博知名策展人石建邦在新书发布活动中发表讲话


文博专业的同学,挺关心国家考古挖掘的,每有简单的新闻通讯(当时主要是广播),就会让大家兴奋一阵子但并不解渴。因为陈克伦到过这些地方,自然广受同学们的欢迎和追问。那个阶段一方面是大学校园里兴起了中国文化热,另一方面复旦大学周边还是农田、附近的五角场还没有什么娱乐设施。于是,图书馆、历史系资料室和夜间课堂讨论,往往是青年教师和本科学子常规交流的渠道。



“三十年藏的美酒”终于上架


青年教师们常常很大方地借给我们其学术藏书或学报资料,石建邦等常在卧室熄灯后、利用走廊的照明灯继续研读。我当年感兴趣的课题是银元和铜币,不过也打听陶瓷方面的专著(当年陶和瓷在学术研究上并不分家);但总觉得陶器方面的论述比瓷器方面的成果要丰富得多,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显然接触瓷器为多。我就一直想:要是有一本图文并茂全面介绍中华瓷器文明的专著就好了。1991年,陈克伦调入上海博物馆工作;我被安排在上海社科院从事发展规划类研究工作,偶尔在市委宣传部牵头的会议上和陈克伦有所交集。而此番他推出最新专著《瓷器中国》的消息,就是石建邦告诉我的;这对我而言是瓶三十年藏的美酒!

02 瓷耀中华三千年

在《瓷器中国》一书中,陈克伦安排了丰富而精美的瓷器图片。很多是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大英博物馆等海内外著名文物,图片往往是他亲手近距离甚至零距离摄制的。这种带给读者或讲座演示中带给观众的美感享受,就宛如一条中华瓷器文明的河流,静静地在身边流淌着诗情画意;而这一文明河流的航标就是陈克伦的精辟认知,包括中国瓷器的起源、流派和对外交流等。



陶与瓷,关系紧密,又有所不同


如关于瓷器的起源,陈克伦教授就开明宗义地指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广袤的土地、丰富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辛勤劳作,不断探索,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出现和传播,促进了物质文化史的大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飞跃。沐浴在四大文明光环中的人们不应该忘记另一项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这就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融实用与审美于一体、工艺和艺术相结合的奇葩——瓷器。它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最好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是历代工匠利用和驾驭自然力的产物。”



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心血


他还诗意般地强调:“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与心血,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他在《瓷器中国》中还告诉读者:在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商代早期,出现了比陶器明显进步的原始瓷;它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原始形态,是瓷器的初级阶段。而随着瓷器时代的来临,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江南文化开始日益兴旺。



瓷器在中国北方、南方各具鲜明特色


陈克伦教授参加的考古工作和学术研究表明:青瓷是最早出现的瓷器类别,因其表面施有青色釉层而得名。青瓷的胎、釉中均含有适量的氧化铁(通常比例在百分之三以下),经高温烧制而成。其釉每每呈现青绿、青黄、淡青、翠青、粉青等各种优雅悦目的青色,通称为青瓷。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最早发明的就是青瓷。本世纪的出土文物足以显示:青瓷出现在公元100年左右。而到东汉的中晚期,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如今的浙江上虞等地就出现了完全成熟的青瓷产业。随后的各个朝代,瓷器的流派逐渐丰富起来并得到官方的支持而成为财富的象征。



中国五大名窑


我在以往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就获知,无论是亚洲还是欧洲、中国瓷器都曾经领数百年风骚而成为其上流社会的馈赠。陈克伦教授明确指出:瓷器“不但是中国人艺术欣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对象,还大量用于外销,有着庞大的海外市场,在海外广大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年瓷器从丝绸之路运往海外,如今,乌干达留学生罗伯特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制作一带一路主题的瓷器作品


他和其他考古学家的共识是:瓷器、丝绸和药材自古以来就是中外交换、赐赠和贸易的三类大宗商品。陈克伦教授还告知:“从唐代开始,一艘艘海船满载着各色中国瓷器销往世界各地。元代的青花瓷器是伊斯兰世界十分欢迎的生活用具。明代以后还出现根据外国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专门定制的瓷器”。而这些年代久远的文物瓷器,广泛地分布在亚非欧。

可以说有文字记载以来:瓷器一直在护佑着中华民族。就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西方市场对华封锁之际;外贸事业仍然通过瓷器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东南亚传统经贸国家、部分持中立主张的域外国家,实现了双边贸易和出口创汇。明年是中国和日本关系正常化五十周年,而当年破冰的一大举措就是景德镇的出口。

03 双轮驱动更自信

从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开始,景德镇瓷器就纳入了国家专项出口创汇年度计划;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中,景德镇瓷器产业得到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并且从1950年开启的国家元首外交中,景德镇定制瓷器就毫无悬念地成为国礼。







新中国前三十年,用于出口创汇的代表性景德镇瓷器


瓷器外交国礼的第一个佳话就是:毛泽东主席赠送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七十寿辰的贺礼即一套以水浒故事为题材的景德镇定制瓷器,瓷盘上还印制了“替天行道”的水浒术语。斯大林询问了当时苏联的汉学家罗高寿(《水浒》俄语版的翻译者、曾任驻华大使),对方告知“中国同志决定抗美援朝就是替天行道”。值得指出的是:这套瓷器由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策划主题设计,由当时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著名先烈方志敏的弟弟)负责监制;国礼的落款则为中共江西省委。更让后人感慨的是:早年方志敏指挥的红军部队曾经攻占景德镇并电报中央苏区人民政府的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的电文回复中除了祝贺、更强调保护好工匠并向之介绍红军和共产党的主张。而1950年,制作水浒主题瓷器的正是这一批工匠。







毛泽东主席赠送给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七十寿辰的景德镇瓷器贺礼


后来,新中国领导人为了打破外交固有格局展开了和西方的交往。在接待尼克松访华时提供的国礼中,除了龙井茶、苏绣等;周恩来总理还为尼克松夫人提供了一套景德镇水果瓷盘。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出访日本,也以景德镇瓷器赠送给日本皇室。随后,景德镇瓷器业就和日本同行建立了工艺交流关系并维护到今天。如今,中国和俄罗斯更是战略伙伴关系,普京总统的生日贺礼中也少不了景德镇!



2001年,陈克伦教授陪同美国前总统卡特参观上海博物馆


在陈克伦教授《瓷器中国》进行首发式的今年国庆长假里,我抚今追昔、深感双轮驱动才能更加巩固我们的文化自信。什么是双轮驱动呢?就是一方面要进行瓷器文明的科普教育,让她走出以往文人雅士自我欣赏的小圈子;让她走向大众、走向社会、亲近家庭、亲近孩子。另一方面就是大力促进瓷器出口贸易,在一带一路的国家倡议中,让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瓷器产业焕发崭新的魅力以赋能发展。也就是说文化和贸易这两个轮子一起驱动,才能形成新时代的瓷器生产力!



陈克伦与石建邦


瓷器文明、文博知识的科普方面,目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解放孩子童年和走进博物馆、培养人文兴趣,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我的大学上铺同学石建邦作为文博主题策展人和科普作家,正在收获越来越多的知音;他深入浅出的文章(最近则是介绍鲁迅书法手迹美感)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发表之后,总有中小学校长推荐给学生社团加以研读。



三联书店《瓷器中国》首发式主题活动场景


而在三联书店《瓷器中国》的首发式现场,参与者中年龄最小的则是六龄童、汇师小学一年级的刘佳媛同学。小小年纪的她,已经参观过上海博物馆、临港的航海博物馆以及杭州的西溪博物馆等多家场馆,近距离地观摩珍贵文物。陈克伦教授为小朋友兴致勃勃地在《瓷器中国》扉页上签名留念后,还特地嘱咐刘佳媛“这本书你读初中时就可以看得懂了”。可是小朋友回家后却兴奋不已,品读了几天后询问我这位忘年交——“汝窑烧制了最厉害的中国瓷器,它参加中国进博会吗?”



刘佳媛同学向陈克伦教授赠送自己参与制作的汇师小学巾帼黎明寻访地图


我觉得六龄童刘佳媛,多少看懂了一部分《瓷器中国》的内容。于是也就坦然告知她:中国古代的汝窑工艺,在最近二十年已经得到基本破译;河南省目前已经出现二十多家能够相对精确仿制汝窑工艺的瓷器企业,去年就来上海参加了第三届进博会。





河南元素和汝窑瓷器亮相第三届进博会




以石库门为主题的进博会国宴瓷器一览


再过三周,第四届进博会就要在上海隆重举办。本届进博会,除了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汝窑等中国瓷器代表企业,德国、英国、丹麦、瑞典和日本的瓷器企业,也会在进博会安置展台。可以说:一场瓷器贸易盛会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