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条新闻登上了热搜,来自开封的五名女孩,以“开封犹太人”回到家乡的名义,正式移民以色列。

此事一出,立马引起轩然大波,人们无不好奇,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这铁一般的事实中,为何会在开封多出来这么一个“犹太人”群体?



开封犹太人的起源:从耶路撒冷到世界各地

犹太人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带有“流浪”性质的民族,除了吉普赛人以外,很难找到与其类似的民族或组织。

这一切都起源公元一世纪左右,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是如日中天的罗马帝国,由于不满于罗马帝国的压迫,犹太人与罗马人之间爆发了频繁的战争。



最终在第一次犹太战争之后,犹太人战败,不得已从自己的家乡耶路撒冷离开,开始了数千年的流浪之旅。

在千年的流浪之中,犹太人行走于世界,几乎在每一块大陆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其中自然也包括东亚地区。



根据历史记载,犹太人群体到达中国最早可能发生在汉朝,那时丝绸之路刚刚开通,一些人可能正是由此进入到中国。

而到了唐朝以后,犹太人进入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件并不罕见的事情。

考古学家曾经在新疆丹丹乌里克地区,也就是当时的安西都护府,发现了一些希伯来语言的古代文书,希伯来语是犹太人的主要语言,这份文书的内容是一份商业函件。

经过碳十四测定,其年代大致产生于公元八世纪左右,这正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刻。



除此之外,在当时的西域文化中心敦煌也找到了关于犹太人的踪影,在敦煌千佛洞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份希伯来语的犹太教祷文,同样是八世纪的产物。

为何在佛教建筑中会发现犹太教的物品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在当时对于宗教的开放,与欧洲历史上大规模的宗教战争不同,我国在宗教方面历来都是极其包容的。



到了宋朝时期,关于犹太人的踪迹有了更多更为详尽的记载,根据史料记载,在宋朝时期,曾经有一支犹太人前往当时的首都“汴梁”向宋朝皇帝进贡西域奇珍,因此受到了皇帝的喜爱。

随后皇帝便下诏,准许其“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也就是说,让这些犹太人族群,可以在继续保留他们信仰的同时,在汴梁城中生活。



关于开封犹太人的先祖来路,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来自于当时中亚盛极一时的可萨汗国,由传统丝绸之路进入中原,二是途经当时的印度,并从缅甸北部进入我国,走东南亚线。

这两种说法各有各自的道理,但是在千年“流浪”之中,犹太人的脚步早已遍布各地,两地都有犹太人的踪影,究竟谁对谁错,谁也说不好。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在称呼犹太人时往往使用“蓝帽回回”或者“术忽回回”,而在民间则有一个更加通俗的叫法,那就是“挑筋教”。

这种说法主要源自于犹太人不吃动物筋腱的习俗,在犹太人族群中宰杀牛羊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剔除动物脚筋的习惯,“挑筋教”也由此得名。



居住在开封期间,这些犹太人没有遭到任何歧视,他们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生活。中国人的这份尊重,对这些犹太人而言非常重要,要知道在整个欧洲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待见”他们,从古至今对犹太人的剥削与驱赶从未停止。

而在中国,他们不但可以获得正常人的生活,甚至还能参加当时中国的科举考试,并且有很多人因此当上了官员。

例如因“奏闻有功,钦赐赵姓”的犹太人医士俺诚,后来历任广东参政的扬州的犹太人进士左唐等等,数不胜数。



直到清朝康熙年间,依旧有犹太人参与科举考试在中国做官的事例,那就是福建漳南道按察司佥司赵泱乘。

在这样近乎于“幸福”的生存环境之下,开封犹太人族群也迎来了壮大,他们的人口最多时曾经达到过五千人的规模,可谓盛极一时。

不过随着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这些人最终都或多或少遭到了同化。

早先犹太人有着一整套复杂的习俗与传统,有人根据这些习俗编写了一套信息海量的书:



在这本书中,从祈祷到许愿,从个人卫生的保持,再到屠宰牲畜的流程,全都有着严格的记载。

然而在开封犹太人中,这些习俗也逐渐遭到了抛弃,没有一个人能够原封不动地坚持下来。

在来到开封以后,犹太人均依照原本姓氏的音译改取了汉族姓氏,其中主要有七姓八家,分别为艾姓、赵姓、张姓、石姓、金姓、高姓和两家李姓。

随着不断通婚,开封犹太人中不少人都逐渐放弃了传统犹太教信仰,尤其是在饮食方面,就连最为著名的“挑筋”习俗都已经逐渐没落,鲜少有人遵守。



除此之外,犹太人标志性的“割礼”在开封犹太人群体之中也逐渐遭到了废除,至于繁杂冗长的犹太教教义那就更难推广了。

直至今日,开封现存的绝大多数犹太人后裔都对犹太教教义一无所知,犹太传统节日也没有人过,与汉族近乎无异,甚至一些著名的禁忌,也没有人遵守,例如禁食猪肉。

经过调查发现,在经历了近七百年的漫长历史之后,开封犹太人的“七姓八家”中,张姓和一家李姓已经先后湮灭,而其余仅存的六姓犹太人后裔均食用猪肉,换句话说,真正意义上的开封犹太人,早在历史长河之中已经“灭绝”了。



开封犹太人的重新发现

为何这一族群会衰落呢?一方面,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在几代人的通婚之中,开封犹太人已经逐渐失去了自己族群的特征,另一方面,那就是各种各样的“随机因素”了。

1642年,黄河决堤,开封整座城遭到冲毁,城中的犹太人虽然侥幸逃生,但是其大多数成员也因此搬离此地,下落不明。

几年以后,一部分幸存的犹太人陆续返回了开封,在这里重建了他们的会堂,并且重新编撰了当年遗失损毁的经书,但此时犹太社区已经明显元气大伤。



然而“祸不单行”,到了1841年,黄河再次发生大规模决口,在这场事故中,犹太会堂再次遭到了毁灭性打击,然而此时的犹太人群体人数已经十分稀少再加上信仰的逐渐缺失,再也没有人进行过会堂的修复工作。

1850年开封犹太人群体中的最后一位拉比去世,至此开封犹太人中再也没有人认识希伯来语言了,犹太宗教生活和犹太人的自身身份识别自此宣布彻底终结。

之所以重新为人所知,则要得益于在明朝末年,意大利人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访问中国。自此开始了欧洲人对开封犹太人的研究。



在利玛窦之前,犹太人在中国的存在已经鲜为人知了,而当利玛窦在中国传教之时,偶然遇到了一个开封犹太人艾田。

当他看到一个基督教图画上的玛利亚和幼年耶稣时,他立马认出了两人,同时还指出了旁边的利百加和雅各。

这些都是圣经中的经典人物,艾田的举动让利玛窦大吃一惊,他实在无法想象在这遥远的东方居然有人能够对《圣经》中人物如此熟悉,立马与艾田展开了攀谈。



经过调查以后,他才意识到,在中国开封有着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犹太人群体。

随后,利玛窦委派了一个耶稣会士跟随艾田探访了开封,在那里看见了早已破旧不堪的犹太会堂,以及大量的文字材料和经书,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



不过在当时,利玛窦并没有与艾田进行深入交流,毕竟在西方语境之下,犹太人一直以来都是一些极其“贪婪恶劣”之人。

因此利玛窦与艾田唯一的进一步交流,便是高价收购其手上的古董经书,在利益的趋势之下,开封犹太人所保留数百年的经书绝大多数后来都被西方传教士购走,至今已经流散世界各地。



不过利玛窦的到来对于研究开封犹太人并不是毫无帮助的,在他的手稿之中显示:截止到16世纪晚期,开封只剩下了十到十二户犹太家庭,仅几十人,还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1850年,开封犹太人第一次遭到“危险”,太平天国爆发以后,洪秀全等人所组建的拜上帝教要驱除异端。之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才回到了开封,数量上大大减少。



苦难重重的回乡之路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民族识别上,开封人并没有被单独划分,其中一部分融入到了回族,另一部分则融入到了汉族。

1987年初的统计数字显示,开封市共居住有犹太人后裔六十六户,159人。

其中石姓三十一户,64人;李姓十二户,42人;赵姓两户,11人;艾姓十七户,32人;金姓两户,7人;高姓两户,3人,共计318人。

随着这些年社会秩序的稳定与经济上不断发展,开封犹太人的数量也逐渐稳定增长,至今已经有两千人左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交往逐渐增多,一些“开封犹太人”的民族认同感逐步复苏,逐渐不满足于现状,甚至其中赵姓和李姓的一些家庭在进行户口登记时欲将民族改为犹太人或犹太族,只不过未能成功。

一些人萌生了回到耶路撒冷的想法——自从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后,对外欢迎全世界的犹太人回归。

“开封犹太人”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基本完成汉化,但依然在此行列之中。

对于回归以色列的决定,其中大部分人表示断然拒绝。



然而也有一小部分人认为可以考虑,例如开封犹太人后裔金广元,金广元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早在1999年的时候,他便带着妻子和刚刚高中毕业的女儿前往了以色列,希望办理移民。

甚至还为自己取了一个希伯来名字“索罗门”,然而在听到他们的经历以后,却遭以色列官方拒绝表示拒绝。

因据犹太教律法《哈拉卡》规定,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和犹太母亲所生的人都属于犹太人。

同时根据以色列于1978年出台的《回归法》也显示,想要回归以色列必须要有正统犹太人的身份,而在正统犹太人的传统里,是母系社会传承。



然而在多年汉化以后,开封犹太人身份传承早已经变为父系传承了,与《回归法》所说内容相悖,严格来说,他们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犹太人”了。

目前,这些开封犹太人想要回归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重新皈依犹太教,并且经过以色列官方考核,只有通过一场考试才能取得当地国籍。



皈依者需要先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教的各种教义,只有最后通过了各种考试和考察之后,才能正式“皈依”,成为犹太教的一员。

因此,这条方法一经公布便立马劝退了很多想要移民的“开封犹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