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di Constantin on Unsplash。中国和非洲这要开始大干的气势不是假的。民资要是放开了整,往非洲这么猛扑过去,中国人吃苦耐劳在当地甩开膀子大干,效应带动起来,这就是一沸腾的大陆。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预示着重大的战略转变,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全球经济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风云之声(fyvoice),作者:陈经,写于2006年10月,虎嗅有删编。



商品期货的平均价格过去四年涨了一倍。几种明星商品原油、铜、镍、锌等涨得更多,经历了历史罕见的暴涨。这些主要商品中,中国进口原油排第二,其它是绝对第一。从增量角度来说,中国的份额更加可观,某些商品,其它国家的需求实际在下降,中国的增量占比超过100%。所有数据无可争议地表明,中国需求是商品期货价格上涨的头号“真实”动力。


投资者陆陆续续知道了,商品期货因为中国需求这个头号原因将大幅上涨。最后,所有人都知道了。中国的明星交易员刘其兵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在铜价1500美元的低水平建仓。这很可能因为他对中国经济更熟悉。铜价如所预期的涨至3500美元。涨幅已经“很高”了,他在这个价位转手放空单。可惜的是,世界经济却并非如他所想象。


中国效率不断提升的世界工厂慢慢成形,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配套齐全的低成本工业体系。世界各国通过贸易、投资、产业迁移,与这个体系的合作不断加深。发达国家原来的高成本工业体系慢慢转移到中国,有些是整个产业,有些是部分环节。这个过程中,全世界享受到了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实惠,各种层级工业成品的价格不断降低。


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因为这个基本面的变化,相当容易控制。传统宏观调控理论需要加息来打低通货膨胀率,现在多了一个选择,就是扩大与中国的贸易。加息会损害经济增长率,扩大和中国的贸易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障碍(中国遇到的反倾销之类的贸易摩擦虽然是新闻热点,但只占总出口很小一部分)。在一个需要财富需要增长的世界里,如何选择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以及911袭击带来的恐慌情绪中,经济增长显得那样可贵。


于是,2001年底,中国加入了WTO。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把利率降到了1%的超低水平。接下来的好年头里,世界经济一片兴旺之景,全球经济增长冲上5%的可观数字。四年中,中国的贸易额年均增长28%,是过去十年的一倍。世界各地股市纷纷探底回升,新兴市场更是一轮壮观的超级牛市。



这样一片荣景中,低利率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成为最大的不和谐因素。当一个政府发现印更多的钱并没有通货膨胀,那么它当然会印。无论是国际货币美元还是本地流通的人民币都是如此,你争我赶印钱,消费社会更多消费,投资社会更多投资。低利率,借钱成本低,投资买基金炒股票炒期货,太容易赚了。利息低,资金存银行而不去投资显得很傻。


实物生产,发达国家早过了这个阶段了,占GDP百分比不高,金融资本,才是最高级的经济。低通胀低利率高经济增长,非常合适的炒作空间。全世界的有钱人太多了,钱生钱的游戏产业化的程度已经到了吓人的程度,地球上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在这个行业里折腾,用令人信服的数据说服人们投资才是更聪明的理财方法。


这样一个图景里,银钱的供给增加了,流动成本降低了,人们的投资意愿高了,一切因素都有利于“流动性”向更高发展。一来二去,就成“流动性泛滥”了。各国的政府、基金、阔佬们都觉得钱不是问题,用钱做什么事才是问题。


在中国,各级政府领头,全国都忙着“钱变物”。利息也确实低,但与世界的通行逻辑不一样,这并非投资冲动的主要原因。外贸顺差加FDI再加热钱,每年从外国涌进很多钱,发生输入型的流动性泛滥。


中国可怜的股票市场,九成五以上散户赔钱,已经失去吸引力。期货市场关注的人不多。往境外投资更是不可能,开放手续还差很远。笼统地讲,就是“钱生钱”的行业不发达。所以,有钱多半是存银行了。再加上人民消费信心不足提前储蓄,一举弄出了世界超高的储蓄率,银行利息高低对国民储蓄意愿影响不大。


在这种奇怪的逻辑下,房地产因为有块地有实物放在那里又较为值钱,成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唯一炒作场所。但即使是房地产,由于盘子仍然不够大,一会就炒到令政府警觉的价位加以调控,吸收不了多少资金。因此,资金的流动性的大头,通过银行表现为政府投资。中国流动性泛滥的主要故事,在内部表现出来不是炒房,而是政府投资白热化。


由于中国的外汇管理机制,流动性泛滥的对外表现就是外汇储备超高。这些钱从原理上来说已经归政府所有,而且只能在境外使用。但中国似乎对此局面准备不足,也没有经验,手头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于是仍然按照过往安全性的原则,即使搞些投资,也只是买低风险的外国债券,是一种鸵鸟式的应付政策。对外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实物经贸往来上。对内对外忙的都是造东西买东西卖东西。


在世界市场上买卖期货,中国政府也小小地干一下,但基本是用最简单的“套期保值”逻辑,锁定一些利润,并不会主动兴风作浪。都是人民的钱,挣了好说,亏了算谁的?那股票期货价格上上下下波动剧烈得很,没经验,不敢。


但在世界范围内,敢于兴风作浪而且经验丰富的人多得是。像中国这样搞“钱变物”太保守了,增值太慢。既然流动性泛滥钱来得容易了,再不搞“钱生钱”,那就是脑子不行。只要有场所,有由头,有人气,“钱生钱”的游戏就能开搞,聪明人捞钱太容易了。


传统的“钱生钱”场所,是股票市场。但有一个麻烦,就是想象空间不大。都炒几百年了,人都比较熟悉了,各国的投资机构都拿股票当主力市场。前面才刚玩了个 “网络”花头,才过去没几年,要风云再起只怕还要天时地利人和慢慢积聚。所以,全球主要股票市场是“恢复性”地上涨。但也有例外,就是“新兴市场”,这个还有不少想象空间。


到底啥是新兴市场,一般投资人哪里知道,还不是听新闻吹,听大投行大分析家引领风向。高盛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天才地设计出一个 BRICs,金砖四国,除了中国不让炒没炒成,都炒上去了。不久前又弄出一个N20概念,next 20,又列出20个“有希望”的中等国家。


但新兴市场容量还是太小,远不足以吸收巨大的流动性泛滥。全球股票市场吸收的资金和从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黄金名气很大,但通共也没有多少在市场上卖,炒炒高也就那么回事。真正有革命性变化和革命性影响的,是商品期货领域。


以前的国际商品期货市场,虽然也有炒作,但相对来说是起稳定价格作用的,有了期货生产厂好锁定利润,能提高生产营销的效率,这方面是主要功用。偶尔爆出一个尖波,一般是国际局势突发事件影响。


但现在已经不一样了,在商品期货市场上扎堆厮混的资金有了数量级的增长。一些金融机构可能从前都没有干商品期货的部门,现在一般都有了。在投行里搞商品期货分析的人也是数量级增长。如前所述,中国是对商品期货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上档次的机构也得有专门分析中国动向的高手。


中国经济增长固然可观,但是这些年在国际上热成这样,商品期货上的放大效应脱不了干系。中国2004年上半年小小的加了一下息,其实只是个姿态性的动作,可没想到国际市场反应会那么大。


当先知先觉的刘其兵在铜价3500美元兑现利润,按照常规动作转手作空时,他这个小鱼没有想到,大鱼正在后头。而中国,就是猎物。



中国倒不是没钱,而是金融监管投资技术等软实力不行。机制遗留问题大,缺人才,动不动就吃亏,历史证明确实是不行,不是妄自菲薄。所以干脆就关门自搞,肉烂在锅里,由此引发的财富分配问题很大。好在还知道关门,经济大势也不错,资本外逃没有致命,挺过去了。


加入WTO时,金融货币自主权是头一个要顶住的。货物贸易作了些让步,金融上基本顶住了。到现在股票只开了个QFII要审查意义不大,货币没开放,升值慢得象爬,外资买房要资格,不正经的外资要进来,渠道七歪八扭不太顺。一句话,中国不配合,国际资本炒中国炒得很不痛快。


中国再怎么小心,与实物进出口有关的大宗商品被人狠剁一刀是逃不了的。这几年着实多付了不少原料钱。国际投行们的逻辑是,中国政府在大搞建设大搞生产又缺资源,手里钱还偏偏真不少,还没经验不会弄,是“钱多人傻速来”的头号苦主。


刘其兵在3500美元放了巨量铜空单被基金抓住逼空拉上4000美元时,局势本来是很清楚的(前文有误,他1500美元买的20万吨铜是现货,没有兑现利润而是放在国储局)。但中国方面无论是舆论还是管理者都显得经验不足或者不知深浅。


2005年底国储局大张旗鼓在国内搞了两次储备铜拍卖,并且短暂地打下了铜价。国内有些媒体据此说什么“基金惹祸上身”,完全是不知死活的昏话,当时我就觉得要糟糕。国储局开始摆出的“查无此人”的赖帐姿态是能让期货交易所与逼空基金头疼,但如果对中国的行事作风有所了解,就知道赖帐影响太坏, 长远损害更大,也是不可能的。后来铜价直线突破到8000美元去了,以前拍卖掉的都亏了。国际基金的人得意地讽刺说,“不要卖你没有的东西”


中国只能说是稍作抵抗,在国内卖了些储备铜储备糖,媒体上放些发现大油田之类的“好消息”,外面虚张声势谈两下,最后也没起多大作用。铁矿石谈判年年失利。无论是铜还是糖,这边中国刚卖储备,那边就是一通狂涨,成反向指针了。战术上基本不值一提。


这我们必须老实承认,不能粉饰自吹,各种原材料让别人把价格拉上去了,中国方面资金做空没挡住还亏了不少,宣传上也不是对手。


面对基金的炒作,中国明令派驻境外机构只许套期保值,不许炒了,并没有象一些人幻想的那样拉开架势大打出手。现在基本就是死猪样,仗着外汇储备够多,皮糙肉厚准备硬挺了。


不玩金融花招了,回归到经济本原一看,其实也没特别严重。是亏了些原材料钱,但经济模式没被破坏。生产商买的是一样的东西,原材料涨价中国的综合生产要素还是最好,出口一搞,原材料亏的钱能补回来一些。我们的生产竞争对手更痛苦,规模小,综合素质不行,想要消化原材料高价的影响,不容易。


基金的抬价行为对出口的影响很难评定,但我估计是有利于中国商品扩大市场份额的,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也确实仍然很高。原材料涨价我们具体亏了多少钱很难算,反正基本不影响经济增长,外汇储备仍然是月月暴增。一般根据前后两年买入均价的差值乘一下,就算个400、500亿美元的损失出来。这肯定太粗了,一些加工贸易我们反正是买来原材料加工后又卖出去,留下加工增值部分,不能说进价涨了就算是损失了。做空亏的钱却是可以算清楚的,不会多过10亿美元。


中国方面战术上基本退场了,这个以中国需求为由头的商品期货市场却仍然资金盘踞。按照一段时间的统计,中国方面花多少钱进口原材料,就有四倍的资金在炒对应的期货商品。



在金融市场上,大多数时候管用的是人们普遍“相信”的理由,至于真相到底如何,并不重要,越是短期还越是如此。商品期货市场上的“中国需求论”是个相当有说服力的理由。和历史上所有泡沫背后的疯狂逻辑比起来,“中国需求论”还是相当合理的。“买中国需要的一切东西”这样的口号,话里话外透着“让中国买单”的意思,中国也确实忍气吞声掏钱买单了。


中国亏了不假,可流动性泛滥的金融市场的一个特征就是“狼多肉少”。有钱的机构多的是,商品期货好挣,一会儿功夫,就全都来凑热闹了。合力拉升把中国为首的小股做空资金打爆的时候,可以一片欢腾。再往后,就面临“僧多粥少”的利润分配问题。中国不做空了,市场失去了头号斗争对象。这么回头一看,泡沫的味道非常重。局面很清楚了,加进来的资金都等着中国买单,但中国最多也只能买一小部分,挣钱不是想象中这么容易。


期货市场价格拉得再高,最终利润结算还得回到现货市场成交上才能算得清。2006年前八个月,中国进口铜比上年跌了24%,只有190万吨。算一吨亏 2000美元,共交出38亿美元给市场瓜分。这些钱铜生产商得捞去一部分,有些直接就是合同供货不走期货市场,留给炒作者的又少了一大块。这就没几个钱了。


网络泡沫那阵子,随便一个鸟网络公司的市值就可以多过这个数。把逻辑上很强大的“中国需求论”拋开一看,这次商品期货的大牛市还是老套的资金推动。热情高涨的时候,都来捞,投入资金越买越高,还有人觉得涨了四倍多的8000美元铜价只是起点。中国方面螳臂挡车一般架势却不小的做空卖储行为,给市场喜剧性地增添了更多的热情。


等热情冷却一些了,很多资金已经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的高价上等待奇迹。经典的高位震荡开始了。无论是油价还是铜价,过去几个月都是上窜下跳,再不是气势如虹的单边上涨了。如同所有的泡沫一样,提前行动的机构已经把丰厚的利润兑现了,高盛的报表上着实挣了不少。


买单者并不是宣传中的中国人,而是新加进来的炒作资金。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已经注定有一些高位介入的资金要倒大霉,问题只是什么时候发生。估计已经有一些国际机构亏损不小,但不好意思说。这个行业还在拿“过去三年年均收益30%”之类的话在宣传。


现在,是考虑泡沫如何崩溃收场的时候了。



中国在期货战场上基本退出,虽然说是避免了更大损失,但再怎么说也是吃了败仗。中国的事往往是这样,微观战术层次不行,得靠宏观战略补回来。


我注意到这个事是从2003年底开始,那时油价刚开始涨,当时只敢说,油价永远不可能回到20美元以下。现在看来这个预测保守了。就是那时开始,我个人感觉中国领导人对外出访明显增加了总体经贸合作的内容,准备从战略层面应对这个问题。


对世界大国的外交,基本进入稳定期,经贸往来的大框架已定。一方面我们也再不能多捞到什么好处,别人的禁运与技术控制不易松动。另一方面,我们实力暴涨,不怕人搞大吓唬,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别人想要突破框架获取额外利益就是双输。所以,这方面也不易出事。


相反,经济落后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是一个非常好的突破口,这方面简直形势一片大好,意义也非常重大。不夸张的说,我们要领着第三世界国家闹国际经济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炒家一样,也在“都等着中国买单”。


最近G7、IMF、WB之类的国际组织忽然高调指责中国在非洲“乱贷款”,是一个信号。我觉得这说明发达国家经济体已经开始正视这个问题,估计以后会越炒越热。种种迹象表明,以前中国政府是“闷声发大财”猛搞了一阵,基本没引起注意,发达国家对此关注得已经有些晚了。


发展中国家从政治层面上分析,相当落后。我个人认为,西方国家运营良好的社会体系还是相当了得的,社会功能模块结成完善的网状组织,这才是西方社会的根基。表面的民主用来解决一些虚头巴脑的问题,怎么选择都差不多,并不重要。中国复杂历史背景形成的很难分说明白的体系是一个很不相同的“中心驱动”模式,也运行得起来,和西方的自组织系统相比各有利弊。但无疑这两种都比发展中国家普遍的僵尸状态要强。


发展中国家政治有一种“无人负责,无处着力”的感觉。不少国家是实质分裂连统一政令都没有,管不着的地方很多。就算国家统一政局稳定,也多半是我以前说的“维持会”状态。除了约定俗成的维持事务,想要做什么事,就缺这少那,没有做事的机制。民主体制相对来说好建立,也许是因为实质上不管用也不重要,所以弄个架子不难。


以前的殖民时代,如果我们不管政治正确性地评价,西方殖民者给殖民地强加上一个主心骨,还是可以做一些事的,很多基础设施都是那时建起来的。以至于中国有些人弄出了“殖民三百年论”。后来很多国家独立运动赶走了殖民者,号称是“自主”,但实际上既没有自我管理运行的社会,也没有强力的中心驱动机制,根本没有自主。不少国家弄得越来越穷。



二战后,世界上多了很多独立却没有“自主”的国家。我们也不能说西方老牌殖民国家仍然在这些国家掌权,世界潮流所向,搞殖民确实就是名声太恶,西方人陆续从统治结构中彻底退出了。这些国家没有“自主”,并不是说被“他主”了,而是“六神无主”,不知道要搞些什么,要怎么搞。要做事,只好回头又把以前的殖民者请回来弄,就这样,才搞了一些经济建设。


这种状态是最差的,单从经济建设的效率来说,还不如殖民地时期由西方人规划主导搞。发展中国家又想自己搞,又只能请人来帮搞,磨来磨去,弄得很不象话,连占了便宜的西方人都觉得烦。我个人以为,不能脸谱化地认为发达国家就是想把发展中国家吸光榨干。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对方能够过得好点,也是人之常情。


一般的情况是,发展中国家政治状态实在太糟糕,贪腐横行,根本没有规则可言,自己也没有能力与发达国家用正确的方式斗争。这种情况下,交往中起作用的只能是发达国家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恶的一面,而不是注重规则、讨价还价、理性博弈、合作双赢这些较为温和的一面。就象以前写的,很多发展中国家请西方人搞项目,借发达国家的钱还不上,经济危机这一套,惨事很多。最后到20世纪末的近半个世纪里,交出宝贵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没有发展起来,反倒欠了发达国家很多钱。


发达国家就说问题出在没有民主,规则建立不起来,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穷问题,得从这些方面着手。因此,就把经济行为包上很多政治条件,越弄越僵。一些西方人甚至暗示靠武力解决推行理念。发展中国家把问题归结为黑心帝国主义经济侵略,打着伪善的旗号掠夺穷弱国家。


我从感情上是倾向发展中国家的说法的,但是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没有意义,而且发展中国家政治状况也的确要负些责任。成天在国际组织上吵着说被剥削了,要求大规模免债,要求更多援助,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免债已经有几次了,机制不变,一会又抗上一堆债了。


从经济原理上说,低价出卖资源换高价工业品就是不等价交换,没法积累,再搞搞事稍一折腾就会背债。无论是贪腐,还是想发展搞投资,或者两者同时搞,不折腾是不可能的。现代化生活的渗透力太强,不想被科技生活诱惑的是极少数,越是有权有势越想折腾。


但现在有一个好机会了,各种资源价格维持高位已经不短了,中国又有了一个慢慢发展壮大的低成本工业社会,基本面有了完全改变的希望。以前大力援助的国家,后来不肯继续援助闹翻的不少,说起责任又是一笔糊涂账。中国商人要有机会狠宰亚非拉穷哥们一刀,并不会手软。中国政府也是想办法把资源合同价格弄低,高价格是大势所致。


世界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搞笑,以前重义轻利自己勒紧裤带对外援助,不少国家最后反而弄成翻脸不认人。这回基本摆明了是奔着利益去的,却是形势一片大好,到处开花纷纷跑来合作。说到底,经济原理还是比人们的美好心灵更能起作用。以利益为基础的合作,看似不近人情,但更合乎人性。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大公无私肯为对着想的人,想通过“我为人人”达到“人人为我”的境界,是理想主义的幻想,命门太多。


这次的利,可能是历史上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机会。



由于人类武器系统的大发展,战争导致两败俱伤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大国之间尤其如此。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把战争本身的破坏力迅速扩大传播至全球,让战争成为不可想象的巨大灾难,有时还没开打,巨大损失就已经落下了。


一个大国,最重要的实力将是经济与文化。


这也是美国的痛苦之处。它的军事霸权优势远大于经济与文化霸权,虽然后二者美国也不弱。这种军事能力日益显得大而无当,无用武之地,最终反而成了经济与文化的拖累。这个世界毕竟不同于二战前赤裸裸武力至上的殖民时代,表面上还要讲些仁义道德。美国全球到处防核扩散,但能够和美国恐怖平衡的国家越来越多,这些国家就不提了,开战就是两败俱伤。就算是单方面压倒优势的战争,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配合,并不是很容易开打。


现在的国家越来越精,美国人靠战争获大利似乎越来越难。不要脸了硬上靠战争掠夺,太过吓人,是反人类的罪行,美国普通民众也不会支持,政治人物想干得找各种堂皇的理由。我认为美国最终得回到经济与文化模式上来维持霸权。


我们和绝大部分周边国家划定了边界,南海也一直处于和平状态。但这并非中国软弱可欺,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如果相邻国家都把国土最大化当政治正确,历史现实一通扯,谁都不是全没道理,最后只能武力解决了,全球会打成一团乱麻。因此,务实地协商是正确的方向。


中国是大国,如果以武力为根基谈判,似乎可以多占些便宜,没占到便宜就觉得吃亏。我们追求的是合作双赢,这是获取国家利益的根本模式。短期内靠威胁获得了小利益,长远的合作双赢大利益可能就没有了。如果别人来威协我们,自然顶回去没有话说、但在中国占优的场合,对方往往是僵尸状态的无能政府,我们应该主动担起推动双赢模式的责任。


从以上背景可知,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绝不是短期的互利行为。表面上原材料价格高涨,中国商品廉价,所以两下合作很自然很符合经济原理。发展中国家现在高价卖原材料,低价买中国商品,当然得到不少实惠,但这并非多了不起的大利。这种利益并不能持久,什么时候原材料价格又跌了,或者中国商品涨价了,都是有可能的事。


真正的大利,在于和谐双赢模式的长期推行。现在中国商人经常唯利是图全球乱窜卖假货次货,发展中国家历史上灾难重重,对和谐双赢理念接受尚浅疑虑重重,两边都不能说作好了准备。但我相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一定能发展出可长期推行的双赢模式,这是历史潮流,也将是中国对人类历史的重大贡献。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眼里,就国家能力而言,中国就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它们国家能干什么,中国就能干什么,至于中国本身与发达国家差距多大,对它们来说这种问题没意义。


IMF或者世行的贷款,中国政府照样能提供,还要宽松得多,从中国来的旅游者不比哪国少。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原则,中国钱多还肯花,就多讨好中国。从表面上来看,无非如此。西方媒体煽风点火,把中国的行为说得和过去的西方殖民者差不多,又不好自己骂自己,所以写起来特别虚伪,但意思是清楚的,希望发展中国家明白,和中国打交道没什么好下场。


中国从另一方面耐心说服这些国家,什么才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长期合作双赢。从经济基本面来说,原材料涨价可以认为是中短期波动,但是中国造工业品价格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这后一个因素,才是合作双赢的基础。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是不是包藏祸心,我们可以不管,但无论如何,发达国家是一个高成本工业体系,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来往越多,不等价交换越厉害,就算发达国家有大善人象盖茨巴菲特一样往外白送钱,不过是九牛一毛。由于工资成本实在相差太大,有一到二个数量级的差距,再怎么搞都只能是暴利模式。发达国家再怎么让步,自己人民也不肯当雷锋自降生活水准全球大扶贫。


发达国家的底线规划是,农业产品需要发达国家人力较少,养活全球人是应尽之责也是可以做到的,但全球工业化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发展中国家自己折腾,直说了就是不希望更多人加入工业化社会分资源。


一些国家穷人反而大堆胖子,穷国富国都有这种现象,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发展中国家穷得大把人饿死的其实是少数,失败国家因为种种因素脱离人类文明发展经济崩溃,惨得很。大多数国家是希望工业化,种粮食养活人自己就可以做到,所以对西方的态度很不满意,农业因为补贴问题反而要和发达国家死拼到底。所以,就是个僵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法达成合作双赢协议,WTO多少回合也谈不拢。


但对中国来说,这完全不是问题。我们和很多国家的合作协议签了一个又一个,并没有多大的麻烦。中国的蓝领白领工人工资并不比发展中国家对应阶层高多少,有时还要低不少。中国的工业化相对优势,不是体现在人均工资比别人高很多,而是工业体系要齐全得多,综合工业能力差距在数量级以上。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已经具备了低价工业化整体输出的能力。


这个整体输出,相当了得。


印尼全国的电力扩能,我们80亿美元包了,这不是点状的单个电厂,而是面状的整个电网。不少发展中国家全国的电信网都是中国公司包建的。对方没钱,我们有出口买方信贷管够。以前我把这叫“包搞基础设施”,现在觉得称为“工业化整体输出”更合适。


发达国家,也有“工业化整体输出”的能力。但问题在于,怎么回本。这个整体输出本来就相当的花钱,发达国家成本还特别高。和中国比,首先成本就高上去了一大块。就算建成了,成体系运行起来也要大把钱。准备怎么收回成本?一个是穷国买自己的贵东西,二个是拿穷国的资源抵。既然是穷国,第一个方法就是靠发展中国家的富人阶层,主要还是第二个方法靠资源抵。因为开始成本高,这资源就得相当丰富才容易回本。


所以发达国家去穷国搞建设,都是瞄着资源条件最好的那些地区。吃甘蔗吃芯,其它的边角料发达国家吃起来没劲。发展中国家资源条件特别好的并不多,所以发达国家把好吃的那几块你争我夺占了不少,边角料就留给了中国。


发展中国家条件再困难,总还是有些资源的,以中国的吃法,一般能吃出利润来,有一些国家还真只有中国有兴趣去搞。中国去把基础设施搞好,低价的电视摩托手机之类的就可以卖过去了,普通民众都有份。这个就是“做市场”,而不是卖单一商品。时间一长,该国就等于加入了中国经济圈,大家都是低价社会,好融合。


中国这个模式没有本质的困难。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卖伪劣商品欺负人家,失了信誉就不好长期合作了,这方面要注意提高,商务部已对此有所关注。二个是提高别人的工业能力,授人以渔,别老要中国公司手把手管着。伙伴国工业能力强了,更有能力与我们合作,发展到抢我们饭碗的能力需要的条件太多,不用担心。从长远来说,一些我们不要的产业转移出去的时候,也容易找地落脚。


很多人没注意的是,这个模式已到大规模开花结果的时候了。非洲是和中国合作最合适的地区。进入21世纪以来,是经济增长最好的时期,归根结底,是因为与我们合作。中国在不少非洲国家大规模搞的基础设施就要起大用了,由于以前基础实在太差,基数非常低,这些国家会有双位数字的经济增长。


中国这个模式与西方国家殖民以及后来的经济掠夺还是很不相同的。讲心态没意思,都是奔利益去的,咱也不说中国有多高尚。从已经搞了一些时间的结果来看,伙伴国并没有越搞越穷,欣欣向荣的活广告倒不少,不然也不会这么多国家悄不声地和中国合作。而以前西方国家去挖资源乱贷款的国家,发生人道主义灾难的很多。


区别就在于中国的低成本工业体系。我们的工业体系去别国激活业务不要那么多条件,动起来容易,不象发达国家挖两下资源就走了。我们人还特别多,人数与发达国家全加起来相当,中国本土产能过剩了,上全球搞工业化建设没啥奇怪的。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合作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要起很大作用,仍然需要数年的时间。地盘让人家抢光了,再要抢回来就很麻烦。世界经济竞争很厉害,抢不到地盘,就等着倒霉吧,全球不光有经济增长的好年头,经济危机也是常事。


就在本文写作的期间,传来了Amaranth基金炒天然气巨亏60亿美元的消息。并不需要什么水平就能看出来,这种事发生是必然的,因为前几个月,商品期货价格纷纷大幅下跌。但是中国与期货炒家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才刚开始。连美国的养老基金都在高位买了一堆铜放在仓库里,准备在更高的价格卖给用铜量巨大的中国。


某些基金巨亏是一码事,这并不说明西方国家金融炒家就准备放过中国,任由商品期货价格雪崩式下跌。现在的商品期货价格,即使已经跌了20%以 上,仍然是在过去不敢想象的高位。我也不敢说油价铜价不会再创新高,金融炒家积聚了力量,再抽抽风说不定又涨上去了。


无论如何,即使不是泡沫崩溃而是调整,现在的商品期货价格无疑是泡沫。挖油挖铜利润高达成本4倍以上,工业品制造又是技术又是劳力的利润却不过十几个百分点,谁受得了这个。如果按正常的货物贸易逻辑来看,是不可能持续的。靠出口原材料过活的国家其实利润再低很多都可以接受,已经是喜出望外了,以前哪有这种好事,根本不敢想,它们绝不是原材料价格高涨的主谋。


那些唯恐天下不乱主动生事的金融炒家是祸首。它们在办公室里敲敲键盘下单,轻轻松松就想把别人幸幸苦苦搞生产挣来的钱拿去,跟中国炒房的利益集团一个德性,是社会害虫。它们不是巴菲特那样价值投资靠长远眼光获取正当利益,而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是金融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生出来的怪物。


巴菲特看好石油价格,就提前投入巨资买中石油股票,我觉得这很公平,他获利是眼光好,符合中国政府推崇的双赢模式。基金又不搞生产,却买现货铜等原材料放着,搞什么逼空,这完全是捣乱。


人类社会发展出商品期货本是为了稳定价格体系,各方回避价格波动风险,现货交割参考期货交易价定价,是有利于社会生产的。结果因为流动性泛滥,金融蛀虫操纵期货市场反而极大干扰现货市场的运行。如果任它们得逞,这是人类社会的倒退。以后谁还搞生产,都玩儿金融去了,这金融没有根基早晚玩完。不光是中国,全世界有理智有见识的国家都应该看到,不能任这种炒作力量恶性发展。


上回东南亚金融危机,马哈蒂尔等人已经是破口大骂索罗斯等炒家了。但东南亚国家自己也有责任,它们经济政策不对,竞争力不行,泡沫却吹起来,不仅不警惕反而沾沾自喜,这是根本原因。所以东南亚国家最终也挡不住炒家,被一夜打回解放前。


这回商品期货的泡沫可不是中国弄出来的,中国买得再多按正常逻辑价格也不可能涨三四倍。如果涨少些,中国也就认了。我以前也写过,原材料价格上涨确实有基本面的原因,中国应该有合理涨价的心理预期。但涨得这么厉害,完全是这些钱多了骚动的金融炒家扎堆炒作弄出来的,来扎堆的钱实在太多,情绪上来了,就拉到了现在这么个恐怖的高位。


欧美资本主义金融资产越滚越大,不少人不从事实物生产,专门弄虚头八脑的投资,上百亿美元资产的基金就好几家,全加在一起随便一炒,金融产品成交远远超过货物贸易真实成交数量级以上。这回是金融炒家弄出的泡沫,是它们陷进了泡沫里,和上回东南亚金融危机正好反过来了。作为最大受害者的中国应该联合全球的正义力量,替天行道,把这个泡沫戳破。


这一次的力量对比,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已经不同了,把各方手里的牌数数,很有意思。苦主远不止中国一家,小布什为了选举还得把油价弄低。东南亚危机那阵子,谁也不救它们,救泡沫有啥意思?这回中国应该能拉到不少人合伙干。如果只论期货战场,基金结成同盟的话可以算得上实力雄厚,无人能敌。但这回的战场搞不好就是全球经济,基金们炒炒期货算个球。



下面接着谈商品期货的事。


商品期货泡沫里面,其它的应该由最大需求方中国出面主打,但石油得美国来整。


当然,根源是美国往世界扔过剩的美元,补国内的财政黑洞。它并没有阴谋推高油价,油价上涨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财政政策的必然结果,所以说是“放任”。从一些迹象来看,美国政府应该要转变政策了。


从美国的长远利益来说,它应该在保持美元世界货币地位的前提下,向世界扔尽可能多的美元,国际贸易尽量用美元结算,其它国家最好拿美元当储备。但这是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一个需要美国负责任地加强自身实力稳定全球经济,一个却使美国倾向于玩各种金融花招占便宜搞乱全球经济。表现出来,就是美国政府政策摇摆不定,一会狂发美元,上世界乱搞,一会又主动收缩,培本固原。总的来说,玩得不错,3亿人的国家,人均GDP还能全球前几位,确实厉害。


美国实力很强,是不会老实收缩的,它有各种政策选择。美国有时靠军事实力乱搞一阵吓唬人,有时在别的国家弄些金融危机,有时靠利率差之类的金融手法搞一阵,美元真的会走强。2005年,美国靠提高利率,相对欧元升值了,很多做空美元的人赔了。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都被吓得换美元黑市价猛跌。欧元刚出来那段也因为南斯拉夫的事贬了。


但这些手法都是只能撑一时,过个一年两年,美元还是掉头下跌。中短期看走势很复杂难于预测,很多一味看空美元 的人就跌倒在这里,但长期趋势就是美元越来越不值钱,而且美元撑住的时间越来越短。到现在这个阶段,美国看来是招都出尽了,世界的反美元阵营也隐然成形,美国不得不收缩了。


如果要收缩,一定得把流动性泛滥的根治了,其它什么都是假的。收缩的过程,也不能搞成溃退反而出了毛病,得有计划的进行,最好拉些有实力的国家一起把大局撑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虽然中国是美国远期的争霸对手,但在现阶段确实共同利益相当多,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强势美元。现在中国处于比较顺利的发展状态,需要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手头美元也不少,不想生事。


中国趁着石油价格下跌的势头,储备油陆续开灌,是被动应付。多年来疯了一样的出去找油,都是被动应付,不可能幻想去主导石油价格,因为主要石油资源早被反分完了,中国只是捞些边角料。但是其它铜锌镍之类的商品期货泡沫,那只能靠中国出手整治。


十一


在能源领域瞎混做多的一些基金,因为美国操作降低油价,亏得吐了血。这样的事情并非罕见,美国经常会弄出一些让金融市场跌破眼镜的奇怪的事,事后发现上当的人绝对不少,有些超大规模做庄的味道。美国长期债券利率低过短期债券就是一件奇事。2005年一片看空声中美元不跌反升。我们可以说美帝国主义万恶,但绝不能小看美帝的实力,不要总想着美元必垮,美国经济必然崩溃这样的事,我对此并不赞同。


中国在商品市场上面对的局面,比美国困难多了。基金们在中国进口占大头的大宗商品上不会就此放手,热门金属价格虽然小有调整,但幅度小于原油价格调整,说不定什么时候又开始大幅上涨。这个斗争过程肯定是长期而且非常艰苦的。


如果说美国在金融市场上让人摸不着头脑,那么中国近年来在实物生产领域创造的奇迹更是让人无法预测,甚至难以置信。崩溃论就不去说了,就是正经有头有脸的经济学家也屡次低估中国的表现。每年GDP、进出口额等数据的增长都高于预期,困难条件一摆,觉得转年肯定得缓一缓了,结果过一年发现又错了,连着好几年都是这样。老早就预期的出口放缓、增长减速总是不来。


觉得中国这种疯狂投资超速增长无法持续,将以一场坏账闹剧收场的大有人在。原材料涨价,产能过剩制成品跌价,人家还反倾销,银行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少……讲起毛病来没个完。所有的一切似乎都不是好事,但就是看不到坏的结果。 传说中毛病最大拿着中国崩溃之匙的国有银行们人五人六的上市了,国际资本疯抢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IPO纪录,并不觉得危险。世行的专家们新近发现中国企业的利润远好过世人想象,投资超速增长并非靠银行硬挺,而是以企业积累资金为根基,可以持续。


我对此的解释是,中国这个低成本的工业体系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以至于忽略了这个压倒性的基本面。人们也许从某些领域知道中国造工业品有些竞争力,但往往被铺天盖地的负面宣传吸引,无法从整体上认识这个大格局。新中国为此奋斗数十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正在建成,而且是一个面向全球市场的低成本体系,这个影响可想而知。


当人们以国际最先进技术为标尺,或者用“在美国获得专利数”这类奇怪的标准进行观察的时候,觉得不过如此,在对过去进行美好想象之后,极端的人甚至认为今不如昔。但是,近年来与普遍悲观(或者说低调)预测不符的各类经济数据,已经可以给我们足够的理由,回头去审视中国这场工业革命。如果我们不自虐一样瞪大眼睛找毛病把中国往死里说,而是平心静气地看,承认中国工业体系的长足进步并不困难。


外资占大头的加工贸易顺差非常稳定地年增长35%左右,这部分的经济模式变化不大。但是内资主导的一般贸易正在快速变化,一般贸易2005年出口增速大进口增速小,而在2004年是大额逆差,两下一合力,使得全年贸易顺差猛增三倍。粗略地看,这说明以中国自身工业力量为基础的贸易模式已经可以独力应对“出口换汇购买巨额原材料及关键技术设备”的重担。


在这之前的年头,中国主要靠拉外资发展加工贸易换取稀缺外汇,用这些外汇去购买技术设备搞研发,增强内资实力。这个战略在2005年宣告完成历史史命,内资已经可以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外汇资金正循环。而加工贸易,会逐渐成为使外贸顺差越来越多贸易失衡越来越严重的大麻烦。从具体产业来看,机床、汽车等产业远比原先的悲观预测要好得多,加入WTO后内资不仅没垮,反而出口越来越火。


以前是拼命干活过苦日子搞积累,甚至以牺牲环境、社会矛盾扩大为代价,今后要转到福利型社会越消费越有钱幸福指数代替GDP。


中国这次刚拉开序幕的重大转型,对国际商品市场的长期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消费型社会更加依赖高标准的基础设施,这方面需要非常多的原材料。十一五规划中的铁路城铁地铁投资是2万亿元,是世界其它国家20年投资的总和。电力设施改造需要巨量的铜。虽然没有明说,从种种规划来看,2020年中国将基本建成发达国家水平的基础设施。这些公开信息早已出现在国际基金的分析报告中,是基金们看多金属原材料的定心丸。但是,中国的战略转型对国际经济的重大影响远不止此。


十二


等着中国买单的基金们,在看着肥肉垂涎欲滴的同时,也要面对中国释放的虽不凌厉却绵密悠长的无形压力。仍然在天上飘的商品期货价格,也要寻找它的方向。(注:本文虽然写的是商品期货,其实主要说的是原材料的价格,因为基金喜欢到期货市场上玩才这样说,实际不是在搞期货市场分析。)


泡沫吹起来以后,总是要破的。最可怕的破裂方式,是恐慌。那是一种迅速破灭的方式,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典型。前面说了东南亚国家兴奋过度没有注意培原固本,让泡沫产生,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以这种破坏性极大的方式破灭的原因是恐慌。索罗斯等金融大鳄之所以可恶,就是它们用极端的手段把人往死里整,造成了市场的恐慌情绪,然后在短时间内混水摸鱼获取暴利,别人亏大了,它们才能有暴利。


如果IMF或者世行可以派专家去劝说,东南亚国家是有时间控制损失的,七搞八搞弄个软着陆出来也不是不可能。但西方国家操纵的国际组织却不是这样做的,所以我说它们是假冒伪善,平时春秋大义说得冠冕堂皇,事前不说,出事了却去劫收,是个利益组织。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暴涨暴跌才有暴利。差价产生利润,炒股的老手都喜欢波段,有操纵能力的还会主动制造波段。对于那些可以借钱透支炒作的大恶人,时间长短更是成败的关键,不然利息就够呛。股票期货等金融商品与萝卜白菜等常规商品的价格波动曲线很不一样,原因就在这里。金融商品有更多的暴涨暴跌段,炒家融来的钱到账了力量积蓄够了,猛搞一下,搞出拋物线一样的加速上升或者下降曲线。


现在商品期货价格虽然高,但市场支撑相当好。供需关系一列,产能不够,某些产地又时不时罢工停产,库存不足,都是高价格能维持的理由。基金怕基本面改变,但手里钱不少,又觉得有利可图不肯收手,有可能会在高位来回拱,搞出高位震荡,现在断不能说恐慌了。最终把泡沫戳破,要靠另外两个有力武器,加息与经济衰退。


之所以泡沫吹起来,所有人的一致意见是流动性泛滥。资金流动的成本是利息,白借钱给别人用的是少数。利息高,资金流动起来的意愿就少。只要持续加息,这泡沫肯定是会破的。美国的加息减息从历史上看有很长的周期,世界上跟风加息减息的国家很多(中国不是)。如果把预期带进来,美国一个简单的加息减息姿态就足以对市场造成很大影响,虽然小小动一下对资金成本影响并不大。


加息减息最重要的就是看通货膨胀。本文开头就写了,中国的低成本工业体系带来了“通缩冲击”。国际上分析的时候,有时会拉上印度东欧等国,但从总量特别是规模体系上看,只有中国才是够份量的。


中国的“通缩冲击”慢慢要变成“通胀冲击”。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内部生产体系的挖潜,已经快到头了,一些生产基地交通物流产业聚集已经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程度,再压成本也压不了多少了。当然这说的是中国工业品的传统地盘,一些中国正在熬战或者即将大举进入的层次较高的领域,还有得缩。二是中国政府要调控,把人力资本与资源环境成本都往高里调,也要对外资加税把更多利润留在本国。以后资源价格上涨,我们不会老实自己吸收了,而是要把这压力传到国际市场上去。别的新兴工业力量由于规模不够,中国来通胀冲击了,没有地方可以吸收,最后就是全球通货膨胀。


这个过程现在才刚开始,有些苗头了,以后也是慢慢来,不会一下忽然涨价,但方向是明确的。人民币升值也会慢慢来,但方向也是明确的,这是双重的通胀冲击。国际上对此关注还不够,有些人还以为中国涨价就会失去竞争力,所以也涨不下去。


除非资源价格显著下跌我们达到目的,升值涨价都会继续下去。发达国家在通账冲击之下迟早会走上加息之路,除非更可怕的经济衰退来临。


也就是说,全球经济不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就要加息收紧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这对基金是一个打击。如果全球经济步入萧条,那就是压倒性的基本面了,什么泡沫在经济萧条中都得破,加息减息就是次要因素了。资源价格的谷底往往在全球经济最不景气的时候出现,到处都是供大于求。


美国普通民众也受全球化的影响,收入一直没有实质增长,劳动生产率虽然显著提高,但利润都被全球化的大公司拿去了,股市报表好看,公司高层等利益集团获得暴利,贫富分化问题也不小。世界对美国的借钱消费行为也很不满,这种情形下美国再要靠消费强行拉动经济增长,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总有算总账的一天。


全球经济如果真的步入衰退了,那么中国方面很多外向型投资也会受影响,损失不会小,对全球经济是进一步的打击。但由于中国外汇充足,这种打击肯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有利于加快转向内需。从最理想的情况来看,我更希望中国的自主创新有成,捅穿窗户纸,把发达国家暴利的“高技术产品”打成萝卜白菜一样。这样会让发达国家经济加速衰退。


上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中国已经有很大综合优势要抢它们饭碗了,这些国家却不当一回事,泰国人甚至看香港回归有些人移民走了,觉得机会来了,想让曼谷取代香港成为亚洲金融中心。但我感觉还要些年头,才能真正对西方的经济模式造成本质性的冲击,这次发达国家即使衰退也主要是周期性的原因。


无论是加息还是经济衰退,都是长期缓慢影响金融市场的。基金们比较喜欢造势,拿现货库存说事,说供需失衡,再找枪手在国际媒体上大侃中国印度需求不得了啊,猛吹前景预期,短期内弄出暴涨。有时你真没有办法,明知大势上高价挺不了多长时间,可要用就得买。如果把巨量储备建起来,那就很不一样了。高价时就靠储备过日子,等跌回低价就买回储备,基金要炒也先得掂量掂量,时间成本付不起。常规来看,就是建几个大仓库,注油或者收藏金属。但我更愿意把非洲看成这样一个大储备基地,而且更能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到非洲去,对基金来说就很头疼,因为不知道中国从非洲能捞到多少东西。现在中国声称一共才投了60亿美元,但暗底下有多少贷款之类的变相投资,不好弄清楚。这边正逼空,假设中国会买基金的高价金属,说不定中国悄悄从非洲弄来够用的了,还不告诉基金,让它蒙受巨额亏损。仅仅是这种可能性,就足以让基金加倍小心了。


中国和非洲这要开始大干的气势不是假的。民资要是放开了整,往非洲这么猛扑过去,中国人吃苦耐劳在当地甩开膀子大干,效应带动起来,这就是一沸腾的大陆。肯尼亚政府敢说未来三十年经济增长要照每年10%整,心态已经不一样了,非洲兄弟从来没有这么激动过。


前面已经分析过了,中非经济合作非常合适。就算全球经济衰退,中国仍然可以独力拉动非洲经济上台阶,搞长时间就成经济圈了。


这个“都等着中国买单”的故事到此可以结束了。在中国政府发家致富变成全球大阔佬以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政府、国际基金等炒家、非洲国家等发展中穷国,以及中国本国人民都瞄上了中国政府的巨额资产。中国顺应历史潮流的决策,预示着重大的战略转变,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全球经济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让我们拭目以待。


最后,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基本是长期而缓慢影响全球经济的,不能用到短中期的期货炒作上,绝非暗示应该做空商品期货,请读者不要误会。


本文写于2006年10月,收入了2016年8月出版的《陈经说:中国的官办经济》书中。来自微信公众号:风云之声(fyvoice),作者笔名:陈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学士,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员,《中国的官办经济》作者,微博@风云学会陈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