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知名作家吴淡如于广播中访谈,感叹:国中生不知道孙中山是谁!吴淡如为了帮助国一女儿学习,自己开设免费的家教陪读班,亲自教学,然而他顺口提到「孙中山的孙」,却发现学生们浑然不知道国父的名号。吴淡如进一步询问台湾歷史顺序,发现学生在背诵台湾史的歷代政权时,荷兰、日本、民国,却独缺清朝,让吴淡如说出「去中国化的影响真的很大」。
嘉义大学应用歷史系教授吴昆财媒体受访表示:歷史教育不以朝代史作为教学架构,导致学生缺乏时代的时序感,不清楚罗盘、指南针、地图等技术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中国元、宋时期在沿海的发展。
新课纲的歷史教材真的去中国化,乃至于学生们未来都不认自己的国家、对于中国的宋元歷史也浑然不知、台湾史缺了中国统治的歷史事实,更让后人完全不认国父孙中山吗?
作者试着重新检讨国中歷史课程的变迁,与探讨新课纲到底去中国化去了多少,是否让本国的歷史教育,成为残缺不齐的去中国化教育。
国中歷史的授课比重变化
国中歷史之中,台湾史、中国史、外国史是如何变化的?我们是不是近年教改越来越「去中化」呢?在国中尚未成为义务教育以前,我国的歷史教育必须预设学生难以持续升学并且接触本国歷史,民国57年以前(41、51课程标准)以整整四个学期探讨中国史、两个学期为外国史,每週皆两节课。民国57年义务教育实施后,国三的歷史授课时数砍半,弱化了外国史的授课时数,进而增加中国史的比重。
解严以后,民众开始质疑歷史课本过度强调中国史是为了政治服务,而中华民国局势上也转向固守台澎金马、难以反攻大陆的务实策略,因此在歷史教育上,民国83年起,国一开始全面教授台湾史,然而授课时数较国二、国三还要减半,仅有一节课。九年一贯实施,89课纲以后全面减少歷史教育时数,国一为台湾史、国二为中国史、国三为外国史。至于108新课纲,国中歷史教育的时数与顺序编排则近似于89课纲,然而最大差异是在国二的中国史以不同的歷史视角进行探讨。
笔者试着以图表的方式,整理我国国中歷史教育的比重,确实该检讨的是57课标中过分强调中国史而缺乏国际观的问题,以及89课纲后删减中国史与外国史的时数。然而许多人批判108课纲删减中国史的部分,实然是无中生有的望文生义。
民国83年以后,开始加入本土化的歷史课程,并没有真的删去中国史部分。真正删减中国史的开端,应是89课纲以后授课时数减少,而减少国二阶段中国史与外国史的授课时数。歷史上中国史的比重与授课时数,从九年一贯课纲至12年国教课纲来说,完全毫无删减。
另外,83课标以后,国中一堂课的上课时间从50分钟改为45分钟,实际上中国史与国外史的实际内容也势必删减,真正让老师们头疼的状况是「太多内容上不完」。
现今国中小歷史到底在教哪些?
吴淡如惊讶女儿和同学不知道孙中山是谁,并不是课纲的问题,而是课本还没上到那裡,也有可能是吴淡如自己女儿和同学的程度与课本不一,仔细探讨课纲脉络,两者皆然。
检视108课纲国中社会,对照吴淡如的女儿才刚上国中一年级,目前的教材应该是进行到学习内容指标的A至F,也就是台湾史部分。在台湾史部分,指标E「日本帝国时期的台湾」,接下来就是指标F大项「当代台湾」,这部分的确跳过中华民国在大陆的奋斗史,因此国一学生不认识国父孙中山是非常正常的。
这难道会是新课纲调换顺序,让大家没办法在翻开课本第一页就认识我们中华民国的歷史吗?实然检验过去的课程标准,过去的歷史教育亦是使用顺序的编排,从史前文化排列到中华民国。以民国41年的歷史课本来说,中华民国的歷史直到国二(第四册)才出现;民国51年的教材则移到国二上的第三册。民国86年以后九年一贯的教材,反而提早到国一下的台湾史就介绍到中华民国的歷史,然而台湾光復已是民国34年以后的事,自然没有民国14年已离世的国父孙中山舞台,进而满满的探讨两蒋对于台湾的影响直到现今教材。
事实就是,如果没发生教改,吴淡如的女儿与她的同学们不熟悉国父孙中山,也是相当正常的事,而不是有没有去中化的结果。
国中没教,国小就没教吗?以吴淡如女儿所在的国小学制来说,新课纲尚未实施,必须回顾九年一贯教材裡并没有特别提到中华民国的建立,而是强调本土歷史。虽无在小五以后塞入各国歷史,但课纲也对于中国的文化依然要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并无去中化的事实。
2-3-1认识今昔台湾的重要人物与事件。
2-3-3瞭解今昔中国、亚洲和世界的主要文化特色。
查阅目前三家版本教科书,康轩于五上第114页、南一于五下课本后附录、翰林于五上五下皆有附上年表。而在台湾史编排顺序上也皆使用顺序法,符合史前、荷西、郑氏、清领、日治、战后(中华民国)五个阶段。如此来看,吴淡如认为学生台湾史记忆不清楚的问题,不是去中化的问题,而是孩子读书没读熟的问题。同理,嘉义大学歷史系教授吴昆财认为抽离年表教学,更是无稽之谈。
以108新课纲来说,即将实施在国小四年级以后的社会科课程标准又是怎样的安排?
Cb-Ⅲ-1 不同时期臺湾、世界的重要事件与人物,影响臺湾的歷史变迁。
Cb-Ⅲ-2臺湾史前文化、原住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及世界其他文化随着时代变迁,都在臺湾留下有形与无形的文化资产,并于生活中展现特色。
关于年表的概念是否从新课纲开始消失,可以查阅108课纲社会领域中的《学习内容说明》,以此得知嘉大歷史系教授吴昆财所指责的「不以朝代史作为教学架构,导致学生缺乏时代的时序感」是恶意抹黑:
为了认识居住地方的歷史变迁,建立学生的时序概念是重要的;製作年代图表是建立时序概念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可以利用实物、照片、图画及文字等方式,製作主题式的年代图表。时序概念的学习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点往前倒叙,也可以采取民国、公元等纪年方式。
未来在新课纲的国小社会,儘管是以台湾史为主要初探,但还是没有办法撇开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清朝与中华民国的治理歷史并不会因为去中化而在课本上消失。在指标D「政治变迁」则仅在高年级出现,探讨不同时空下台湾人民如何争取民主的过程。在这裡并不是全面攻击两蒋时期的权威体制,亦包含了清领时期、台湾割让日本前后、日本统治过程中人民对政府的抵抗:
Cd-Ⅲ-1 不同时空环境下,臺湾人民透过争取权利与政治改革,使得政治逐渐走向民主。
Cd-Ⅲ-2 臺湾人民的政治参与及公民团体的发展,为臺湾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进一步探讨国中课纲:国中社会二年级歷史为中国为主的东亚史,架构依然类似过去九贯课纲中关于中国史的部分。其中「歷Ha」是古中国时到隋唐的部分,强调的是文化变迁而非歷史事件;「歷Hb」则是以宋元两个商业大朝代为底,探讨其与周遭国家的贸易、文化交流、军事战况等,强调区域内外的互动;「歷Ia」为明清的贸易与文化;「歷Ib」为晚清面对诸强列国的政治挑战。「歷Lb」大项,一个子项讲近代的中国共产党,另一个子项探讨近代的东亚国际局势。
最后最后,某些思思念念国父、中华民国建国的歷史,这些被称为「中华民国统派」的民众们所期望的中华民国史在哪边呢?「歷Ka-Ⅳ-1」探讨了中华民国的建立:
歷 Ka-Ⅳ-1 中华民国的建立与早期发展。
其余「歷Ka-Ⅳ-2」指标探讨新时代的文化变迁,「歷 Kb-Ⅳ-1」则是中华民国早期的外交发展。事实上,中华民国在新课纲中并没有被消灭,也没有刻意不谈。吴淡如的女儿与同学不太清楚,很可能只是还没学到的问题,而不是以后都不会再学到的问题。吴淡如若以此批判当今的社会教材,就宛如强求国小一年级学生先背诵乘法表、能够理解分数与除法一般,不是不会,而是时候未到。
关于国中歷史现行课纲需要教导什么,笔者以课纲的学习内学说明所建议的授课节数,以长条图比率来展示,如下图图解:
从第一人称的史观,改为第三人称的史观架构
对于歷史的观点,称为史观。以中华民国为主的史观,会认为中华民国推翻满清进而继承大中华民族的国族道统,因此将清朝割让给日本的台湾状况,视为一种「侵略与被佔据」。是故,早些年代的台湾史以日本佔据的「日据时代」称呼。然而,若以台湾独立自觉的史观来看,会认为台湾是一种各族群共同相处的环境,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政权代表来暂时管理、殖民或统治,而将日本于台建设有功,视为一种治理,以「日治时期」称呼。
那么现在的新课纲呢?这次新课纲并不是以「我是谁」——即第一人称的视角切入,而是以「发生什么事」进行切入。有人痛骂教改就是「台独试图舔日」,然而新课纲在对于日本的歷史史观却以「日本帝国」或者「日本军国主义」来称呼,将史观角度不再限于日对清、日对中华民国、日对台湾的史观,而是放大到日本对于亚洲诸国的等级进行探讨,更毫无「舔日」的意涵。以「军国」与「帝国」称呼日本的存在,遣词远比过去的「日据」或者「日治」更加深刻谴责二战时期日本其滥用民族主义与军事扩张。相近的歷史也是欧洲各国歷史教育在探讨二战主题所强化的重点,意旨让国民不再从受害者成为下一个加害者,亦是日后国家壮大为强国后所该警惕的教训。而新课纲中,不但没有移除中华民国的建国史,对于邻近的强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甚至有了更深入的探讨。
歷 Kb-Ⅳ-2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东南亚与大洋洲的侵略,以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亚地区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的歷程。
歷 La-Ⅳ-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歷 La-Ⅳ-2 改革开放后的政经发展。
去中国化并非完全捨弃中国史,而是不以中国人的角度自居,面对当今局势,台湾已有与东南亚多民族互相混合,要强调的并非是「我」(中国人)的歷史,而是「我们」(东亚)的歷史。或许自诩为统派、中国派的支持者,最在意的其实是担心后代开始忘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然而他们忽略了如今台湾并非只有汉人的存在,并没有真正客观地思考国民教育所要教育的不只是一个民族而已。以歷史事实来看,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係并非完全一成不变,宛如世界史中的美国从英国殖民脱离独立建国一般,是故脱离中国史观的进展,从83年课程改革后就一直持续至今。
儘管如此,中国史还是东亚歷史上不可能避免的重大影响因子,只是我们或许不用再注意各个小时期中分久必合、合久又分的政局琐碎变迁,而是理解当代的文化脉络与世界各处文明的互动。以宋朝为例,过去教材强调宋朝主文不尚武,屡次南迁居安状态,往往多与其他武力国家经济求和,最后被外族侵扰而灭亡,然而以新课纲「区域」等级的视角来看待宋朝,便能发现宋朝的经济实力是世界等级的巨大影响,甚至具有经贸战的雏型,对其他民族影响深远。除了不再以「中国人的角度」自居,中国歷代朝代在歷史教材中所具有影响力,实然上因为歷史角度宏观而不可忽视地被放大。
笔者为求证当今教材的中国史比重,以108课纲的学习内容说明与建议授课时数作为统计,计算与中国相关歷史、中华民国歷史的比重,扣除主题实作课后,结果如下。
中国史相关部分:
C:「清帝国时期的台湾」 7堂
F:「当代台湾」7堂
H:「从古典到传统时代」(商周到元朝)6堂
I :「从传统到现代」(明清)7堂
K:「现代国家的兴起」(中华民国建立) 6堂(大约有1/4为日本军国史)
L:「当代东亚」 7堂(大部分为中共史与东亚现代史)
去除K指标、L指标中日本军国史与东南亚现代史后,以中国相关的歷史部分,为C到K指标共31.5堂左右,佔整个国中歷史比重估为40%;与中华民国相关的歷史部分,为C、I共14堂,佔国中歷史比重估为18%。笔者另外统计计算,台湾史部分佔30%,其中56%与中国史重疊,其中28%为中华民国史;世界史部分则佔33%。
以数据来看,要说当今的课纲去中国化而删除中国歷史,实在是难以置信。真正让人在意与需要讨论的,恐怕是歷史观点的诠释用词其背后的意识形态,而以近代日本介绍来看,从「日治」改为「日本军国」的遣词来看,恐怕还真的不是从亲日的台独角度进行设计。
大人的常识,不是孩子的知识
吴淡如没有深入地理解台湾当今课纲,而是纯粹以自己孩子与其同学的回应的个人经验,误以为当今教材错误与失败,这是因为她没有客观求证教材编排顺序与内涵。嘉大歷史系教授吴昆财更是丧失了身为学者应该有的求真精神,说歷史教改不以年表做介绍造成学生混淆时序,然而课纲早已建议课本教材还须以年表做为呈现。
一样的例子也出现在其他成年人上,如去年小S质疑课纲去掉三国歷史,也称自己喜欢武则天(但武则天是唐朝不是三国),然而我们又要如何在短短的三堂课完整塞入所有中国朝代的详细歷史?这些是戏剧与文学上与人情感连结深厚的歷史,还是真实影响世界的歷史呢?我们是否有必要学习这些歷史?2016年,李家同感慨国中生不能分别希特勒与希拉蕊,若他真的有先看过九年一贯教材,会发现他其实错怪学生,学生很有可能还没学到这个地方,而不是老师教了却没有学到、课本完全没有介绍。
这些成年人过去可能接收过满满中国史的教育,认为许多内容是「中国人的常识」,却忽略了自己也曾是小孩子、自己也曾不瞭解过这段歷史。笔者亦肯定如吴昆财自製中国地理与歷史的补充教材使学生有更多元的资讯可以查阅或学习,然而也希望他崇尚并推广中国史观之余,能够更客观地去研究当今教材再下评论,以免丧失公信力。
歷史教材经歷了多次教育改革、解严后、两岸关係变化后,许多教育内容早已跟过去的内容不同,如今中华民国的学生不求认识中国山川的背诵,而要深入家乡认识台湾,现在学生所知道的内容或许不比前辈们儿时还要少,仅是方向不同,中国影响却依然深远。这些大人们若要以自己的经验大肆批判,或许查证与阅读能力也该好好自我要求,以免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