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各地出现“油荒”,加油站外出现长达数英里的汽车长龙
英国各地近日相继出现天然气和燃油产品“荒”,引发抢购现象。
不少地方的加油站已数日无油,有油的则迅速排起有时绵延数英里的汽车长龙。尽管政府官员每日都出面澄清 “不缺油”,并再三呼吁不要“抢购”,但民间恐慌似乎并未缓解,加油站前长龙依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争油而拳脚相见这种平时在英国极为罕见的事件。
其实,新冠疫情大流行以来,不仅在英国,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全球很多地方都在防疫“封城”或限制日常活动时期出现过各种抢购风潮——从瓶装水、米、面、罐头到卫生纸,人们恐慌抢购的目标包罗万象。
但是,众多抢购事件之后的事实证明,最初的恐慌其实并没有必要,局部市场缺货反而从很大程度上恰好是由抢购造成的。
抢购现象如何形成?物质相对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为何仍会出现抢购呢?BBC中文为您梳理抢购潮背后的心理学和近现代史上全球范围的一些大规模抢购事件。
新冠疫情初期,香港也发生了被形容为“歇斯底里”的抢购风潮
错失恐惧症(FOMO Syndrome)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副教授、心理学专家尼奇塔·加尔格(Nitika Garg)在新冠疫情抢购潮时接受BBC访问介绍说,在物质充足的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也会因为受到邻里外出抢购的影响而加入抢购潮,她称之为FOMO或“错失恐惧症”——就是担心一旦有危机到来、自己已经错过机会的恐惧。
这种心理在新冠疫情初期从中国的武汉、香港到英国的伦敦和美国纽约出现的卫生纸抢购潮中得到充分体现。当你看到周边的人都在抢购卫生纸的时候,即使并不缺乏卫生纸的人也会外出四处抢购,从而加剧“空货架”现象。
学者们进一步解释说,引发或导致抢购潮大致有内外二大原因:
1) 从个人层面,多数人一旦“感觉”某些重要资源“可能会短缺”,就会产生身不由己的抢购欲望,只有囤积到一定程度才能找回安全感;2)从社会层面看,某些个人的抢购行为又会在亲朋圈产生扩大化效应,导致即使最初没有“危机感”的人也会被“感染”,并最终被卷入“抢购潮”。
专家指出,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的今日世界,人们随时可以从自己的社交圈子获得讯息,也意味着可能引发恐慌的讯息得以迅速扩散。
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时的美国出现过药品抢购
人为制造的危机
民众听取、散布不实讯息,导致恐慌和抢购只是现象危害的一方面。研究也显示,一旦有足够的人加入“抢购”,就会真的造成某些被物资在一定时间内“缺货”,把原本并未存在的“假危机”转变为真危机,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浪费。
近现代史上,人类社会出现的由恐慌引发抢购而最终导致的重大危机,甚至造成重大危害的事件层出不穷。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国家都出现过民众抢购和囤积食品、医药等必需品的事件,并最终导致并非由战争直接导致的物资严重匮乏危机。
美国北卡大学档案资料:1918年Vick's品牌薄荷膏价格表
1918-1919“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期间,欧美很多国家民众抢购和囤积包括奎宁在内的药品,一度导致普通感冒药奇缺和价格飞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1918一年中普通Vicks品牌薄荷清凉膏的价格就因抢购和囤积从每盒30美分涨价四倍到1.2美元。
1920年代,奥匈帝国解体之后成立的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发生过险些导致中欧经济全面崩溃的通胀和抢购危机,最终由当时相当于今日联合国的国际联盟(国联)介入,并由英法等国担保才稳定局势。
1940年代中后期,二战结束和内战再起的中国也曾经历过由于货币改革不成功等一系列因素而引发的恶性通胀和物资抢购潮。有历史学人甚至认为通胀和抢购潮所造成的民怨也是导致国民政府失去民心和失去大陆的原因之一。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人由于担忧核子战争的爆发而哄抢罐头,导致全美商家罐头食品一度全面告罄。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从日本到欧美各国都出现燃油抢购,以及人为造成的商品油短缺和价格飞涨危机。
图像来源,COCA COLA
1985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新配方可乐”,一度被人们认为原始版本可口可乐可能要停产因而导致全球性“原始可乐”抢购潮。
1988年中国大陆“物价改革闯关”透露到民间并引发大规模抢购潮,有学者指是最终导致六·四前期民间不满情绪的一大导火索。
2000年新年前后,世界很多地方民众由于担心所谓“Y2K“电脑数位错乱可能造成的商品供应危机而大肆抢购囤积,造成不少地方出现生活必需品告罄的危机。
1988年“物价闯关”所引发的抢购潮和民间不满被认为是促成1989抗议的一大原因
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曾一度导致全球性石油、贵重金属和大宗商品抢购潮。
2003年,SARS(非典)疫情期间,中国的广东、海南和香港等地出现过由于囤积造成的大规模抢购潮。
另外,新冠疫情开始至今,世界各地都先后发生了规模不同的物资抢购潮。
疫情初期,人们在各地超市抢购卫生纸
恐慌抢购的四大解决方案
英国“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研究总结认为,结束恐慌抢购一般有四大方案。
首先是政府需要在公共媒体和其他主要媒体平台,不断、及时和透明地释放实际讯息,以稳定民心。同时,政府和媒体也有必要向公众展示抢购和囤积造成实际危害的实例。
其次,社交媒体平台和政府媒体管理机构应该及时拿出有效手段和规定,防止甚至禁止某些人或团体散布不实讯息。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社交平台流传的虚假讯息就曾多次造成恐慌和抢购。
第三,在必要时采取定点供应或网上供应的办法,关闭超市以避免空货架之类的可能造成和扩大恐慌的“视觉讯息来源”继续影响民众心理。
第四,启用收取票证等限量供应手段,以便从局部稳定供给,最终恢复民众信心。
专家指出,讯息公开透明和政府及时介入干预是结束恐慌的关键,否则谣言和无端揣测只会让恐慌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