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种种迹象显示,河南正在起变化。


9月25日,历经9年建设的河南大学郑州校区正式启用,今年秋季学期就将迎来本硕博2600余人。另外,建设中的郑州大学洛阳校区也已录取首批100余名研究生新生,今年秋季学期将率先入住。


不仅如此,近段时间,围绕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河南开展了密集部署:


9月26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主持召开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座谈会,研究高校“双一流”创建工作;


9月22日,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双一流”建设;


9月7日,河南省委工作会议部署实施“十大战略”,“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被放在首位……


作为户籍人口过亿的大省,长久以来,河南只有郑州大学一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也被网友直呼是“河南人上不起的郑大”。“生多校少”,更令当地高考堪称“地狱模式”。


当前,高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越发明显。正如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所言,如果将城市比作人,高等教育水平就是城市的智商,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竞争力能达到何种程度。


在中部崛起战略下,河南逐渐“苏醒”。加速补上教育短板同时,如何在产业端完成“换道领跑”,成为新的考量。


01


从规模来看,河南似乎并不缺高校。根据教育部官网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河南共有普通高校151所,位列全国第五,仅次于广东、江苏、山东和浙江。


问题也十分明显——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在这150多所高校中,本科高校仅有57所,其中还有19所是层次较低的民办高校,甚至比不上同为“洼地”的河北(61所本科高校)。位于塔尖的“双一流”大学,省内仅有郑州大学进入一流大学(B类),河南大学进入一流学科。


“全省冠名大学的普通高校占7.8%,低于全国16.3%的平均水平,“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只有4个一流学科,不足全国一流学科总数的1%。”不久前发布的《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履行教育职责情况自查自评报告》指出。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中立列举了一组数据,直指郑州和周边省会城市在优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目前,郑州仅有郑州大学1所‘211’院校(现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截至2018年3月,该校拥有两院院士、学部委员11人,海外院士4人……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仅5000余人。”


与之相比,西安拥有985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7所,每年硕士、博士毕业生1万人以上,有45名两院院士;南京拥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8所,两院院士83人;武汉拥有985工程院校2所,211工程院校7所,在校研究生11万多人。


省会城市如此,遑论域内其他城市。如今,高等教育资源对城市创新资源聚集、实现产业跃升的支撑作用越发明显,周边武汉、合肥、西安等城市的快速崛起,也印证着这个逻辑。


在新一轮竞争中,河南急了。


2020年1月,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透露,河南已累计筹措40亿元加快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还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对接,争取设立分校或研究院。


然而,随着近期教育部提出“从严控制高校异地办学”,河南的重心回到“内培”上。2021年,郑州大学经费预算达71亿元,在全国省属高校排名前列,河南大学经费预算也达37亿元,可谓真金白银的投入。


此外,河南还提出,要培育“双一流”第二梯队,遴选河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争创国家一流学科。力争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02


从更大层面来看,高等教育的短板,也折射出河南区域创新能力不足。


去年11月,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0》,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维度对各省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其中河南排在第17位,与全国第5位的经济排名存在明显差距。


这与河南缺少顶级高校和国家级科研院所不无干系。除了头部高校资源严重不足外,河南的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仅占全国2.7%,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占全国2.91%、2.89%,难以产生足够的支持作用。


从科技成果产出来看,科技部火炬中心披露,2020年,河南省共登记技术合同11751项,成交额为384.50亿元,排名全国第16位。同期,湖北省共登记技术合同39749项,成交额为1686.97亿元;陕西省共登记技术合同52036项,成交额为1758.95亿元。



显然,这与河南中部经济、人口第一大省的地位不相匹配。科技创新能不足,也使其在国家重大产业的“卡位赛”上力不从心,产业升级和转型进展缓慢。


此前,在工信部开展的两批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全国共有44个集群胜出。其中,河南参赛的8个集群无一胜出,而湖北、湖南、安徽分别有4个、2个、1个集群入围。在国家发改委认定的6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郑州仅有信息技术服务、下一代信息网络2个集群入围。


今年7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谷建全在《河南经济运行分析与走势预测》中分析,产业链不全、不优、不强一直是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升级面临诸多考验——


一是产业链不优。多年以来,河南制造业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发展特征,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在钢材、铜、铝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现实情况下,产业链中低端产品竞争能力、议价能力较弱,导致蒙受损失;


二是,产业链错配。河南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产业链结构,这种时空错配,导致多数企业在这一轮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中亏损。”


河南大学教授赵建吉此前也指出,河南产业集群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主要集中在食品、纺织服装、装备制造、化工、铝制品等行业。2020年,河南传统产业、高耗能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6.2%和35.8%,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仅为11.1%。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对河南而言,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然是一件不得不为的事情。


03


经历“涝疫”双考验的河南,眼下正面临严峻考验。


今年上半年,河南GDP 为28927.96亿元,同比增长10.2%。虽然总量仍然排在全国第五、中部地区首位,但增速跑输大盘,远远落后于湖北(28.50%)、安徽(12.9%)等中部省份。谷建全等分析,河南经济运行呈现“前高后低、逐季走低”态势,全年经济增速将在8%左右。


不论从产业结构还是从经济形势来看,河南都亟须一次“重启”。


9月7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省委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来想问题、作决策,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等历史机遇,“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


如何实现?


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优势再造,数字化转型,换道领跑,文旅文创融合,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绿色低碳转型,制度型开放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等“十大战略”,为下一阶段发展明确方向。


其中,创新被视为“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就在几天前,河南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宣布成立,河南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双主任,可见河南省级层面对创新生态的重视。


围绕“双一流”建设的系列动作,以及两赴科技部争取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建设的支持,都是河南改善创新能力的决心。


在此基础上,如何赋能产业转型和升级?关键词是“换道领跑”


“要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新机遇,切实转变发展方式,重塑追赶超越新优势,才能实现转型‘换道’、创新‘领跑’。”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何雄在接受《河南日报》采访时表示,“六新”(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突破是其主要抓手。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与郑州大学洛阳校区双双落地,前者设有人工智能学院、时空大数据研究院、新型城镇化与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中心,后者设立现代制造河南实验室、文博学院(考古)等,服务地方产业需求的意图十分明显。


在中部崛起战略下,新一轮区域竞争已然开启。对河南而言,唯有突破自身局限,跨越发展能级,才能真正承担起黄河国家战略和中部崛起重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淡忠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