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果然引发美国部分政客的强烈反应。

当地时间9月20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的两党议员就中方加入CPTPP一事发表声明。他们除了批评美国“错误地”撤出协议之外,还声称中国加入协议的举动“令人不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因此建议美国不能继续等着,要重新在贸易问题上与亚太地区国家接触。

但不少外媒和分析人士认为,拜登政府似乎无意重回任何重大国际贸易协定。而中方虽然在加入CPTPP上仍有不少需要跨过的障碍,但表现出的对外开放姿态,仍与美国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把拜登扔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之上。”彭博社如此评论道。

当地时间20日,美国参议院金融委员会主席,民主党议员卡珀(Tom Carper)和委员会首席共和党参议员科宁(John Cornyn)发表声明,认为人们不应该对中国采取措施来加强他们全球贸易实力的举动感到意外。



左穿绿色领带者为卡珀,右穿红色领导者为科宁 推特图

他们批评称:“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就中国加入CPTPP微妙而又蓄意的举动提出警告。CPTPP当初是为对抗中国的贸易影响力而成立的,美国却错误地撤出了这个协定。”

声明用对抗性的语气说,他们长期以来都认为,美国在贸易上的领导位置,对国家经济和安全都“至关重要”。但中国正积极地表明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美国不能再“在走廊里等着”了,必须夺回在谈判桌前的席位,在贸易问题上与亚太盟友们重新接触。

不过,多家媒体都提到,美国似乎无意开启任何重大国际贸易协定的谈判。

9月17日,中方提出加入CPTPP的第二天,英国广播公司(BBC)在报道提到,尽管拜登上台后,在外交政策上没有沿用特朗普的保护主义做法,重新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重返世界卫生组织,但在一些主要贸易政策上并未有明显改变。

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拜登政府试图重启该贸易协定。白宫新闻秘书珍·普萨基(Jen Psaki)16日回应中国申请加入CPTPP时表示:“申请加入CPTPP是中国自己的事情,我们把这个问题交给成员国来决定。”

“我们将继续与该地区其他国家就经济伙伴关系和其他关系展开合作,如果有机会谈判,我们可以参与讨论,”她说道。

日经亚洲则在20日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尽管拜登政府声称“美国回来了”,但在他执政的8个月里,拜登政府未能缔结甚至启动任何重大国际贸易协定。

此外,出于国内政治考虑,美国可能不会很快重返CPTPP。这为中国创造了一个“完美的机会窗口”,使其进入一项贸易协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而创建的。

不过,中国加入CPTPP确实还存在障碍。



2018年3月8日,11国在智利共同签署CPTPP 图自新华社

BBC援引的分析人士认为,CPTPP在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和争端解决方面有众多条条框框,这意味着中方必须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达到门槛,还可能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谈判。

此外,CPTPP成员国墨西哥和加拿大,与美国签订了《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这份协定中,有所谓“毒丸条款”,就是三方中有一方跟“非市场经济国家”签署贸易协定,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被踢出“群”。这一条款,外界认为就是针对中国的。

墨西哥有约80%出口是靠美国的,显然不太可能退出协定。如果中国真的要加入CPTPP,墨西哥要怎样从“毒丸条款”中解套,是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CPTPP成员国日本和澳大利亚,也制造了一些杂音。17日上午,日本内阁举行会议,在会后的采访中,不少日本官员态度犹疑,表态称将与其他成员国合作应对。

日本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在内阁会议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采访中,他“话里带刺”,质疑称:“我只是单纯觉得,中国现在达到可以加入的状态了吗?”

同一天,澳大利亚贸易部长丹·特汉(Dan Tehan)发表声明称,如果中国想要加入CPTPP,就必须满足该协议的“高标准”,并证明自己履行了在世贸组织和现有贸易协定中的承诺,遵守了“自由开放的贸易”规则。他还表示,中国需要恢复与莫里森政府高层的接触和沟通。

但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院长章玉贵撰文指出,有人担心中国在货物的国民待遇与市场准入、投资、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等方面存在一些待解的难题,但随着中国在相关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推进,这些问题将不再是难以对接和实施的“严苛标准”。

彭博社则在20日分析说,中国加入CPTPP的决定,显示出中方在信守自由贸易和融入国际规则方面的承诺。这一举动,也让人们注意到拜登政府“缺乏全面的亚洲经济战略”,让美国处于被动。

报道声称,加入CPTPP的举动究竟代表着中国深化融入全球贸易体系的真诚努力,还是仅仅向美国及其亚太盟友施加压力的一种方式,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中国都把拜登扔在了一个尴尬的位置。并且,中方还利用许多观察人士严重美国错失的巨大机会,来塑造与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地区的贸易关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