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小葱,原文标题:《赴美留学生,焦虑的不只是疫情》,头图来自:unsplash
“我在美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研究生快的话一年半可以读完,我在想一年半之后我的工作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我甚至考虑过家里人提出的国内考研的意见。”
“但眼下备考时间有些太晚了,想找过渡期的实习的话又好像没有碰到好的时间。虽然对这些事情感到焦虑,但是现在我还真的是无能为力。”
那些逆行出国的留学生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上个月,美国高校纷纷出台政策,要求学生们返回校园上课。很快,赴美航班最多的浦东机场排起了长队,队伍中有拎着大包小包的留学生,也有陪在一旁关切的家长,在新闻评论区里,还有诸多网友的不解:为什么疫情这么严重,还要执着于去大洋彼岸留学?
疫情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没有人能够完全置身事外,必须在防疫和正常生活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留学生恰恰是一个常常面对变化的群体。在这个多变的时代里,他们需要不断做出选择,并承受其中的纠结与焦虑。
很多近期出国的留学生在网络上回应网友的疑问:按照当地政策,线上课程已经转为线下,如果不在规定日期内返校,就有可能无法顺利毕业,拿不到学位。一面是数年的学业可能化为乌有,另一面是海外凶险的疫情,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这些年轻人感受到了选择的分量——尽管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此刻的决定,会对未来的人生施加多大的影响。
人生总是选择叠加着选择,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催促着每一个人在生活的岔路口做出判断。我们采访了几位赴美留学生,倾听他们的经历与思考。我们发现,两年来,经过生活设置的重重考验,疫情好像已不是阻挡这些年轻人继续前行的屏障了。
回国前一天,我的核酸报告“阳”了
@刘华强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 博士毕业
我最近成了朋友圈里的“传奇人物”,原因是我起飞前往香港的前一天收到了自己核酸“阳性“的结果。
我的表弟Stephen与我同住一个屋檐下。当即通知他去做了核酸检测。果然不出意外,他也得了“新冠“。但是我俩对于这个结果都非常的淡定,在淡定之余又有些哭笑不得。
今年忙着毕业的同时,我也在为未来做打算,投了许多国内外的大学打算继续深造,最终把工作定在了香港。这样离父母更近些,也可以随时和我的女友相见,她在隔壁广州等我。结果没想到回国的前一天,就收到了这样的“惊喜“大礼包。
总的来说,在患病期间虽然身体只感觉到了普通的感冒症状,但心情是真的跌宕起伏。我的朋友们都纷纷在手机留言安慰我,调侃我也算是个神奇人物了。
女朋友一开始有点慌,但是作为医生的她立刻冷静下来,甩了一本新冠诊疗指南让我自主学习。父母当然是惊慌失措,有点怨为什么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的问题,一度气到让我挂电话,但过一会儿再打回来的时候,他们就平缓了很多,开始询问具体的情况。
刚开始发现是阳性的时候都做好了10月底才能回国的准备。从第一次测出阳性到所有症状消失大概只用了三天,阳性后第四天再去测时就已经转成了阴性。之后又等了快两个多星期,反复测核酸直到结果确认正常后才开始重新订机票和酒店。
最紧张的是起飞前72小时的采样。凌晨3点钟才收到结果。我心跳手抖得像5年前点开UCSD通知书一样点开了报告,很害怕所有的努力再次打水漂。我还记得报告上的字真小啊,手动放大屏幕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这才长呼了一口气放下心来,确定这次终于可以回家了。
到最后从San Diego出发去机场的时候心情五味杂陈。毕竟是生活了5年的地方,从预备出发到真正离开,仓促到都没来得及和朋友们好好道别。
本来和几个朋友约好了在出发的那天上午见一面,结果因为前一晚收拾行李到凌晨5点第二天直接睡过了。最终是在候机的时候和那几位要见却没见到的朋友们打了个视频电话,进行了短暂的告别。
现在我已经在酒店平安地进行隔离。当时觉得新冠如同洪水猛兽,到现在也已经能云淡风轻地把它作为谈资了,生活终归还是要往下过的。
扛着500个口罩出国以后,我觉得还不如回家上网课
@Terry 加州某大学 研究生在读
我是刚刚8月份从上海飞的留美学生,也算是上过微博热搜的人了。没办法啊,去往美国的航班也就那一些,留学生基本都是扎堆包机飞的。
其实学生也没得选。最近的Delta爆发已经让不少同学铤而走险,选择在国内再上一学期的网课了(我说铤而走险是因为有些学校不接受学生这学期继续remote了),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害怕失学,不停地告诉自己做好防护就没事,然后飞到美国来。比如我。
那个时候还挺慌的,学校那边迟迟不给说法,一副不管怎么样我就是要你们来的态度,疫情影响下航班也都比较折腾,又要转机、价格又贵,我不想去但也没办法。
为了自我保护,我爸在临行前一口气给我买了500个口罩,塞满了半个行李箱,讲真我觉得自己有点像个傻瓜一样。令人惊讶的是过海关的时候居然没有被拦下来,就这样顺利地带进了学校。
个人感觉,自己对疫情的担忧在一直上升。学期开始之前,学校公布了一系列针对疫情的政策。政策出台的时候,确实让我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觉得学校还是挺重视疫情问题,提出的策略也都是合理的。但是开课以来,我看到这些措施的执行情况以后,更焦虑了。(当然这里仅代表我们学校目前的情况)
首先说核酸检测及健康码。我们学校使用了自主申报+核酸检测的系统,不过bug太离谱,只要有个核酸检测的预约记录,你甚至不需要等待结果出来,就可以拿到健康码并大大咧咧地坐在教室里上课。
另外,学校没有任何的体温检测点,申领健康码的时候填写自己体温有没有超标就可以了。
雪上加霜的是,负责扫健康码的工作人员并没有严格执行扫码放行的政策,我甚至只需要跟他说我去学校里做核酸,就能直接把我放进去。这样的情况真的让我非常担忧。
其次是教室的通风系统及口罩的问题。我知道有些教室的通风系统甚至是坏的。我也很怀疑,一个小小的通风口,对于一个三五百人的大教室会有多大的作用。更要命的是,很多人都戴着布口罩来上课,甚至会有老师讲课讲到一半时直接把口罩摘掉。也有老师戴着双层口罩,讲话很含糊听不清,摘了又容易出事,所以从教学质量上来说,其实比网课还差了一大截。
基于以上这些情况,学校里有一些教授就会建议自己课上的学生上网课,不要来教室上课。更多的教授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只要最后考试来学校里考就可以,等于又回到了网课时代。
有些教授自己不害怕,会强制要求自己班上的学生到教室上课。我这学期有一门课,教授上课直接口罩一摘就开始讲课,并且每节课点名,300多人的大课,教室里挤得满满当当,真不知道是上课还是养蛊。有不少学生向学校投诉这名老师,目前还未得到学校的答复。
当然,客观地说,现在我们也很难改变什么,学校为了捞钱把学生都叫了回来,就绝对没有认错的可能性。
但是,疫情始终是一个逃不过去的问题。对于我个人而言,疫情给我带来的焦虑越来越严重了,而我也看不到什么解决的方法,只能保护好自己,剩下的听天由命了。
去与留成了我日常emo的中心
@弟弟别劈我瓜 大四毕业生
高考结束后我成功地考入了一所211大学,但因为不适应学校的学术氛围,转而考去美国继续完成本科学业。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我就到了大四毕业,可是疫情中断了我接下来的读研计划。
父母在我毕业前就开始焦急地加入各种买机票的群,官方群有、黄牛群也有,家长互助群更多,就是希望能把我顺利地送回家。等经过千辛万苦九九八十一难回国之后,我又为未来发了愁。
周边的几个同学毕业后跟我一样都在考虑读完研究生之后,不再留在国外,而是直接回国工作。对于这种想法我开始觉得困惑了,既然读完研就要回来,那为什么不在国内读研?反而要花这么多时间和金钱出去,毕竟现在留学生的身份开始贬值了。
当然,这是对我自己的一个反思。回国前我就拿到了好几所大学的研究生offer,却因为疫情而犹豫了。政府强行要求线下教学,且目前从官网上来看,学校的防疫措施并不好。我的回国之路艰难困苦,现在就在思考为了这个学位值不值得再冒一次险。
我在美国呆了这么长时间,研究生快的话一年半可以读完,我在想一年半之后我的工作问题应该如何处理,我甚至考虑过家里人提出的国内考研的意见,但眼下备考时间有些太晚了,想找过渡期的实习的话又好像没有碰到好的时间。虽然对这些事情感到焦虑,但是现在我还真的是无能为力。
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态,好像是和那些不想参加高考的留学生差不多,不愿意放弃已经拿到的offer转而去参加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的考研当中了。
留在国内的选择就一定对吗?我也不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是留学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我的很多东西不是靠我自己得来的。
就比如高考,我能说高考成绩90%是我凭自己硬本事考的,但是留学就不是,因为家里付出了很多的金钱和精力来让我学托福、GRE等。对此,我并不觉得是我比别人多付出了啥,留学的这个机会是家里人给我的,而不是完全靠自己拼来的。
其实在我看来就是换一个学生,好像也可以和我做得差不多好。我当时申请的一所学校把我拒掉的时候,我就在想这里的问题出在哪。比如威斯康星在我提交转学申请的时候给了我offer ,但是研究生拒了我。是我来美国后反而学得不够好了吗?
其实我的想法很偏激,既然有这个资源,那可不可以做到100分?就算做到90分我也在想还不够,更何况我现在觉得自己只有70分这样。这成了我日常emo的中心论题。
我是要冒险走一趟,还是继续留在原地安心生活?我也不晓得。可能在接下来等待春季开学的剩下半年里,我可以好好地摸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周刊(ID:new-weekly),作者:小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