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战后的美国以后,世界制造业很久没有见到像中国这样显著的主导地位。”
在14日发表于《日本经济新闻》的署名文章中,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让曾任汇丰银行股票研究主管的布拉顿(William Bratton)连连感叹。布拉顿指出,尽管面临着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等不利的因素,但从数据上看,中国制造业不仅显示出了强劲的韧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竞争力还在不断增强。
就在此前一天(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
布拉顿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评论文章:中国制造业的机器已经开启
“中国制造业机器已经开启”
布拉顿注意到,虽然中国制造商面临着一系列不利因素,例如有关减少全球供应链对中国依赖的传言,又或是疫情之下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但与大多数经济竞争对手相比,中国在过去两年的困难时期成功地扩大了制造业贸易。数据显示,在2020年,中国占全球制造业出口份额的比重飙升至20%的新高,远高于德国的9%、美国的9%以及日本的4%。
从上海出发,载着4台巨型“新巴拿马式”港口集装箱起重机的“振华24”号货轮,于在9日抵达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港的西格特海运码头
“现有数据不仅彰显出中国制造业持续的韧性,更重要的是,它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布拉顿认为,尽管有一些低利润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国外的例子,但这并不足以影响大的趋势,也无法撼动中国制造业具备空前竞争力的根本现实。
布拉顿指出,中国制造业在非常广泛的领域都占据着优势,近年来中国制造的重要性还在不断加强。中国已巩固了自己作为全球主要商品供应商的地位——中国制造产品种类繁多,从家用电器、办公设备到服饰配件无一不全。而随着中国工业基础先进性和复杂性的提升,中国在许多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包括医疗器械、复杂的工业机械方面也实现了巨大的出口收益。
去年9月,云南医疗器械设备及技术展览会展出的医疗器械设备。疫情期间,中国制造的医疗物资有力支援了全球抗疫。图自澎湃影像
过去三年里,世界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正在增长,全球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进口中国制成品的份额实现了增长,其中许多增长发生在2020年之前。即使是像越南这样被认为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对手的国家,近年来对中国进口的依赖也在稳步增加,而不是减少。
“三大因素决定中国制造业的稳固地位”
出于地缘政治对抗目的,美国等西方国家一度叫嚣要在供应链上“去中国化”,由此引发了部分分析人士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预测。但布拉顿认为,这类看法过度简化了决定一个国家工业竞争力的因素,忽略了各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例如,就像许多人举例说,劳动力成本上升自然会导致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忽视了相对生产率的重要性。此外,更高的贸易关税也不一定会大幅增加成本并导致现有供应链出现混乱。”
“例如,就像许多人举例说,劳动力成本上升自然会导致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下降,这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这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忽视了相对生产率的重要性。此外,更高的贸易关税也不一定会大幅增加成本并导致现有供应链出现混乱。”
布拉顿强调,事实上从更全面的角度来看,有多个因素表明,中国的制造业地位仍然非常稳固:
首先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工业规模。中国的工业规模支持更大的国内工业生态系统,更强的产品专业化、技术创新和更低的单位成本。更重要的是,中国内部多样性使其能够在整个制造业活动中保持卓越的竞争力。而包括中国邻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工业规模较小、资源更加有限,与中国形成了鲜明对比。
其次,中国具备强大的产业政策组织和引导资源的能力。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以如此强烈的热情发展制造业,这使得中国具有显著的相对优势。
第三,中国在亚洲经济体系中几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布拉顿提到,贸易流动本质上是地区性的,而不是全球性的。因此,随着全球经济向亚洲转移,中国将从中获得巨大受益,特别是考虑到中国相对于邻国以及更遥远的国家的竞争优势。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洲国家正努力加强与亚洲的贸易关系,但实际上,它们的产品已越来越多地被中国出口产品替代。
“中国的发展势头几乎没有放缓的迹象。”布拉顿写道,“自二战后被美国主导以后,世界制造业很久没有见到像中国这样显著的主导地位。”
就在布拉顿落笔之际,中国制造业的强劲数据正印证着他的看法。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3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世界第一。光伏、新能源汽车、家电、智能手机、消费级无人机等重点产业跻身世界前列,通信设备、工程机械、高铁等一大批高端品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