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头巾就是恐怖分子?民调显示超半数美国人仍对穆斯林持负面态度


仅仅是因为戴着头巾走在路上,就被人大喊“恐怖分子”。近日,美联社发文指出,不少生活在美国的年轻一代穆斯林是在阴影之下长大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总要面临敌意、怀疑和不信任,而最新的一项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超过半数的美国人对穆斯林依然持负面的态度。

偏见和歧视总发生在穆斯林身边

一辆汽车经过,司机把窗户摇下来,对着两个戴头巾的小女孩大喊道:“恐怖分子!”

这一幕发生在2001年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被恐怖分子劫持的飞机撞塌后的几个星期,10岁的沙哈娜·哈尼夫和她的妹妹从位于布鲁克林区的家走到当地的清真寺,在路上碰到了这位司机。

既害怕又不安,两个小女孩飞快地跑开了。



2021年8月14日,美国弗吉尼亚州,17岁的阿米拉·艾哈迈德在调整头巾(来源:美联社)

然而20年过去了,美国人对穆斯林似乎仍然怀有敌意。

印度裔的加拿大脱口秀名嘴罗素·彼得斯在一档节目中说起自己的经历,他表示,“9·11”事件后,很多美国白人对坐飞机这件事特别紧张。一次他乘飞机从纽约州的水牛城飞往拉瓜迪亚机场,有位白人老太太看到他就抓起自己的包,大喊“我的天哪!”

还有一次也是在飞机上,彼得斯刚刚坐下,他身旁的白人乘客就开始不停地画十字。这位白人看到棕色皮肤的人就以为是穆斯林,在他心中,穆斯林就等于恐怖分子。

在2006年上映的纪录片《关塔那摩之路》中,这种“杯弓蛇影”的心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后,美军无故关押和非人虐待三位到阿富汗提供人道援助的英国穆斯林,并把他们在关塔纳摩监狱里囚禁两年的事件。

关塔那摩是古巴的一个省,位于古巴东南部,省会为关塔那摩市。关塔那摩监狱是美军于2002年1月在古巴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所设置的军事监狱。最初,这里只是临时关押拘留者,但美国军方逐渐将这个临时关押拘留者的场所改建成了一个长期使用的监狱。

据美媒报道,2016年,一名穿着长袍、戴着头巾的阿布扎比商人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酒店大堂打电话,前台的接待员看到他后惊慌失措,觉得他很可能就是一名恐怖分子,立刻就拨打了报警电话。随后,在酒店外,警察就拔枪对准了他,并把这名商人压在了地上。虽然警方之后排除了他的嫌疑,但似乎是由于该事件的发生,当时阿联酋还告诫其国民,出国时要避免穿传统服饰。

这些事情的发生从侧面反应出美国人紧绷着的神经之下似乎有些草木皆兵。美联社在文中指出,美国人对穆斯林的不信任与怀疑并不是从“9·11”事件开始的,但该事件的发生极大地增加了美国人对他们的敌意。

美情报监听已远超反恐范畴

作为联合国任命的首位反恐中促进和保护人权问题特别报告员,马丁·谢宁教授认为,反恐战争时期未经审判就拘留、处决嫌疑人,以及在审讯中用酷刑虐待囚犯,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在这表面之下,更多的是看不见的电子监视。

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一书,电子监视是指为了侦查犯罪,利用窃听视听装置技术、红外线望远镜、红外线摄像、电子计算机技术设备等监控或听取他人的办公、住所等场所的谈话,或对特定人、物或场所进行监视或进行秘密拍照或录像等侦查方法。



2002年1月,美国国防部在关塔那摩监狱拍摄的照片(来源:《卫报》)

2013年,美国前防务承包商雇员斯诺登通过媒体揭露美国政府广泛监听国内外电话并监视互联网通信内容,在国际社会引发轩然大波。

2016年3月,美国联邦调查局在所谓“第三方”的帮助下,成功破解加利福尼亚州圣贝纳迪诺市恐怖袭击案枪手赛义德·法鲁克的苹果手机,虽然当时并没有公开“第三方”的具体信息,但多家美国媒体都指向一家以色列技术企业。

据新华社消息,“9·11”事件后,美国更是以反恐的名义展开大规模的监听。2014年,美国国家安全局前技术主管威廉·宾尼说,“9·11”事件后一个月后,美国情报机构就开启了大规模信息监控。

宾尼表示,在过去十几年中,美国的监控范畴已从针对恐怖组织及犯罪嫌疑人扩大至“全球70亿人口”,美国安局从中提取有用信息并长期保存。美国情报机构监控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网络,已远超出反恐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