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组织,领导人和团队都是最重要的。

作 者丨华商韬略出品人 毕亚军

华商韬略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客服微信:hstlkf

华商韬略·华商名人堂 ID:hstl8888

图片:网络、图虫创意

即便拿到几百亿资金,这家一直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企业,依然没有成大事的风范和格局,或者说,依然缺失做大企业、做大生意的灵魂和基因。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文章,讲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并不太晚,投入也不少,但却长期被美日韩摁在地上摩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卓越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团队持续领航。(拓展阅读:复盘中国芯痛:一个企业家精神缺失的惨痛教训)

一个行业的追赶与发展,必须有几家龙头企业带头冲锋,而龙头企业的真龙头,就是企业掌舵人。中国各个实现赶超的行业,从早期的家电到现在的互联网、新能源,莫不如此。其成功的背后,都有几家大企业、几位大企业家持续十几年乃至半辈子的拼搏奋斗。

高科技领域,就更是大企业和大企业、大企业家和大企业家的战争,很多看起来让全球产业链人仰马翻的战争,真正决定胜负的,其实就那么几个人。

比如,过去几十年的芯片制造领域,基本上就是台积电张忠谋和三星李健熙的战争,中国大陆企业家,偶尔闪出个面孔,但还没来得及混个脸熟就销声匿迹了。

因为,过去20来年,中国大陆有希望做大做强、到世界舞台比拼的芯片企业,如中芯国际、华虹、华晶等都人事变化频繁,没有一家从成立到现在是一个强人企业家“从一而终”。

尤以中芯国际为甚,自成立以来,这家公司先后换了4任董事长、5轮CEO,创始人还曾被驱逐,公司长期陷入无实际控制人,各种势力心怀鬼胎、严重内耗的困境。

以至于中芯国际在芯片制造产业的黄金十年里,非但没有把握住彼时相对友好的产业大环境,实现追赶与超越,反倒跟对手的差距越拉越大。

令人唏嘘的是,文章写完才不到1个月,中芯国际就再次爆出人事更迭。

9月3日,中芯国际公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耗资约88.7亿美元(约合570亿人民币),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共同规划建设一座产能为10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同时,也宣布了一项重要的人事变化:

已担任公司董事长6年半的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博士辞任董事长,接替他的则是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高永岗博士。



中芯国际对外披露的原因是,周子学因为个人身体原因离任。

周子学今年已65岁,的确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但对比全球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这岁数并不算高,张忠谋59岁才创办台积电,任正非76岁了,还在撸起袖子干。

以至于有人猜测,刚刚开始过好日子的中芯国际,是不是“内讧”的老毛病又犯了。

但周子学离任,还不是重点。



真正的重点是,周子学离任背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时期的中芯国际,其人才团队,乃至经营管理的基本盘难言乐观。

中芯国际半年报显示,虽然它在上半年实现了史上最好的业绩,净利润同比大增278.1%至52.41亿元。但截至6月30日,其研发人员却降低至1785人,比去年同期减少634人。

这是很吓人的数字,而且令人费解。

同样令人费解的是,在此期间,中芯国际研发人员的平均薪资也将降低了,从去年同期的13.5万元降低到了12.9万元。

相关数据显示,台积电2020年全球员工薪资中位数是42万元、平均薪资55万元。而大陆芯片人才更为紧缺,应届毕业生入行薪酬基本都在20万元左右。

即便是去年同期的13.5万元,中芯国际开给研发人员的薪酬也是严重拖行业后腿了,而如今芯片业抢人大战更激烈,它却削减了研发人员的薪酬。

不光是研发人员。对公司高管,中芯国际也是相当苛刻,由此造成人才不断流失。

今年7月,中芯国际最资深的元老之一、研发副总裁吴金刚博士选择了离职。

吴金刚在中芯国际参与过FinFET(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先进工艺的研发与管理。外界认为,挣得不够,或者说薪资没有匹配价值,是其离职的一个关键原因。虽然,他在离职前已获得中芯国际16万股的股票激励,相当于930万元,但其年薪长期在200万左右,这在芯片业也是极低的。

对整个研发的投入,中芯国际今年上半年也在开倒车。

半年报显示,跟去年同期比,其研发费用总额和比例都是显著下降的:总额从22.78亿元降低到了19.37亿元,占营收之比更大幅从去年的17.3%降低到了12%。

这几个下降,或许也就是其研发人才流失严重的原因。

去年科创板上市,中芯国际一把就拿到了超过500亿的真金白银,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投资计划,紧接着又幸运地撞上了全球“芯荒”,而且是28纳米以下成熟制程的“芯荒”,中芯在此掌握成熟技术,开足马力便大有作为。

照理说,这本该是大举招兵买马,激赏三军奋勇杀敌的关键时刻,也是把握时机,抓紧把钱花出去,抢占更高站位的关键时刻,但结果却是研发投入降低、人才大幅度减少。

这禁不住让人问一句:

“中芯国际在干嘛?它的管理者和股东们又想干嘛?是不是又想短期、快钱、投机,趁机多省一点、多捞一把,不再想那个万众期待的雪耻之梦了?”

中芯国际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怕是要再失宝贵良机。



之所以是再失良机,是因为中芯国际已经失去过一次,甚至多次。

国际上通常以28纳米为分水岭,将中芯国际的核心业务,也是中国芯片最为短板的芯片制造工艺分为先进制程和成熟制程。

28纳米以下为先进制程,主要是用在手机、计算机等更新迭代快的领域;28纳米以上为成熟制程,主要用于物联网、电源管理、显示驱动、传感器等相对成熟,也迭代较慢的领域。

提到芯片卡脖子,我们听得最多的是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技术多少代,这主要是芯片制程技术上的落后。比如,台积电已量产了5纳米,而中芯国际才做到14纳米。

但事实上,除了领先制程技术的落后,我国芯片产业在已成熟制程技术的规模实力和竞争力上,也是同样落后。其中最有希望做大做强,却没做出来的,就是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早在2013年就已攻克了28纳米量产的难关,我国对28纳米的需求也足够大。

调研机构IC Insights数据显示,我国芯片制造2020年自给率仅为5.8%,而这不足的很大部分就是成熟制程。2020年,中国大陆一共进口了2.4万亿元芯片,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成熟制程,正是中芯国际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创造条件去做好的领域。

但技术成熟,当时也还没有被美国围追堵截的中芯国际,却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没能在此领域真正做大做强。

去年底至今,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领域需求爆发,对成熟制程芯片需求急速暴增,叠加疫情因素,全球陷入严重的芯片供应缺口,而这轮芯片荒的最大需求缺口,就是荒在了28纳米之上,荒在了中国已经有成熟技术的芯片制造能力范围内。

换句话说,如果中芯国际早些年能够通过强有力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尤其是对市场的前瞻把握,集中火力在自己已成熟技术领域做大做强,甚至做成世界最强,虽然可能长期巨亏,却也有可能利用这轮“芯荒”以及此后还将继续蓬勃的成熟制程市场弯道超车,不但几年就把钱赚回来,而且还可为挑战领先制程打下更坚实基础。

然而,中芯国际却没有,在领先技术被卡脖子之外,当成熟技术和市场有爆炸性的超车机会到来,它也只能望洋兴叹。直到行业普遍预期物联网、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成熟制程将继续爆发巨大需求,才后知后觉,决定投资153亿元扩建28纳米生产线。

此时追产,虽也是个机遇,但已是亡羊补牢,而且会补得很艰辛。

就在中芯国际宣布扩产28纳米之后不到一个月,曾经明确宣布看空28纳米的台积电,就立即宣布将投资超过28亿美元,在南京扩大28纳米产能。

台积电早已是芯片制程的世界引领者,很多人因此认为,它在此时加码28纳米,目的就是要辗压中芯国际。

而中芯国际一边大力扩产,却一边在研发、人才乃至经营管理上陷入如此田地,让业界为其未来忧虑。芯片制造的核心,可不只是盖厂,芯片战争比的也不是谁能少发一点工资,少请一点人才,少投一点研发的成本利润控制,更不是交出一张当下看上去不错的业绩报表。

芯片制造是典型的技术、资本、人才高密集行业,也更是一个算大账、打持久仗的行业,尤其需要卓越且强势的领导人和经营管理团队。

张忠谋就曾说,任何组织,领导人和团队都是最重要的,在日新月异,竞争堪称“人吃人”的高科技领域尤其如此。人人都以为技术是最重要的,但一家高科技竞争中的企业,一个企业领导人,尤其是CEO,更重要的却是掌握全局——

要有战略,懂市场,要有凝聚团队的能力,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向。

恕我直言,纵观中芯国际的种种,依然没能让人太看出有凝聚力,以及正确的方向。

这家过去一直缺少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企业,拿到几百亿资金后,依然缺少成就大事的风范和格局,或者说,依然缺失做大企业、做大生意的灵魂和基因。

当前,全球都在加速芯片竞争。

三星接班人李在镕出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一项高达1.3万亿元的投资计划,以巩固其在芯片制造等关键行业的全球领先地位。

台积电、英特尔等等,也都在大举投资,既吃老本,又立新功。

没啥老本可吃,新功也有待建立的中芯国际,肩负着中国芯片业突围的重任,值此之际,属实应该好好检讨自己的经营与管理了。切莫辜负了期待,以及巨大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