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题图来自:《在云端》


一个航空港和一条机场路,就如同一个支点和一个杠杆,被认为可以很好地撬动临空经济,进而引发城市嬗变。


临空经济区,这个在上世纪90年代才传入我国的概念,被国内许多城市看作是自身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根据9月5日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航空经济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城市临空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下称《报告》),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共有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区、41个地方级临空经济区。同时,已经明确规划和开始建设的临空经济区有89个,还有一些城市正在积极规划临空经济区。


也就是说,截至2020年底,31个省份共240个民航机场,就已经布局147个临空经济区,60%的机场都配置了临空经济区


遍地开花,一方面反映空港向好、建设火热,另一方面也催生出不少问题。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郝爱民看来,发展十余年后,中国的临空经济区进入到需要提质增效的阶段。


民航业界流传着一个“1:8效应”:办好一个机场,就像开启一扇大门,随之而来的人流、资金和信息,将推动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机场的投入产出比可以高达1:8。“临空经济区”们,是否都如愿以偿了呢?


01 头部竞争激烈


空港作为沿江、沿海之外的“新型港口”,备受推崇。17个“国家队”、41个“地方队”,整体形成了东、中、西部临空经济区的布局。


《报告》聚焦其中37个(2020年旅客吞吐量超800万人次)机场所在地临空经济示范区与准示范区,将其现状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评比。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br>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


综合排名来看,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北京首都机场临空经济示范区、广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为前三甲, 深圳临空经济区、成都临空经济示范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上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紧随其后。长期来看,这几个城市的临空经济区会形成较为激烈的竞争。


“国家队”中,除青岛、宁波、南宁、长春和福州的5个临空经济区外,12个国家级临空经济区总指数得分均高于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br>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


而上海(浦东)、深圳、昆明、武汉、海口、天津、乌鲁木齐、厦门这8个“地方队”,也有较为亮眼的表现。尤其是上海浦东临空经济区, 在多项二级指标中得分排名第一。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br>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


从纵向变化来看,与《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报告(2020)》相比,除北京、上海四个临空经济区外,有 11 个临空经济区排名上升,18 个临空经济区排名下降。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br>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


其中,排名上升幅度最大的是乌鲁木齐临空经济区,上升11 个位次。《报告》分析,乌鲁木齐在区域影响力指标中排名第一,这是其名次上升的主要原因。福州名次下降幅度最大,达到 17 位。这主要与福州受疫情影响导致机场三大核心运营指标——客运吞吐量、货邮吞吐量以及飞机起降架次下降幅度较大有关。


02 区域影响力比拼


199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卡萨达教授提出以时间竞争为主的、由空运引起的“第五冲击波理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航空运输适应了国际贸易距离长、空间范围广、时效要求高等要求,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现代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迅速崛起的重要依托。


临空经济区便是航空业与地区经济互动的最显眼的成果。对很多城市来说,临空经济区也成为了地方转型升级和高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然而,各地的临空经济区发展并不均衡,差距也比较大。而且从临空经济区与所依托城市的经济表现对比来看,临空经济区能否承担起地区经济引擎的作用,还需要打个问号。


《报告》统计了2020年“国家队”与所在城市GDP对比情况。


<br>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


可以看到,临空经济区的面积与GDP、所依托城市的GDP、以及所依托城市的收入和人口不成正比。同时,受疫情影响,除郑州、北京、青岛、长沙、南京和福州外,有11家临空经济区2020年GDP增速低于所依托城市GDP增速,占比超过60%。与上一年绝大多数临空经济区GDP增长率高于所依托城市GDP增速的状况完全相反。


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机场带动作用是不同的。评价指标中有一个“临空经济区影响力指数”,反映的是临空经济区对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2020年,乌鲁木齐的表现格外亮眼,郑州排名第二,上海浦东反而排名第五。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br>
数据来源:《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指数2021》


郝爱民对此解释,诸如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本身非常先进,它的城市经济发展不单纯依靠航空。城市腹地经济发展较好,临空经济区极化作用就不那么突出了。


反而像郑州这样的城市,去年虽然疫情影响了客运,但新郑国际机场的货运却逆势上扬,机场货邮吐吞量较上年增长22.5%,巨大的航空运输量引领当地经济的发展。助推了经济,也拉高了排名。


03 同质化、低质化竞争现象


判断一个临空经济区是否成功,不是看聚集了多少个产业,关键是看能不能形成一条高效的产业链。


然而,建机场易,布产业难,难在产业和机场不是简单的加减法。如何用国际航空枢纽这个“空中桥梁”撬动区域经济产业的升级,让企业、让产品、让各种要素深入国际供应链体系中去,是临空经济区面临的一大考题。


过去一段时间,不少临空经济区曾一度出现产业错位的情况。在跑马圈地、争相上马之后,临空经济区被当做了一个“篓筐”,大量的传统企业被“塞入”进去,影响了产业链条的完善和高效。


郝爱民提到,临空经济区建设火热背后,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低质化竞争现象


一些城市在新区新建一片临空经济区,犹如白纸画图,“原来的产业基础非常的薄弱,所以规划了临空经济区后,引进新的产业就会更注重时间敏感性的产业和企业,包括高科技企业、生物制药企业等。”郝爱民提到,但另一些临空经济区,比如刚进入“国家队”的福州临空经济区,区内还有不少纺织、钢铁类企业,“类似这样的产业布局,未来就还需要大量腾笼换鸟的工作。”


简单讲,航空运输就是给产业插上了一个增值的翅膀,电子产品、冷链食品、生物医药,包括服务贸易,利用这个通达全球的网络。在这个“速度经济”时代,围绕空港、布局在临空经济区内的,应该是比如电子制造、器官移植这类对时间敏感、高附加值的人流、商流的运输问题。


所以当说到“机场是动力源,是发动机”,需要想清楚“能拉动什么东西”,这取决于城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临空经济,需要因地制宜,需要进一步挖掘本地的特色产品和提升区域的产业价值,并且深度参与到国际供应链体系之中。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因为“人流”大幅度降低,“商流”即航空货运,开始经历少有的“高光时期”,全货机运输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从全国来看,2020年旅客吞吐量下降36.6%,货邮吞吐量仅下降6%。


在郝爱民看来,疫情冲击了航空业的快速发展,但或许正是给我国各地临空经济区一个提质增效的好机会。布局好临空经济区的产业格局,让机场“发动机”的带动效应最大化。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进化论(ID:urban_evolution),作者:吴林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