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吴苏

  因为缺少经费,日本科学家大量流入中国!

  近日,79岁的日本著名科学家藤岛昭携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的消息,在日本和中国都引起广泛关注。

  这也不难理解,毕竟是顶尖科学家“组团”外流。

  要知道,藤岛昭是“光催化”领域的权威人物、数次获诺贝尔奖提名。在中国演讲时,藤岛昭提到,如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所使用得光催化自洁玻璃可以让其表面永远光洁、透明得光催化涂层可以让镜子不产生雾气,光催化甚至能用在空调过滤器里,这对于分解甲醛等有害气体作用明显。



  如此重要的科学家,日本却“留不住”,媒体分析称,原因是“资金与经费不足”,使日本国内学术研究环境日益恶化,也“倒逼”这些学者、科研人员“出走”中国。

  日本不再愿意为科学家提供相应的经费,中国却可以营造绝佳的科研环境。

  以藤岛昭为例,据媒体报道,上海理工大学预计将围绕他新建研究所,新研究所的设立及运营费用目前正朝着由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学共同出资的方向推进,资金规模预计将达到数十亿日元(折合数亿元人民币)。



  尽管藤岛昭的“出走”被日媒称为“标志性事件”,但其实,这并非个例,而是已经形成一股热潮。

  其中,专业研究灵长类大脑基因的日本教授高畑亨颇为典型。

  2005年,高畑亨在日本取得博士学位,2008年起在美国范德堡大学作为博士研究人员从事研究活动,到2013年,他为了回到日本而寻找合适的工作,结果一无所获。



  在日本以外国家的求职过程中,高畑亨迅速和浙江大学对接上。2014年,他被浙江大学聘用,获得的研究环境十分优越,不仅在新设的研究所里拥有自己的研究室,工资之外,还获得5年总额相当于5千万日元(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用途不受限制的资金。

  你以为浙大是随便“撒钱”?其实,是为研究下本钱,高畑亨坦承,中国“对于研究成果方面的要求苛刻”。

  不只是藤岛昭、高畑亨,在中国开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续增加。

  据日本外务省统计,在中国居留的日本研究人员等截至2017年10月达到约8000人。另外,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统计,仅从1个月以内的短期逗留人员数来看,2018年达18460人,比2014年增加约25%。



  值得一提的是,国外科研人员在中国居留或逗留,有赖于中国在海外的招聘基地。

  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的数据显示,中国在海外的招聘基地在世界范围达到600多个,在日本也有46个。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的准教授船守美穗透露:“通过出差等短期派遣与当地大学建立关系,随后正式得到大学邀请的情况很多。”

  日本研究人员“出走”,日媒直言“存在技术外流的风险”,但无法遏制这一趋势,主要原因是“日本的待遇存在问题”。

  日本社团“科学·政策与社会研究室”代表理事榎木英介比较熟悉中国的人才招聘,其表示:“能力高但无法获得研究经费、或因职务不足而苦恼的日本研究人员受到来自中国邀请的情况似乎很多。”

  当年,日本大力推进科研,政府和企业以“团战”的方式,建立强大的家电、半导体、汽车产业,造就“日本制造”的黄金时代,但近些年,前两大产业的“话语权”早已旁落,汽车产业同样深受影响,不管是车用锂电池生产,还是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日本都趋于边缘化。



  接连“点错科技树”,日本国力远不如从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也被中国拿下,这背后,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接连“出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看,中国吸引包括日本在内的众多国家的科研人员,加上本土科研人员的长期深耕,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将孕育更多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