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德国西部遭遇洪灾,170多人死亡,数千栋房屋损毁。居住在德国北威州小城巴特诺因阿尔-阿尔韦勒的德国汉学家克里斯蒂安·里德尔不幸遇难。他收藏的数千件中国皮影和大量皮影戏图文资料也遭逢洪水浸泡、泥沙掩埋的厄运。
8月2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被志愿者清理出来正在晾晒的中国皮影。(新华社记者王勍摄)
孔萍眼前的皮影,便是从里德尔家中抢救出来的。和她一同参与抢救的,还有数十名中德志愿者和德国专业修复机构的专家。
“里德尔博士对这些皮影都做了详细的分类和记录,并标明了出处。”曾任勃兰登堡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现从事世界遗产保护的孔萍说。近日,在她家中,新华社记者见到几个已严重污损的文件夹,依稀看出上面用中德双语标注的“海城”字样。
8月26日,在德国首都柏林,志愿者在家中清理被浸泡的中国皮影。(新华社记者王勍摄)
里德尔的遗孀张女士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里德尔在法国巴黎参观了中国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举办的皮影收藏展,大受震撼,爱上了中国皮影艺术,开始了近30年的收藏。
张女士介绍,里德尔生前共收藏了数千件不同时代的中国皮影以及台本等文字资料。每次收到新的藏品,他都会将皮影一一清洗、上油、拍照,分门别类登记造册。里德尔原计划晚年时将自己精心整理的藏品捐赠给德国的博物馆或送回中国,但不幸的是,在暴雨如注的7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他去地下室查看家中进水状况时遇难。
洪水退去后,救灾人员经过一个月左右才陆陆续续将里德尔的部分藏品从淤泥中挖出,但纸质的皮影戏台本已经彻底泡烂,皮影也开始发霉变质。张女士不愿丈夫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在同事的帮助下,她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起求助,希望有志愿者或专业机构能修复并收藏这些皮影。
8月26日,德国首都柏林,志愿者在家中清理被浸泡的中国皮影。(新华社记者王勍摄)
求助迅速得到了多方回应。居住在柏林的孔萍和波恩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中德营造文化学会会长孔洞一赶到张女士家中,再次清理出部分藏品,并各自带回家中处理。两人又分别在柏林和波恩建立了网络社群,各召集到数十名志愿者参与受损皮影的清洁和整理。
“我明白这些皮影的修复会是长期工作。但当我发现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忙,而是有这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时,我就更有热情了。”孔洞一介绍,一拿到这些受损的皮影,他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设在波恩的德国修复师联合会求助。这是一个德国古建筑、古董及艺术品修缮维护从业人员的行业协会。
没想到,对方立刻联系了德国多家修复机构。很快就有德国各地的机构发来邮件、打来电话,有的给他提供了修复和保存的技术指导,有的表示愿意提供各类资源。
德国北威州科隆,莱茵景观修复中心专家指导志愿者清理皮影。(图片由志愿者提供)
孔萍带着志愿者在自家楼下清洗皮影时,也吸引了邻居和路人的注意。了解情况后,他们主动拿来自家的废旧毛巾和床单,供清理之用。目前,志愿者们已将受损皮影初步清洗、整理、归档,并建立了网上资料库,以便与更多人分享这些珍藏。
“我希望这些藏品能得以保存,能够发挥其文化、艺术价值,而不是被丢进垃圾桶。”孔萍说,“这些皮影不仅使在德的华侨华人有机会深入了解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也因为与德国近期的洪灾和集体抢救的行动关联,具有超越了皮影本身的跨文化价值。”
志愿者们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清洗皮影。(图片由志愿者提供)
在柏林参与修复的志愿者刘畅从事艺术工作多年,设想将部分皮影做成装置艺术。她说:“即便很多皮影已经被泡得面目全非,我们还是可以把它们用另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来。尤其是展示给海外华侨华人的孩子们,不仅让他们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这场灾难,了解文化传承的不易。”
志愿者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清洗皮影。(图片由志愿者提供)
孔洞一希望能建一所收藏这些皮影的博物馆,在展示这些精美皮影的同时,也记录下里德尔的故事,记录下所有中德志愿者的心血,记录下这一份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里德尔老先生是中德民间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孔洞一说,“我有一种使命感,希望将这些承载着老先生精神、具有中德文化交流意义的皮影传承下去。”(记者:王勍、毛竞;编辑:唐志强、金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