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这种比喻似乎很奇怪,毕竟,北京和柏林的政治制度差别太大。但是,(两国)可以从经济上看出相似之处。最明显的是,北京采用的未来科技大战略与德国“工业4.0”的概念相似。
事实上,北京对以硅谷为代表的“美国道路”抱有很大怀疑。即使美国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成功的技术创新,但这些创新主要在通信和娱乐领域。它们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愉快和方便,但在北京眼中并不是为(民众)共同利益产生实质性附加值的企业。
“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而不是140 个字符(指社交媒体帖文)”,德裔美国投资者彼得·提尔谈到西方技术成就时曾经这么说。而在中国,人们正在为“会飞的汽车”努力奋斗:他们努力生产半导体和电动车电池。产业排在第一,服务排在第二。
美国将自己的工业基础完全外包,这是错误的。而在德国,制造业仍占经济产出的 18%,在美国仅占 11%。在中国,这个数字到目前为止甚至达到 25%。
在教育领域,北京未来也将与德国(方式)更加紧密地连接,不久后或将全面采用职业学校的双元制培训。北京希望争取“产教结合”,正如相关法规草案所显示的那样。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颇受关注的一条分析称,“德国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家庭的三个基本问题:住房市场、教育部门和卫生系统。”很多中国人羡慕德国的免费教育、基本免费医疗、较为负担得起的租房以及几乎延伸到每个角落的国家福利。
然而,中国人也看到“德国模式”的弱点,尤其是缺乏新技术。在创业创新方面,中国已遥遥领先于德国。最终,中国可以汲取德美经济的长处,但必定坚持走“中国道路”。(作者法比安·克雷奇默,青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