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打码的马马哥(ID:mcbscj),作者:马昌博,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已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2014年的收入,包括:中铁总公司副总工程师薪资,不到两万,北京交通大学兼职教授,每月5000,院士津贴,每月1000,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满打满算每年有30万多万的收入,而王梦恕说这个收入在中国两院院士里算比较高的。


以上的报道来自中国青年报,权威的官方媒体,换句话说,按照常规的工资算而不算额外的课题收入的话,大概500个中国院士,收入才能顶一个吴某某。 


少数所谓流量明星,唱跳普通,德才普通,凭什么挣得比为为民造福祉、为国做贡献的科学家多得多?


我们天然的公平心理会倾向于认为,贡献越大、道德越高的人,就应该得到更多的回报。但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不追求公平,它有它自己的逻辑。我们用三个原因来解释。


明星挣的是佣金,科学家挣的是工资


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品牌都想把产品卖给尽可能多的顾客,而每一个顾客都希望享受最好的产品。两边都有需求,谁能让两种需求最高效地连接到一起,谁就能挣到报酬。


明星经济就是这样产生的:明星把成千上万的粉丝变成品牌的顾客,同时又向粉丝证明品牌的产品是最好的。品牌卖出了产品,顾客买到了想要的好东西。


明星所获得的收益,表面上叫代言费,其实本质上就是促进生产和消费之间转换效率的佣金,或者说提成。明星越红、粉丝越多,他连接的效率就越高,就会在这个市场上形成赢家通吃。所以,顶流挣钱都是天价。


而我们的科学家,他们的薪资是由科研单位发放的,主要来自国家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跟销售或者说资本流动没多大关系,当然就很难挣到太多钱。


供需关系


前面我们说了,品牌和消费者都有连接对方的需求,而供应这种连接的顶流明星很少。加上现在中国人都有钱了,需求越来越多,那明星身价自然就水涨船高。


而科学家呢?如果我们把他们的科研工作视为一种劳动供给,虽然对社会贡献很大,但出钱购买它的需求方大部分只是科研机构和高校,供求关系不那么紧张,也很难获得明星那样的身价暴涨。其实同样的话题你可以类比老师,教师本身工作也受人尊重且重要,但是收入也没太高。


当下的溢价和长远的打折


一个产品,如果他能立刻带来现实的收入,它往往就会被标上超出其实际价值的价格,也就是当下的更有溢价;同样,如果一个产品要未来很长时间才能带来收入,那么他的价值会因为变现时间很长而在现在打折。


明星生产的产品,无论是影视综艺歌曲还是广告代言,实际上都是直接面对C端也就是大众收钱,而且对广告商家而言,是即时性的在短时间短链条中产生收入,虽然明星的广告能带来多少收入有模糊性,但明星因为稀缺且能带来立即的销售收入,往往具有溢价,就是说对于现在就可能直接为他挣钱的明星,购买的广告商宁愿多付钱。


而科学家卖的是科研成果,除非可以直接变成可以市场上产业化的产品或者专利授权,如果是理论研究卖给B端机构也就是科研机构,因为其成果未来的可能的商业化变现还很漫长,所以不会存在溢价,甚至往往要打折,多年后我们才发现原来他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样他们就很难在现在获得更高的收入。


所以这再回头看“凭什么明星挣得比科学家多”这个问题,就很好理解了。它就是市场经济规律驱动下自然形成的现象。资本给明星那么多钱,一定是因为通过明星挣到了更多的钱。我们需要支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但确实没办法简单地把他们和明星做对比。


好了,再回过头来,“凭什么明星挣得比科学家多”,这个问题的思考源头是“成就越大的人,才应该挣更多钱”,由此延伸的底层逻辑,多少有了“金钱才是衡量人们价值的标准”味道。平心而论,如果我们把挣钱当做价值的唯一标准,那当我们的孩子说出“长大后,我想当太空人”,那么迎接他的,会是一个大嘴巴子吗?这个大嘴巴子,打的又是谁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打码的马马哥(ID:mcbscj),作者:马昌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