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局刚公布的七月经济数据,几乎全部都比悲观的预期更差,中国大陆和香港股市周二应声下跌。
经常在央媒发表宏观经济分析文章的大陆经济学者任泽平,更认为中国经济正从”滞胀走向衰退”。
任泽平17日在微博发表长文,确认消费、投资、出口等三家马车全面放缓。7月不仅经济先行指标回落,比如制造业PMI、PMI新出口订单、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社融信贷M2等,有的甚至连续4个月下滑;而且工业生产、固定资产投资、社零等经济一致指标也开始回落。表明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开始进行传导和扩散,经济衰退的市场预期有所增强。只有物价数据作为滞后指标尚在高位,这是供求缺口和运动式“减碳”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解释,经济下行的主要拖累因素来自:对房地产和地方债的信用收缩效应开始显现,年初以来的社融信贷回落开始作用于实体经济,一般传导时滞6个月左右;房地产销售自5月以来的转淡开始传导至投资端,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房地产是周期之母;随着美国、欧洲、亚洲等生产恢复,产能替代效应消退,出口订单回落,传导到出口1-3个月;经济K型增长、中小企业受大宗商品成本挤压、就业低迷等制约消费,消费增长始终乏力;大宗商品价格过高,超出实体经济的承担能力,对经济活动产生抑制作用,这是周期自身的力量。
任泽平列出以下七大衰退特点和趋势:
1、生产端加速下滑,与需求放缓、限产、用电荒、经济复苏不均衡、下游企业经营压力有关。7月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复合增速5.6%,较上月大幅回落0.9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下滑,与PMI生产分项变化相印证。其中,出口对生产带动作用较上月减有所弱,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速11.0%,较上月下滑2.4个百分点。
受局部疫情、汛情影响,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复合增长5.6%,较上个月下滑0.9个百分点。
2、近期房地产销售和投资持续大幅回落,房地产短期看金融,未来要警惕房地产“硬着陆”,用时间换空间。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同比分别为-8.5%和-7.1%,较6月下滑16和15.7个百分点;8月1-15日,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套数和面积同比分别为-24.2%和-25.0%。7月房地产投资两年复合平均增长6.4%,较6月下降0.8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下滑。
房地产调控不断升级加码,金融政策收紧,房地产投资将持续承压。“三道红线”政策倒逼房企去杠杆降负债,土地集中供应制度对房企资金施压。
3、基建投资乏力,7月强降雨、洪涝等极端天气灾情对基础设施开工有一定影响;后续伴随专项债发行加快,基建有望发力,但托底经济的效果有限。1-7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两年平均增长0.9%,比1-6月份回落1.5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专项债项目要求监管趋严、专项债发行高峰推迟,叠加募集资金到基建投资存在时滞、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预计下半年基建托底经济的力量有限。
4、制造业投资持续恢复,但上游受环保等约束,下游受大宗商品通胀挤压,制造业投资反弹力度有限。1-7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7.3%,两年平均增长3.1%,比1-6月份加快1.1个百分点。1-6月采掘业、上、中、下游制造业利润两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7.4%、30.1%、20.3%和3.4%。
5、消费超预期回落,商品和服务消费均出现回落。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复合平均增3.6%,较上月下滑1.3个百分点。其中商品和餐饮消费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9%和0.9%。商品中建筑装潢为主要拖累项,或与地产销售下行有关。疫情对服务消费的影响短期较难改善,叠加近期局部疫情再次爆发,餐饮消费继续出现回落。
长期来看,消费是经济的慢变量,受就业、收入、复苏K型分化有关,或带来消费中枢下滑。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复合实际增长5.1%,不及2019年同期6.5%。而疫后经济恢复存在结构性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底层通缩,高层通胀”。
6、出口增速下滑,品类分化,与产能替代效应消退有关。7月中国出口额(以美元计,下同)同比增19.3%,两年复合增长12.9%,低于上月2.2个百分点。分产品看,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出口表现强势,反映海外需求仍在。但劳动密集型高位放缓,主因美国消费筑顶、库存积累、产能替代效应消退;防疫物资对出口带动作用减弱,份额下降。
7、通胀高点已现。近期,PPI、PMI价格指数高位震荡,7月PPI同比9.0%,再度处于近十三年来新高;CPI受食品项拖累回落,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大宗商品超级通胀高点已现,但疫情带来的供求缺口仍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