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黄加宝,编辑:二叔公,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中国跑得最快的男人苏炳添说要跑到内蒙古的苍茫草原度个假,老艺术家也觉得那边有个地方该出戏了——
如果你细心留意便会发现,在北京中轴线正北方稍偏2°的夹角上,藏着一座几乎被世人遗忘的都城,这座都城,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元朝的“心脏”。
如今,这个地方叫锡林郭勒。
这或许是最容易被遗忘的中国古都,在轻声呓语的白云、山坡、草原和牛羊面前,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13世纪的“世界中心”,还曾是一座集草原文明、东方文明和欧洲文明于一体的大都会。
当成吉思汗的铁骑踏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后,西方商人马可·波罗便循声而至,他误认为忽必烈所在的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境内)是东方古国的核心,把这座城的所见所闻一股脑地扔进了《马可·波罗游记》。
其实,他的理解也没错。哪怕在忽必烈把都城迁往大都(今北京)后,上都也一直作为“夏都”存在。每年的冬夏,元朝皇帝便像候鸟般往返于两座都城之间,如无意外,穿越回700多年前,忽必烈这个时候还在锡林郭勒避暑当中。
当我们走进草原,又怎可遗忘这座都城?
1. 苍茫草原下被遗忘的中国盛世
13世纪,《马可·波罗游记》有这样一段关于城市的描述:“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人心目。”
这座都城,指的并非元大都(今北京),而是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境内)。
当时的元上都处于一个什么地位呢?
这么说吧,当时世界上最大、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是以忽必烈所建的元朝作为宗主国的。而忽必烈在中轴线建了两座都城,一座是元大都,另一座就是元上都。两座都城共同拱卫了元王朝,是为“两都制”。
元人形容上都的位置:“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忽必烈没有丝毫怠慢这座都城:长达8000多米的城垣、60余所官署、将近200座寺庙,鼎盛时期这里的常住人口达11万人;四通八达的驿站,又打通了西亚、漠北和中原的脉络,令这里成为“草原丝绸之路”的起点。
每逢春夏秋三季,大批从阿拉伯、波斯、突厥来的商人在元上都做贸易,其中还不乏罗马教皇使者和印度僧侣来此传教授经。元代著名诗人贡师泰在《滦河曲二首》中所载,“椎髻使来交趾国,橐驼车宿李陵地”,说明当时甚至已有越南使者来到上都。
马可·波罗也在这一时期来到元上都,他立即被这座建在草原上的国际大都会迷了眼。
大理石造的宫殿、镀金的房间、肥沃的草原牧场、各种奇珍异兽、往来的异国商客……“大而且富”,是马可·波罗对上都城的第一印象。后来,他成为忽必烈“两都巡幸,百司陪侍”的一员,便把在上都所见的饮食、地貌、风俗、歌舞一并记录在《马可·波罗游记》当中,这本书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他们至今仍用“Xanadu(上都)”一词描绘如仙境般的地方。
在元上都,你很容易感受到盛世之下对外来多元文化的包容。佛庙、道观、孔庙在城内触目可及,人们信奉着不同宗教,共同讨论着儒学和蒙古学。可以说,元上都见证了元朝中外交流最频繁的时期。
只可惜,上都的繁华并没有持续太久,便在朝代更迭的战争中戛然而止了。但草原上的风沙并未掩埋过去,在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上都镇闪电河畔附近,依然能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元大都遗址,来用力想象这座城700多年前的辉煌。
今天的锡林郭勒盟,也早与这座都城无太大关系了。它由锡林浩特、二连浩特2个市,1个多伦县和9个旗组成,它的故事,要交到清朝去重新书写,但通过锡盟的风貌,我们依然可以丰盈对元上都的想象。
2. 中国人的避暑天堂该换换口味了
忽必烈很爱上都。爱到什么程度呢?他一年里至少有一半的时间都待在上都:每年4月份,忽必烈就携随从百官到上都避暑、狩猎、处理下公文和开开会,直到八九月份天凉了才离开。这种候鸟般的日子,在他的一生中都乐此不疲、雷打不动。
以至于后来历代元朝皇帝都按这个时间表作息,是为“两都巡幸制”。
除了因为忽必烈对上都有很深的情结外(他爷爷成吉思汗从锡林郭勒草原发起,他自己在此登基成为“大汗”),他实在是无法割舍下这里的草原风光。
你且看,《口北三厅志》所载,“上京之东五十里有东凉亭,西百五十里有西凉亭,其地皆饶水草,有禽鱼山兽,置离宫巡猎至此,岁必校猎焉”。
不得不说,忽必烈们实在太会享受了。锡林郭勒的夏天凉爽如斯,站在广阔无边的草原上活络活络身子骨,当年金戈铁马的那种豪情壮志瞬间就回来了。
老艺术家一直想不明白,像锡林郭勒这种避暑天堂怎么还没被挖掘出来?它就在北京的“头顶”(正北方),从北京坐飞机到锡林郭勒,不过一小时。要知道,连元朝皇帝当年走驿道也要22天呐。
锡林郭勒盟的首府锡林浩特,是被“锡林河”孕育出来的。当它流经锡林浩特市的时候,九曲连环,犹如“水走龙蛇”。当年成吉思汗看了就说:“此处造化神工,碧水青山,必成繁盛之势。”没承想,一语中的。
“先有庙,后有城”说的就是锡林浩特。清朝年间,在此地的额尔敦山下兴建起一座贝子庙,僧侣人数与日俱增竟达2000人,往来的商人干脆在此设点经商,于是后来就逐渐形成了以锡林浩特为中心的锡林郭勒盟。
但在锡林郭勒,最被期待的是草原风光。你或许有所不知,在锡盟,草原几乎占了90%,光是近20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就差不多相当于整个英国的面积。
站在草原之上,你才明白什么真正抵得上“辽阔苍茫”这四个字。整个草原上最美丽的乌珠穆沁草原,那可被称为“天堂草原”,穿着蒙古袍的牧人、成群的牛羊、弯曲的溪流,仿佛穿越了几个世纪出现在你的眼前。
在锡林浩特南侧,还有一座“国内唯一火山地貌与草原景观结合”的锡林郭勒草原火山地质公园,由平顶山和鸽子山组成。
平顶山,像所有的山顶都被平整削去一般,你很容易被这些不一样的火山迷住。实在太特别了,这些地貌都得经过数百万年的喷发、抬升、冲刷才沉淀出如今的样子,不得不叹服这大自然的手艺确实好。
最后,我还想说说浑善达克大沙漠。相信北京人都对这个名字不陌生了,现在谁也别骂了,它已经从人人喊打的“北京沙尘暴源头”,化身为“塞上江南”。
只有治沙人才懂其中的辛酸,23.35%的森林覆盖率、41%的草原植被覆盖率早就让浑善达克大沙漠成了画风最清奇的沙漠。
3. 马奶酒里见英雄
在锡林郭勒,你最容易感受到纯正的蒙元文化,因为这里就是它的发祥地。人们默契地遵循着世代沿袭的生活轨迹,时光仿佛在他们身上凝固,从饮食上便可见一斑。
锡林郭勒人以“马乳”为尊,从元代便如此。且看马可·波罗的描述:“汗与其族皆饮此类牝马之乳, 他人不得饮之。”“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宜洒乳于地,俾地上空中之神灵得享。”过去的马奶,只有大汗和神灵才可以享用,普通人还碰不着。
等缓过神来,马奶酒已经成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寄托”。当地一直流传着一个说法:“没有马奶酒,就没有内蒙人。”对于他们来说,过去的天下是从马背上打出来的,英雄是从马奶酒里喝出来的。
没有人能说清楚马奶酒是何时出现的,仿佛自他们有记忆之日起,就有了马奶酒。《汉书·礼乐志》载:“以马乳为酒,撞挏乃成也。”过去草原上的牧民把灌满马奶的皮囊背在身上,靠体温和马背颠簸的原理发酵,马奶酒便成了。如今发酵马奶酒,要以人手上下挏数千下,才得到一碗“白玉琼浆”似的马奶酒,饮之,甘润生津。
草原上的食物,以肉、奶为主。一碗马奶酒,又怎能不配上丰腴的肉食?
有吃惯羊肉的老饕已经蠢蠢欲动,放出豪言:“中国最好吃的羊肉在锡林郭勒。”细想之下,这句话也不全是空穴来风。锡盟的羊类畜牧占了90%,乌珠穆沁羊和苏尼特羊早在全国和中东地区打响了名堂。
在水草丰沛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那头羊一看就很好吃。多汁不膻、肉质肥嫩,咬下去,味浓郁而独特,香气锁在口腔久而不散,这些都是打在锡林郭勒羊身上的标签,无论是手抓羊肉还是烤全羊,都是草原一绝。
锡林郭勒人吃肉,也绝不小家子气。最好是一大盘肉端上来,一手抓着骨头,一手用蒙古尖刀剔着吃,再仰头饮酒,肉香和酒气不停地在嘴里缠绕,实在得劲儿。
但最治愈锡盟人的,可能还是“蒙古早茶”和潮尔道。没错,在锡林郭勒也有早茶文化,看了之后你只能直呼:豪横。
锅茶、奶米茶、黑茶任君选择,手扒肉、牛窝骨、羊肋骨一字排开。一顿早茶,便把锡林郭勒的奶文化、茶文化、肉文化全囊括在一起,游牧人的生活,也早已在这些氤氲的茶气里化开了。
锡林郭勒人的精神不只寄托在饮食里,还有潮尔道。这种模仿风吹过高山的靡靡之音,也被认为最早来源于元上都。潮尔是为“和声”,道即为“歌唱”,从蒙元以来,已在草原上传唱了几个世纪。
如今,硝烟、繁华均俱往矣,锡林郭勒重新以“中国马都”的身份出现,可不是么,在“中国御马之乡”太仆寺旗还集中着草原上最多的世界级名马,连续举办6届“中国马术大赛”,锡林郭勒的实力也不是盖的。
在元上都消失在这片草原的数百年后,锡林郭勒人的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但你细看,他们从不缺当年马背上的豪情壮志。
参考资料:
1.《中国影像方志》 内蒙古锡林浩特篇
2.去元朝皇帝避暑的地方度夏 澎湃新闻
3.马可波罗笔下的元朝盛世,原来被埋在这 常跑跑
4.罗新:从大都到上都,走元朝皇帝走过的路 罗新
5.上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上都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殷继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行(ID:jiuxing_neweekly),作者:黄加宝,编辑:二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