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山海公,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家应该从媒体资讯上能得到一个明显的感觉,国家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巨头的活动,开始加强监管,其中重点是针对互联网大企业的反垄断监管,这也是本篇聚焦点。显然这与过去十年,我们所知道的政府在此领域的宽松有明显不同,说明国家的对互联网企业尤其是巨头的看法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何而起,何处去,值得研究。


近来的反垄断大案


近来,发生的广受市场关注的反垄断案件有:


1. 7月2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作出责令解除网络音乐独家版权等处罚:责令腾讯及关联公司采取三十日内解除独家音乐版权、停止高额预付金等版权费用支付方式、无正当理由不得要求上游版权方给予其优于竞争对手的条件等恢复市场竞争状态的措施。早在今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根据举报,对腾讯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7月收购中国音乐集团股权涉嫌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行为立案调查。


百度VS谷歌(Alphabet)


百度:2020年,百度核心业务(主要指搜索、在线营销服务,以及人工智能等)收入为787亿元人民币(折合121亿美元),其中在线营销收入为663亿元人民币(102亿美元),云服务收入为92亿元人民币(14亿美元),其他收入(包括百度金融等业务)为32亿元人民币。爱奇艺独立核算,2020年的收入为297亿元人民币(46亿美元)


用户规模:百度App月活跃用户数为5.44亿。


研发费用:2020年,168亿元人民币(26亿美元)(剔除爱奇艺部分)


业务与技术:人工智能、搜索引擎、云服务和解决方案、智能驾驶、智能设备、AI芯片、视觉识别、语音搜索、移动生态(包括内容与其它服务)


谷歌:2020年,总收入为1825亿美元,来自美国、EMEA(欧洲、中东、非洲等地统称)、亚太地区和其他美洲的收入分别为850亿美元、554亿美元、326亿美元和94亿美元。利润率23%,净收入403亿美金。总收入包含:谷歌服务(搜索、youtube广告、用户充值等)1686亿美金,谷歌云131亿美金等。


用户规模:Gmail,YouTube,谷歌地图,谷歌搜索,google photo都是用户数过10亿的用户,而最惊人的是安卓系统,手机及其它智能装备装机数高达30亿+。


研发费用:276亿美金,占总收入比重为15.1%。


业务与技术: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硬件产品、数字内容、移动生态(安卓、chrome、Gmail等)、云服务、量子计算、机器学习。


小结1


从以上可知,百度与谷歌市值的对比,从10年前三成,到如今不足一成;营收如今也是不足谷歌一成,服务用户规模最乐观估计也不到2成。谷歌旗下最具影响力的是安卓系统,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操作系统,百度目前并没有这样的利器。


从研发投入方向和资金来看,百度和谷歌都在进行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业务的投入,这两个主要赛道全球互联网巨头都在投入,未来必然都面临激烈竞争,但谷歌的研发资金倍数是10倍于百度。从护城河的角度而言,百度的城墙是明显薄弱的多。从两者最核心最类似的主要服务搜索引擎来说,百度如今的搜索能力也正在被谷歌甩得越来越远。



腾讯:2020年年度总营收为4820亿元(按12月31日美元汇率6.5计算约为741亿美金)。其中增值服务(主要为游戏充值业务等)为2642亿元,占比55%。网络广告823亿元,占比17%。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1281亿元,占比27%。


用户规模: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为12.25亿,并上年度增加5%;QQ月活跃用户数5.9亿,比上年度减少8%。


研发费用:104亿美金以内(腾讯财报并未单独研发费用,研发费用是列入“一般及行政开支”项,2020年该项费用为104亿美金)


业务与技术:社交网络、游戏、数字内容、金融科技、云服务、腾讯云及服务、人工智能、机器学习。


脸书(facebook)总收入为860亿美金,其中广告收入842亿美金,其它业务为18亿美金。净利润为291亿美金。


用户规模:Facebook月活跃用户(MAU)——截至2020年12月31日,MAU为28亿,同比增长12%。如果再算上旗下instgram、whatsapp、massager,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3亿。


研发费用:185亿美金。


业务与技术:社交网络、虚拟现实VR/AR、人工智能、智能设备、金融支付、机器学习。


小结2


社交网络巨头,最核心的估值是用户规模。无论脸谱的广告业务还是腾讯的游戏业务,都依赖于其庞大的用户变现。从用户规模来说脸谱网是远超腾讯,而且脸谱网的用户规模还在以两位数的增长规模增长,而腾讯的主要市场在国内,如今增长已经掉入个位数区间,进入增长瓶颈,脸谱网不仅基数更大,增长还更快。之所以腾讯的市值及营收能如此接近脸谱网,主要原因就是游戏比广告的吸金能力更强。



阿里巴巴:2021财年(非自然年,截止2021年3月31日),总营收1094亿美元。其中电商业务948亿美元,云计算91.7亿美元,娱乐47.6亿美金。


用户规模:8.91亿年度活跃用户消费者来自国内,2.4亿年度活跃消费者来自海外。


研发费用:83亿美元。


业务技术:全球批发与零售、物流服务(菜鸟网络、蜂鸟即配)、生活服务、云计算、数字媒体及娱乐、创新业务(高德、钉钉及天猫精灵智能设备等)、支付与金融、人工智能、物联网、芯片设计。


亚马逊:2020年,亚马逊营收达到3860.64亿美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为213.3亿美元。营业额部分,其中北美2362亿美元,除北美之外国际其它地区为1044亿美元,比2019年增长40%。


用户规模:2020年财报只公布了prime用户数超2亿。从相关资料推测,亚马逊购物平台全球活跃用户保守估计在5亿+。


研发费用:亚马逊将研发人员工资,基础设施成本包括服务器、网络设备和数据中心相关的折旧和摊销、租金、水电费和其他费用以及支持支持 AWS 和其他亚马逊业务所需要的投入,全部计为“技术和内容”,该项投入费用为427亿美金。


业务技术:低碳技术、AWS云服务、数码硬件( Kindle、Fire平板电脑、Echo等)、数字内容、机器学习。


另外在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旗下还有家非常知名的太空探索公司——蓝色起源,就是前不久新闻里大热的,完成其首次商业载人航空的那家。这家公司创办于2000年,贝佐斯一直在投入,其资金主要来源于贝佐斯不定期出售其名下亚马逊的股票。


小结3


阿里是互联网企业中走出国门走向全球化做的最好的企业。电商业务而言,亚马逊与阿里各自海外用户数能做到旗鼓相当,算上本土用户阿里的总用户数可能甚至超过亚马逊。但亚马逊的总营收能达到阿里的3倍,主要还是缘于欧美更高的购买价格。做海外电商的都知道,一件商品在国内,售卖到国外换算成人民币至少是3倍以上,有些小商品甚至要高达10倍以上。


曾经阿里的市值一度超越亚马逊,但如今市值已经只占后者3成左右。还有个重要原因是阿里主营核心电商业务,面临的激烈竞争远甚于亚马逊有关,如京东、拼多多都是强大的竞争对手。亚马逊的研发投入费用是阿里的5倍左右。


总结


以上三组的对比可以发现,过去10年美国的互联网巨头型企业的市值与营收,总体上将中国同行的差距拉的更大,尤其是百度最为明显。美国不仅基础更大更强,速度增长却更快,资本也更为雄厚,投入的研发资金规模普遍数倍于中国同行。


如果市值、营收及研发产出比可能受到“估值偏见”和汇率的影响,那么服务用户的规模则是不折不扣的硬指标,在这项上我们仍然是被拉开极大的差距,谷歌(Alphabet)集团服务的整体用户规模超过30亿,仅facebook月度活跃用户就达28亿,超过中国总人口,还在以两位数比例增长。


在上一个环节,对比中国美国互联网整体的发展情况,某些指标上如中美互联网人口增速及渗透率上,中国有一定优势或者追赶势头很猛,但如果把美国这些互联网头部企业,卷入的全球非美国人口也算进来,我们就被拉的差距更大。


由于中国互联网处于后发国家的地位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利处境,我们国家有意识的在某些领域竖立了藩篱,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壮大我们的互联网企业,例如百度搜索和腾讯社交网络,基本上没有遭遇国外同行的冲击。但事实的结果是,这些被保护起来的互联网巨头,却丧失了走出国门的雄心。


百度和腾讯在各自核心领域的全球化上几乎毫无成绩可言,这与美国互联网企业全球攻城略地形成鲜明反差。有人说是语言问题导致,但阿里这块是做的不差,同时美国互联网企业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同样是以当地语言展开的,所以说语言其实并不是最大障碍,最好的例子是字节跳动旗下的Tiktok(抖音海外版)


中国互联网界一直流传着一个疑问,如果放谷歌进入大陆市场,百度还能赢吗?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回答,只需看谷歌浏览器在现今中国浏览器中的比值就知道了。百度搜索如今做的有多差,我在本文搜集国内信息时候体会最深,同样国内信息,谷歌搜索呈现的体验要好的多。


中国互联网头部企业要走出国门,在竞争中提升自己壮大自己,已经显得尤为迫切。走出国门获得成功,不仅是在全球化中获取利润,对于改善和构筑我们国家的优势也作用甚大。前文,所述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指出“从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高度出发”,相信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政府下一步是不是会鼓励互联网企业积极出海,让我们拭目以待。



独角兽的数量比较


除了整体规模、头部企业的比较外,我们还可以再看看独角兽企业的数量。独角兽是指市值规模超10亿美元但还没有上市的企业,独角兽代表的是最具成长性企业。



根据2021年1月初CB Insights的统计数据,全球拥有超50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美国以255家位居首位,中国以122家位居第二。中美两国的独角兽来自各行业,但普遍互联网属性强烈,所以也非常好能用来作为讨论中美数字经济发展的参考。2020年的新晋独角兽中,68家来自美国,占到了62%,中国仅有9家在2020年入围独角兽榜单。


从独角兽数量情况来看,中美依然是未来全球互联网最重量级的top2玩家,但中国互联网企业未来追赶美国依然任重而道远。


中国互联网的十字路口


处在追赶的关键时刻,但中国互联网的问题已经开始暴露出来,在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中国互联网正在接近增长的极限,迫切需要走向全球化


中国互联网主要受益于中国市场,美国互联网则覆盖全球市场。随着中国互联网人群的规模和增长接近极值,未来几年几乎所有的头部型互联网企业都会面临用户增长放缓的瓶颈。


下图为智研咨询的数据,中国网民占世界网民的比例,可以看到在逐渐下降,说明世界总体互联网人群在加速入网。



而美国互联网企业则没有这个瓶颈问题,毕竟全球人口要更多的多。美国在全球赚取巨额利润。以谷歌为例,2020年,其总营收为1825亿美元,美国本土以外的营收高达975亿美元。如果长此以往,甚至会拖累中国国力的增长。


字节跳动旗下Tiktok、阿里巴巴在海外的成功,说明了中国企业是可以在全球市场有所作为的。但对于中国互联网来说这样的企业还是太少,不仅要出海,还有有协同效应,才能形成更强合力。例如tiktok在海外成功了,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百度、微信等软件是不是又多了个自己人的推广平台呢?


显然谷歌、脸谱网是不会让这些强大的对手在自己平台上宣传的。去年,在美国政府主导对互联网和科技巨头的垄断调查中,就有两家来自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公司表示,谷歌和脸书达成互惠交易,排挤其他竞争对手以让谷歌保持在线广告的主导地位,此前就发生过类似案例,谷歌和脸书均发声反驳,称协议属于行业惯例,但拒绝了详细透露它们的交易细节。


互联网企业圈地化、围栏化


由于我们的后发劣势及意识形态的不利处境,决定了我们国家某些互联网领域没有彻底打开,但这样的藩篱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企业的自满自足,享受在圈地里的垄断,没有了全球进取之心。保护的藩篱反而成了创新和提升的束缚。


为了固守自己的地盘,占据优势地位的互联网头部企业纷纷将自己地盘圈禁起来,而将广大网民的体验抛诸脑后。例如,腾讯封杀阿里系公司的商品链接,而对来自京东、拼多多的链接则畅通无阻,封杀抖音等字节跳动系公司的链接,阿里,美团逼迫商户二选一等。可谓处处围栏,处处障碍,互联网可贵的共享精神则消失无形。


猎杀式无序的并购,产生生态退化的副作用


垄断是有有利的一面,美国著名法律经济学派创始人理查德·波斯纳甚至认为,垄断是鼓励创新的一种途径,因为成功的创新与成本最小化对垄断者的回报通常是非常大的。这个最知名的例子是韩国朴正熙时期,为了扶持韩国企业,加强竞争力,不仅支持企业合并重组,甚至允许垄断排他经营,韩国三星、现代、大宇都是起步于那一时期。如今,已经都是韩国经济力量的主要抓手。


我们国家也有这种允许巨头合并,形成市场支配地位或垄断情况的发生,例如为了对抗国际巨头巴斯夫、陶氏化学和杜邦合并后的陶氏杜邦等,中国先后允许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先正达(收购金额高达430亿美金),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实施联合重组。


过去十多年,互联网的疯狂并购,被很多人形容为“猎杀式的并购”。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并购大案,并不如,当初合并时候说的提高服务等那么美好。


很多并没有用来提升服务,更多还是资本套利,而是利用强大的市场支配地位,来削弱竞争者或者彻底将其挤出。例如2016年,腾讯音乐控股中国音乐集团,并获得后者核心的资源版权、用户以及酷狗、酷我音乐的运营权,一下子使原本只是市场众多竞争者之一的腾讯音乐拥有了市场支配地位。


市场支配地位的界定标准:


(一)一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达到二分之一的;


(二)两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三分之二的;


(三)三个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合计达到四分之三的。


腾讯将核心版权在腾讯音乐系内部打通。使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等的用户无法在其平台获得腾讯系的版权歌曲。2021年虾米音乐被迫关停,网易云音乐用户也出现大量流失的现象,这些很难说与腾讯音乐凭借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没有关系。


同时腾讯音乐的付费歌曲占比大幅提升,腾讯音乐开通会员费用达88元/年。最受伤害的还是消费者,选择更少,为了听歌,有时候不得不同时开通多个平台。像音乐版权运营,文化类的项目,本身高科技属性非常弱,这样的垄断并不存在实际提升产业效率的好处,与前文中国化工集团完全是不一样的,垄断负面要显著大过正面。


行业乱象频现与社会责任缺失


一些行业乱象,也随着经营者集中,而变的更加普遍。例如,此前经常被媒体曝光的大数据杀熟问题。随着经营者集中,一些消费者行为数据被互联网企业掌握的更加精准,但有些企业却动了歪心事,对某些服务有高度使用频率和需求的消费者,偷摸地收更高的价格,这显然是有违公平的,是在利用互联网使坏。


还有些,是社会责任的缺失。例如,游戏泛滥,对未成年的准入限制不够,游戏画面挑战公序良俗的底线等,当然这些现在百姓呼声的加强,这些问题也有一定的改善。还有前些年,互联网高利贷,小贷进校园,暴力催收等问题爆发,让很多人一夜破产,经济陷入困顿,社会治安事件频发等。


美国的反垄断与现今历史


这里我们可以看向美国。从美国立国以来,一直以自由经济为宗旨,到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济迅速发展,各行业都开始形成托拉斯集团(垄断集团),这些人和集团被当时美国人呼为钢铁大王、石油大王、烟草大王、牛肉大王、铁路大王等等,这些托拉斯集团可以利用优势,通过联合、并购、重组等手段,操纵市场和价格,带来一大批中小企业陷入困境的局面,财富更进一步开始向少数人集中。


这引起了很多的人的警惕和反感。在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呼吁与巨大压力下,美国国会于1890年通过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后来,美国国会又先后通过了《克莱顿法》《罗宾逊-帕特曼法》等。对垄断行为的斗争高潮,出现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上任后,他推出了一些列政府监管经济的措施,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大公司和大财团。


1904年,依照《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反托拉斯法就是反垄断之意),联邦政府拆分了北方铁路公司。1911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标准石油公司垄断违法,妨碍自由竞争,并下令解散标准石油公司。标准石油公司就这样被拆解成若干个小公司。此举,气得一向以好脾气著称的洛克菲勒大肆抨击:罗斯福是我见过最为狭隘,且具有报复心的小人。


今天的埃克森石油公司,美孚石油公司都是由当年标准石油公司拆分后形成的。实际上,我们知道,今天美孚和埃克森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石油公司。


这是当年美国媒体比喻石油垄断的形象漫画
这是当年美国媒体比喻石油垄断的形象漫画


美国政府是始终对垄断现象保持高度警惕的。1945年,美国铝业公司被最高法院裁定强制拆散;1970年,IBM因在大型电脑硬件、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三大领域包打天下而被控垄断;1984年,AT&T被肢解为7个地域性公司;1998年,微软被面临分拆的命运,后来据说主要由于互联网经济泡沫来临而作罢。2019年,美国众议院宣布开始调查四大科技公司(亚马逊、苹果、谷歌、脸谱网)的垄断行为,至今这一调查行动还未最终定音。


现代化国家强大的基石来源于科技与经济的繁荣,而科技和经济的繁荣都离不开自由、公平的商业环境。可以说美国取得今日之成就的重要原因就是源于其商业的强大。但自由的竞争到最后必然形成垄断,而垄断一旦形成,必然会形成的利益诉求,有天然巩固既得利益的冲动。


而且这种利益冲动并不如很多人想得那么小,例如美国政府反对标准石油公司垄断的过程就长达数年。这些大企业大财团型公司背后也是有利益代言人的,同样的道理,我国现在进行的这种对大企业的监管同样也不轻松。例如虎牙和斗鱼的合并案中,企业方就反复多次提出新的方案,说明资方是有非常很强的合并意愿的,更广为人知的是滴滴诡秘的上市行为,而滴滴背后又是多少风投,多少机构和财团的利益。


在另外一起合并案件——虎牙和斗鱼,在被监管总局叫停后,同属游戏直播阵营的龙珠直播发出系列微博,表达其振奋之情。


以前国内普遍关注一个垄断集团光鲜崛起的光鲜故事,创始人的造福,媒体的灯光总是对着台上,常常忽略更多的中小型企业经营变的雪上加霜。


我们应该庆幸,还是有人关注在盛宴之外更大那一群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