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攀比热捧,如今不堪回首。您将在本文看到,人类的第一栋高楼是怎么建起来的,城市的高楼发展与演变,中国高楼的经典故事与事故,以及中国将告别高楼围城的台前幕后。



2007年,潘苏通来到内地大展宏图。

此时,靠电器发家的他,仅用半年时间,就让身家从两三百亿暴增至2000亿,跻身“香港十大富豪”。

金钱已经无法令他保持兴奋,他需要新的目标。

大笔一挥,他花20亿买下天津滨海新区的一个地块,画下一张蓝图,核心是一座高达117层的摩天大楼——高银117大厦。

规划高度596.5米的高银117,建筑面积为233万平方米,首层面积达到4200平方米。大厦建成之后,不仅是中国第一高楼,也将打破12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仅次于迪拜哈利法塔的全球第二高楼,当然,也会成为天津乃至国家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按照规划,高银117将是一幢集甲级办公、酒店、旅游观光、精品商业于一体的大楼,而且要在世界第二高之下追求更高,还要配套建设世界最高观光厅、世界最高室内游泳池、世界最高旋转餐厅……


▲来源:高银地产官网

在潘苏通看来,财富稍纵即逝,伟大的建筑则经典不朽,作为建造者,会被世人永远铭记。

对此深信不疑的不止潘苏通自己,这番宏伟的构想,一经发出就震动了天津。

就连工地上的保安,也骄傲地向人介绍:“西安有兵马俑,天津有高银大厦,将来人们会从全国各地赶来参观。”

然而,神话很快成了笑话。

首先是过于庞大的工程量,带来了巨大挑战。2008年大厦开工,花了整整四年,才建设完成地下室部分。直到2015年,经过2500个日夜的施工,塔楼结构终于封顶。

胜利仿佛近在眼前,但潘苏通的财富大楼却塌了:同年5月,潘苏通持有的两家高银系公司股价暴跌超六成,市值蒸发超千亿港元。一天之内,他身价缩水了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墙倒众人推,自称已经为大楼投入了500亿的潘苏通,顿时陷入财务危机。还只是钢筋水泥堆的高银117,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接下来的五年,是不断停工、复工又停工……

时至今日,这栋近600米高的庞然大物,依然静静地矗立在一片荒凉的工地上。楼顶的塔吊保持着最后静止的模样,残旧的“千秋国筑,封藏世界”广告牌,记录着曾经的雄心勃勃。


▲来源:大众点评

高楼烂尾,不只是潘苏通一个人的故事。

江西的九江国际金融中心,原本设计高度333米,希望力压南昌的双子星,成为江西省第一高楼,2010年开始规划,至今仍未完工;成都的熊猫大厦从677米骤降到488米;南京江北第一高楼从600米削减到498米;长沙83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无限期搁置……

还有极端的例子,如年财政收入才10亿元的贵州省独山县,曾决定投入400亿元大干基础建设,最后留下了火遍全网的烂尾工程,就是原计划举债2亿元建造、24层99.9米高的中国最大水族建筑——水司楼。



1871年的一天夜里,奶农凯特的奶牛,将马灯打在地上,点燃了整个芝加哥。

持续燃烧的大火,吞噬着大厦、工厂、住宅、商店,许多人被逼入湖中。

持续整整三十个小时后,三分之二的芝加哥城被这场大火夷为平地。就连湖对岸一百英里处的荷兰城也热浪滚滚,有市民的头发都被烤焦。

这场大火之偶然,也是必然。

因为,当时的芝加哥城市已埋下严重的火灾隐患。其大多数房屋都是木材建造,因为还用烧柴煮饭,每年临近隆冬季节,人们都会收集柴草准备过冬。当时,天气异常干燥,接连数十天滴雨未下,酿成一场大火就差一颗火星。

而凯特家的这只奶牛,煽动了蝴蝶的翅膀。

大火之后,城市的管理者开始检讨,如何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火灾,并从建筑材料开始,一步步走到了兴建现代大楼的城市建筑新里程。

1885年,人们开始用钢筋水泥来代替木材建造房屋。不久,世界上第一座“摩天大楼”在芝加哥诞生。整座建筑一共高42米,楼高10层,并被命名为“家庭保险大厦”。



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提高,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土地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城市开始加速向高生长。拥有高楼,很快成为城市实力的象征。

科技的进步,钢结构的出现,更让高层建筑飞速发展,让全球城市的天际线越来越高。

1898年,19世纪最高的大楼,135米高的纽约公园路大厦诞生了;

1931年,381米102层的帝国大厦于纽约落成,刷新了世界第一高楼的新纪录;

1972年,411.5米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在纽约落成。再之后,高楼平地起的城市建筑风潮,从西方加速向东方蔓延。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香港汇丰银行、马来西亚双子塔、台北101……

2010年,迪拜酋长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揭开了世界最新最高第一楼的面纱——历时6年建造,高达828米的哈利法塔。

而经济快速崛起的中国,则在城市高楼的追逐过程中后来居上,飞速成为拥有世界最多的高楼,而且也是最快拥有最多高楼的国家。

目前,在中国已建成的500米以上高楼中,最高的为上海中心大厦,建成于2016年,高达632米;紧随其后的是599.1米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北京的中信大厦(中国尊),共有108层,高度528米,也非常有名。

▲来源:2018年高层建筑回顾报告

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发布的《2020高层建筑年度回顾》显示,目前,中国已有150米以上的建筑2395座;其中,200米以上的823座,300米以上的95座。

三项指标,均保持全球第一。



高楼,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诸如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城市人口容纳、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形象提升。但过度的高楼崇拜和高楼建造,也造就了诸如高银117之类的烂尾事故,成为企业、城市与经济创伤,并在此之外,给城市带来更多风险与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不限于:损害城市传统风貌、造成资源浪费、导致交通拥堵,产生光污染和热岛效应,破坏城市生态;一旦发生火灾或者事故,也造成更大的生命和财产灾难。

首先尝到苦头的,正是一手推动了高楼热潮的美国。

华尔街高管陈思进回想起2001年9月11日的事情,至今都心有余悸。

他办公的地方在纽约世贸大厦北楼80层8067号办公室。这一天,他比以往早到了十五分钟,喝了口咖啡,准备开始工作时看了眼时间:8时43分。

30分钟后,震惊世界的灾难降临到他头上……


▲911事件

陈思进在极度恐慌与迷乱中,逃到30层时,才搞清楚,世贸中心被飞机撞了,然后用了整整一个半小时,他终于从80层逃到了一楼大厅。

然后,他亲眼目睹了,大楼的倒塌。

他在许多年后接受采访依然能回忆起,“轰鸣声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其中还夹杂着人的惨叫声……黑色的浓烟高达四五十层楼,如漫天洪水,急涌而来……”

事实上,在世贸大厦被撞之前,美国便已对高楼进行了检讨和反思。因而,当东方世界开始大规模高楼运动时,引领了世界高楼建造潮流的美国,却开始抑制自己的雄心。



在中国,诸如火灾甚至在建高层楼宇倒塌引发的事故,也时有发生。

今年5月,高楼之城深圳就一度上演“高楼惊魂”,并引发对高楼建筑安全的讨论。

5月18日中午,深圳华强北赛格广场大厦内的林先生,感觉到大楼有轻微的晃动。起初,忙于工作的他并没有十分在意,但很快,大楼又开始了持续10多分钟的晃动。

“我在44层,晃感很强,桌子都在乱跑。”

以为是地震来袭的林先生,于是赶紧跑下楼避难。当天下午,赛格广场封闭,大厦内人员全部撤出。

高72层、总高度355.8米、实高292米的赛格广场,是深圳第三高楼,也是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架构大厦。

虽然后来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厦主体是安全的,可继续使用,但这也让更多人看到高楼令人担忧的另一面。

就在这次“高楼晃动”事件惊魂未定之时,中国对高楼的抑制开始从一些专家学者的反思,变成了政策引导和管理。

7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确保工程安全质量的通知》,明确提出严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确需建设的,要结合消防等专题论证进行建筑方案审查,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备案;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

此前文件中,对5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的要求还是“一般不得新建”和“严格限制”。两相对比,“紧箍咒”越念越紧。

▲来源:发改委官网

而更早之前,住建部等15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提出,县城新建住宅以6层为主,并明确限高:新建住宅最高不超过18层。

连续的限高令,与赛格大厦的晃动当然只是时间上的巧合,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将从此告别城市的高楼竞赛。这或许也会对城市乃至建筑商和地产商的未来产生影响。

比如,让已建成的高楼得到更好的利用和价值发挥,避免不必要的“内卷”所导致的资源浪费和低效;催生更低层建筑的创新发展,让城市建筑与人和自然更和谐地生长。

在高度之外更好低生长,这也正是中国城市当前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