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华商韬略 泽瑾
拿到矿产资源的支配权的国家,才能取得产业竞争的关键优势,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国际竞争中的不争事实。比如中国匮乏的铁矿石和缺乏掌控力的稀土矿,就使得中国在许多工业的发展上被西方卡住了脖子。
然而,开局拿到了最差的剧本,并不意味着只能拥有最差的结局。
仍有产业打破了这一资源决定论的魔咒,在逆境中强势崛起——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就是如此。
2007年,随着万钢出任科技部部长,新能源汽车的各种补贴政策也纷至沓来;2009年更是推出了“十城千辆”工程,补贴标准达到混动最高5万/辆、纯电最高6万/辆,力度之大前所罕见,显示了高层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坚定决心。
镍相当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煤炭和石油,是新能源汽车主要动力源——三元锂电池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在当前动力电池“高镍无钴”的趋势下,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焦点。
然而,全球镍的1/3储量在印尼,其余则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等地,中国的镍资源则少得可怜。这无疑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大隐患。
中国并没有坐以待毙。实际上,在新能源汽车的上游原料争夺战中,中国早早地确立了足够的竞争优势。
通过技术创新,中国在没有收购国外超大型镍矿的情况下,从源头突破镍矿困局:力勤矿业和有“不锈钢之王”称号的青山控股,已经掌握了将原本难以开发利用的红土镍转化为硫化镍的规模化生产技术,而后者正是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材料。
这项中国首创的技术,使得桎梏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镍资源,终于从卡脖子的困境中成功突围。
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前提下,谁掌握了镍矿资源,谁就掌握了成本控制的自主权。2018年之后,青山控股更是与宁德时代联手,积极布局红土镍资源丰富的印尼,在当地建设锂电池厂,从而大幅降低镍的成本,打破镍资源供应不足的困局。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国家的政策环境。
之所以能够实现镍技术的突破,关键在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声势浩大的补贴,使得车企纷纷转型投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形成了产业链下游的稳定需求;各大动力电池厂商通过一体化布局产业链上游,降低整个产业链的成本,从而形成了技术突破的强烈动机。
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齐全工业门类的国家,却不是一个坐拥完备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国家。
最令人无奈的,当属中国的铁矿石和稀土资源。前者,中国的储量寥寥无几,对外依存度高达88.3%;而中国虽然占据后者的绝大部分储量,但由于没有掌握稀土定价权,加之深加工的发展局限,陷入了“金子卖出白菜价”的困局。
中国在镍资源上的突围,避免了重蹈铁矿石和稀土的覆辙,也敲响了警钟:资源禀赋并非决定产业发展的唯一因素,技术突围也能成为制胜法宝。